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報導,中東零售商Emaar Malls在完全收購Namshi之後,下一步將開放埃及站點並在沙烏地阿拉伯興建物流基地。
近日Emaar Properties子公司Emaar Malls收購了時尚電商Namshi剩餘的49%股權,收購價為4.575億迪拉姆(約1.295億美元)。而早前2017年,Emaar Malls就以1.51億美元的價格從德國的Rocket Internet手中首次購買了Namshi 51%的股份。
成立於2011年,Namshi銷售中檔時尚、美容和家居用品,並已成為中東地區成功的電商平臺之一。去年,該公司的銷售額超過2.3億美元,同比2017年增長了16%。
「我們正在考慮開拓新市場,而埃及將成為首個目標。」Namshi的執行長Hosam Arab表示。
巨頭們為什麼都看中了埃及?雖然埃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2400美元,遠低於海灣合作委員會(GCC)國家的25000美元GDP水平,但Namshi希望解決埃及1億人口中的10%人群的消費需求,讓這些人口被該公司的價格點和品牌所吸引。
「這10%人口所代表的需求甚至超過了阿聯。埃及當地市場供應不足,競爭對手也寥寥無幾。雖然我們的價格也不會低得多,但並不比當地供應商的售價昂貴。」Arab如是說。
Namshi目前通過阿聯總部負責供貨和運輸,但該公司正在計劃在沙烏地阿拉伯興建倉庫和物流基地。
「沙特一直是我們最大的市場,即使到現在沙特的重要性也並未下降。」Arab說。據悉GCC最大的市場約佔Namshi銷售額的70%,但隨著其他市場日趨成熟,預計佔比會相應降低。
三大勢力加劇中東市場競爭白熱化根據貝恩公司的報告,GCC地區的電商市場總值為83億美元,並以每年約30%的速度增長,但目前滲透率仍然很低,約為4%。該報告還顯示,中東地區的購物規模和人均收入也位居全球前列。
「這是一個悖論。」貝恩公司的合伙人Cyrille Fabre說。 「世界上沒有消費者和中東消費者花費同樣多的時間(在線)發現新品牌。這裡的網民人口數量是英國的兩倍。」
「並不是在線購物的人數太少,大約70%的GCC人口已經嘗試過在線購物。真正的區別是購物頻率:GCC人口每年在線購物兩次,而在英國或美國,消費者平均一年在線購物20次。這是一場真正的頻率遊戲。」Fabre說。
Fabre認為,購買頻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當地貨源供應不足,約50%的電商採購來自該地區以外的供應商。
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商門戶網站出現,產品供應量在過去幾年中穩步增長。亞馬遜於2017年以5.8億美元收購Souq,試圖重新改寫中東地區格局,以彰顯巨頭在中中東市場的地位。
Emaar Properties董事長Mohamed Alabbar在對Souq投標失敗不久後與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合作推出了Noon,並且也在近期上線了埃及站。 Noon和亞馬遜現在各佔該地區電商市場的30%。
此外來自中國的電商勢力Jollychic則加劇了中東電商市場競爭的白熱化,並且進一步拉低了利潤率。
Arab直言市場上的熱門趨勢變化莫測,導致了供求平衡的不穩定,以致於大量進貨的賣家或平臺最後只能低價甩賣。而這一不健康的市場行為最終或許會被商業收購或破產證實。
「如果你有足夠的資本,那麼可以堅持下去,嘗試通過大量的優惠折扣獲得市場份額。但如果沒有足夠的財力,那麼在中東市場就是曇花一現。」他說,「對我們來說,已經完成了兩件事,我們不得不與市場同行,在已有產品的基礎上為客戶提供他們正在尋找的產品,同時加倍提高我們的客戶體驗。」
依靠自有的運輸車隊,Namshi在阿聯地區實現了當日送貨和快速退貨,客戶體驗在行業中名列前茅,但也僅限於阿聯地區。
「每個電商平臺在初期都會有一個蜜月階段。」Alabbar Enterprises的聯合創始人Rashid Alabbar表示,「現在我們認清了現實,運費是最大的成本,而且由於我們受到很多條條框框的制約,所以必須擁有自己的本地庫存。」
Alabbar表示,通過當地倉庫為客戶提供服務不僅可以降低運輸成本和交貨時間,還可以使盈利更加可觀。
「中東地區的電商運營成本過於昂貴,不建議一些來自國外的玩家賠錢10年來主宰市場,最後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Alabbar說,他表示他正在與監管機構談判引入新法規以保護本土電商的生存。
至於這些法規能否生效以及是否會發揮作用還有待觀察,與此同時貝恩公司預計該地區的電商市場規模到2022年將增長3.5倍,達到285億美元。
(編譯/雨果網 郭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