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原植物因凌冬不凋,故名忍冬,始載於《名醫別錄》,被列為上品。《本草綱目》將其列於草部蔓草類。據李時珍記載:「花初開者蕊瓣俱色白,經二三日則色變黃,新舊相參,黃白相映,故呼金銀花」。金銀花在我國各地均有產,尤以河南密縣產者質量最佳,商品特稱「密銀花」;山東產的「東銀花」產量較大,也是比較好的。金銀花均以花蕾入藥,一般佳品所謂「尖子銀花」就是指朵小、色黃白而先端不開口者,如花已開放,或因採收加工欠妥,顏色變深者,均屬次品。
據200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金銀花的來源,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紅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山銀花Loniceraconfuse DC. 或毛花柱忍冬 Lonicera dasystyla Rehd. 的乾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自200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頒布金銀花與山銀花分別列為兩個品種。金銀花的來源僅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一種植物;而灰氈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紅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或華南忍冬Loniceraconfuse DC. 的乾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則被列入山銀花的來源。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山銀花的來源,除了上述三種外還增加了黃褐毛忍冬Lonicera fulvotomentosa Hsu et S.C.Cheng。
金銀花的性狀:呈棒狀,上粗下細,略彎曲,長2~3cm,上部直徑3mm,下部直徑1.5mm,表面黃白色或綠白色,密被短柔毛。偶見葉狀苞片,花萼綠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長約2mm,開放者花冠筒狀,先端二唇形,雄蕊5枚,附於筒壁,黃色;雌蕊1個,子房無毛;氣清香,味淡微苦。
山銀花的性狀:
1.灰氈毛忍冬呈棒狀而銷彎,長3~4.5cm,上部直徑2mm,下部直徑1mm,表面綠棕色至黃白色。總花梗集結成簇。開放者花冠裂片,不及全長之半,質稍硬,手捏之稍有彈性,氣清香,味微苦甘。
2.紅腺忍冬長2.5~4.5cm,直徑0.8~2mm,表面黃白色至黃棕色,無毛或疏被毛、萼筒無毛,先端5裂,裂片長三角形,被毛,開放者花冠下唇反轉,花柱無毛。
3.華南忍冬長1.6~3.5cm,直徑0.5~2mm,萼筒和花冠密被灰白色毛,子房有毛。
4.黃褐毛忍冬長1~3.4cm,直徑1.5~2mm,花冠表面淡黃棕色或黃棕色,密被黃色茸毛。
據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金銀花與山銀花的性味與歸經、功效與主治相同。但一般認為質量較次,過去山銀花多作為金銀花露的原料用。
(作者盧冬虎系上海市藥學會生藥專業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