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9 17: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如果一本以「藝術」為名的書,是這樣的:
講到了達文西,但不見《蒙娜麗莎》;你會感興趣嗎?
源於BBC同名紀錄片的《藝術創世記》,就是這樣一本涉獵廣泛且不落俗套的作品。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史,而是以藝術為表徵的人類發展史。
在這本書中,作者奈傑爾•斯皮維,從藝術史的源頭出發,貫穿起人類想像力與創造力的一個個神奇瞬間,對「人人都是藝術家」這一大膽宣言進行了生動詮釋。奈傑爾•斯皮維是英國劍橋大學古典藝術與考古學學者,同時也是紀錄片《藝術創世記》的主持人。
藝術源於記錄眼前景象的直覺嗎?可能如此,也可能有其他原因。《藝術創世記》中介紹的關於藝術起源的幾種理論,從不同角度和層面激發著人們的好奇心,引起天馬行空的想像。
《藝術創世記》中提出,人類的藝術創造雖然不乏手藝的技巧和裝飾的意圖,但歸根到底並且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藝術創造源於我們對獨一無二的想像力的運用。
書中說,人類的藝術史,也是想像力的歷史:「在想像中,我們可以追溯時間的長河;在想像中,我們可以一覽世界的全貌。憑藉這樣神奇的力量,我們得以領略在這個星球上曾經發生的一切。」
想像,正是藝術的本質。
這本書揭示了藝術起源的秘密,堪稱圖像藝術版的《人類簡史》。
藝術是人類發展的最佳表徵大多數藝術史方面的著作比較偏重記述「史實」,而《藝術創世紀》更偏重於討論「為什麼」:
為什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要畫巖畫?作者提出了一個假設:舊石器時代人類與現代人類在大腦組織結構方面基本上相同。
簡單來說,只要是燈泡,通電都會發光。只要是人類的孩子,剛剛拿起筆畫出來的人物形象都是「火柴人」——線條極為簡單,身子小腦袋大。現實世界經過孩子們小腦袋瓜的抽象,重點更加突出。比如,他們畫出來的「人」都是以正面對著我們;即使臉完全側過去,但眼睛依然是正面完整的樣子。
古埃及人的浮雕、壁畫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如此擰巴,卻是他們能夠想到的強調身體所有特徵的最佳方案。各個古代文明在這方面非常相似,藝術可謂是人類發展的最佳表徵。
任何東西都可以是藝術「任何東西都可以是藝術,」法國先鋒藝術家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如是說。他把自行車輪子、酒瓶架還有陶瓷小便鬥之類的東西當作藝術品展出,還為《蒙娜麗莎》加上了精緻的鬍子。有了杜尚顛覆性的先例在前,現代藝術家們開始輪番上演各種頑皮的「惡作劇」。不過這卻遭到了公眾的反對,因為公眾期待的是原創作品。然而,成堆的輪胎、還沒整理的床鋪……誰說它們不是藝術呢?
我們本能地知道藝術是什麼,因為我們都是藝術家。我們是知道如何運用象徵符號的物種,懂得如何通過靈巧的、獨有的雙手創作表現自行車輪子或者還沒整理的床鋪的象徵性意象。
只有我們人類擁有想像力,可以創造象徵符號,不僅能夠再現我們周遭的世界,還能夠表達我們腦子裡的想法。
《藝術創世記》這本書探索的正是我們如何發展、實踐這種能力的歷史:敘述故事、創造社會等級、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表現超自然、創造關於我們自己的意象,還有,為我們冷冰冰的道德準則注入些許溫柔。
其實,藝術並不難解。傳統意義上的繪畫、雕塑,或者當代意義上的裝置、行為,都是形式。不妨換個角度,拋開「主義」、「表現」、「現代性」之類當代藝術評論的陳詞濫調,結合人類學、社會學、神經心理學,了解藝術史的起承轉合,也了解我們人類自身已經走過和將要踏上的道路。
關鍵詞 >> 藝術,藝術史,BBC,人類簡史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