圖為何鑫拍攝的朱䴉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11月25日報導:日前,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譯文紀實系列推出《朱䴉的遺言》。11月24日,作家陳歆耕、動物保護專家何鑫做客建投書局·上海浦江店,與讀者分享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朱䴉日本滅絕又在中國重生的故事,探討動物與環境保護的現狀與未來。
《朱䴉的遺言》講述了日本本土朱䴉滅絕的故事,也是愛鳥人士努力拯救朱䴉的故事。 Nipponia nippon,朱䴉的拉丁學名象徵著日本。這種美麗的鳥,曾經遍布日本全境。朱䴉的嘴比較長,喜歡在水邊活動,吃水邊的食物,屬於涉禽,對自己的「住處」要求很嚴格,哪裡環境好就往哪兒。而到1930年代,只有日本新潟縣的佐渡觀測到了它們的蹤跡。儘管當地愛鳥人士為保護最後的朱䴉不遺餘力,但日本產朱䴉仍然迎來了徹底的滅絕。
圖中為陳歆耕,圖右為何鑫
做鳥類學研究的何鑫表示,幸運的是,朱䴉的保護在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1981年在陝西洋縣發現了僅剩的7隻野生朱䴉,這是最後的野生種群。洋縣成立自然保護區,2005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多年的棲息地保護與改善、人工繁殖和野化訓練,目前陝西省境內朱䴉的數量已增加到3000多隻。「只有中國才有野生的朱䴉,它野生的種群已經超過1700隻了,這是2018年的數據。」何鑫說。
「我們要讓朱䴉的數量上升到一定數量級,還要能夠恢復它的棲息環境,而且這些數量不能集中在一個地方。」何鑫表示,儘管中國的朱䴉保護工作開展及時、成效卓越,但從生物學的角度說,這個物種目前還非常脆弱,確保遺傳多樣性依舊是未來面臨的重要課題,疫情、近親繁殖的風險仍威脅著朱䴉種群的安全。除了在原始的分布地做保護外,還要把它遷到可能會適應的歷史風貌區進行保護。「中國制定的策略是洋縣到寧站再到銅川,再放到臨近海域的浙江德清,現在放在北戴河,希望中國的朱䴉的往北邊有一個種群。」朱䴉還走出國門,中國先後向日本和韓國提供朱䴉種鳥。日韓兩國經過十多年的人工繁殖,相繼重新建立起人工種群。
為了解朱䴉生存、保護狀態,陳歆耕2017專程分別去下渚湖和陝西洋縣朱䴉保護站採訪考察,同年舉辦《朱䴉之戀》藝術展。他還提到,朱䴉被稱為「愛情鳥」,之所以生存能力比較弱,也與之有關。「朱䴉雌雄配對以後,如果雌鳥失蹤或被蛇吃掉,雄鳥就不再配對了,永遠是一個孤獨的雄鳥。這從生態學上也影響到這個鳥的生存繁殖的狀態。」
日本種朱䴉滅絕的原因很複雜,包括保護活動開展過遲、缺乏對保護物種的了解、日本政府未能及時幹預等等。《朱䴉的遺言》一書中不乏對保護朱䴉的必要性提出質疑的人。正如書中的主角,愛鳥人士佐藤春雄的回答:「朱䴉不僅僅是一種鳥。它是一個生命,生命是無可替代的,和我們人類的生命一樣。」
「雖然在宣傳的是朱䴉的保護,包括宣傳很多重要物種的保護,其實它還有一個內涵在裡面,我們其實是保護朱䴉這個棲息地。」何鑫表示,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避免現在所生存的環境變得不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