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模仿大自然的「設計」——建築中的大自然仿生學

2021-01-08 宇宙探索百科

世間萬物千姿百態,都是經過漫長的、優勝劣汰的競爭和千辛萬苦的進化,致使在結構、形態和功能三方面達到最優設計而流傳於世。所以,大自然的精妙建築確是人類建築師和設計師的最好老師。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創造不管多麼精巧,幾乎都能在大自然的創造物中找到對應的影子。於是,人們開始對大自然進行有意識地模仿,從大自然汲取營養,請大自然開拓思路,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仿生學便應運而生了。

仿生設計並不是單純地模仿照抄,它是吸收動物、植物的生長機理,以及一切自然生態的規律,結合設計的自身特點,而適應新環境的一種創造。

蛋殼與體育館

生物為了存在和發展,最起碼的條件是:必須平衡地心引力,防禦一切外力,適應自然環境,在長期的進化進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最合理、最穩定、最經濟的結構形態。羽茅草和禾本科植物的長葉往往捲曲成筒形或殼形,香蒲植物的葉子又構成螺旋狀,帽狀蘑菇的輻射密肋,以及弧形的貝殼和殼面之波、空心的葦稈和稈間之節,都啟發人類去探索空間結構的奧秘。

人們已經發覺,傳統建築的梁板支撐體系實際上是一種不經濟的結構形式,而且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大跨度空間的需求。仿生空間結構則幫助建築師和工程師解決了難題。

蛋類的外殼雖然很薄,卻能耐受相當大的外力。這是因為,這類結構具有彎曲的表面,殼體在外力作用下,內力是沿著整個表面擴散和分布的,因而殼體單位面積上所受的力就小了許多。

據統計,各國為舉辦奧運會而建造的體育館,有60%以上採用薄壁空間結構。法國夏蒙尼先斯滑雪山北區體育中心由9個三角形薄殼所組成,覆蓋面積達6000平方米。1980年建成的香港太空館是一個典型的蛋殼形,23米直徑的半球形天象廳酷似雞蛋的核心部分——蛋黃。雞蛋殼厚約0.5毫米,一隻普通雞蛋縱向直徑按照7釐米計算,兩者之比約為1:140,可見人類仿生工程的巨大意義。

更有趣的是,國外有人模仿雞蛋設計了一種特殊的抗震房屋,「蛋殼」是用鋼鐵製造的,「蛋白」用耐高溫玻璃、石棉等製造,人住在相當於「蛋黃」的部分。這種房屋能抵抗強烈地震,即使被震翻了,也能像雞蛋一樣滾過來復原。屋內貯有空氣、水和食物,在與外界完全隔絕的情況下,7個人可在裡面生活1個星期。住在這種房屋裡,即使遇到強烈地震,也會安然無恙。

麥稈與電視塔

中空的麥稈能承受比它重得多的麥穗而不倒伏,這是因為,在橫斷面積相同的情況下,實心稈和空心稈的承壓能力雖然一樣,但長長的莖受壓後,往往不會因斷面壓力過高而發生突然斷裂的情形,而是在受壓後莖稈先彎曲,最後因彎力過大而折斷。而斷面積相同的空心稈外徑要比實心稈大,因此空心稈承壓後抵抗彎曲變形的能力要比實心稈大得多。麥稈的功能給建築師以設計靈感,他們利用麥稈原理,把一些高大的柱子和稈件都設計成空心的。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它們的承壓能力,起到「重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所有稈莖支承植物幾乎都是下粗上細的,既減輕了自重,又加強了穩定性。因此,不管任何方向吹來的風,很容易沿著稈莖圓面的切線方向掠過,從而減小對植物的影響。反之,如果稈莖是平面的,毫無疑問,平面比圓面上的一點受風力都大大增加。這樣,植物就有可能被風颳歪,甚至倒斃。

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高533米,用400號混凝土澆築成下粗上細的形狀,底翼寬約30.5米,可謂龐然大物。但它的平均細長比(平均直徑和高度之比)約1/10,而稈莖植物(麥稈、甘蔗、竹等)的細長比可達l/100~1/200。兩相比較,人類的建築遠未達到大自然的神功。

王蓮葉與展覽廳

薄薄的王蓮葉最多能夠承重70千克。這是因為,王蓮葉背面有許多粗大的葉脈,其問連以鐮刀形的橫筋,構成了一種網狀骨架,縱橫交錯,又粗又壯,可以承受很大的負荷。

於是,有位花匠模仿王蓮葉脈的構造,用鋼材和玻璃成功地建造了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美麗「水晶宮」。

後來,義大利設計師建造了一座跨度為95米的都靈展覽大廳,其屋頂採用了王蓮的網狀葉脈結構,在拱形的縱肋之間連以波浪形的橫隔,不僅保證了大跨度屋頂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而且美觀大方,輕巧堅固。

「春筍建築法」

應該指出,人類在結構仿生方面還停留在靜態階段,仔細觀察一下生物的生長過程,恐怕對人類工程會有更大的借鑑意義。例如,十丈青松,挺拔矗立;勁細翠竹,輕巧剛直,都是從地面寸寸長起,自己「建造」自己。

那麼,人類的建築可否如青松生長、雨後春筍一般,把自己一節節「長」上去呢?

有人曾提出一種不用腳手架、不用大型起重機,而是由建築自身的屋面開始從地面一節節「長」上去的「春筍建築法」,1星期可建成1幢4層高的住宅樓。

這種方法把每一層牆板從高度上分成三四段預製好,然後用液壓頂以1米的行程,反覆頂升,可以很快「長」成設計的建築。

車前子與向陽屋

車前子原本是一種無足輕重的野草,近年來,卻受到了建築師們的青睞,成為他們的珍寶。

建築師們仔細觀察了車前子葉子的結構,發現它們是按螺旋狀排列的,每兩片葉子之間豹夾角都是137°30′,不僅結構合理,而且每片葉子都能得到充足的陽光。

建築師仿照車前子的奇特結構,建造了螺旋狀排列的樓房。這種新型住宅改變了「向南背北」的傳統建築朝向,一年四季,每間房子都陽光燦爛,空氣清爽,舒適宜人。

海狸與攔河壩

海狸是一種水陸兩棲獸類,它們的「家」修築在湖岸或水流緩慢的河岸邊。這些屋頂圓圓的「小房」修得非常堅固,牆壁有2尺多厚,用黏泥修飾。每座「小房」分為二至三層,上層比較乾燥,作為「臥室」;下層在水下,作為倉庫,堆積食物、樹皮和木柴。「小房」有兩個出口,一個通陸地,一個通水下。

令人驚奇的是,為了控制需要的水位,海狸還在靠河處築起了堅固的堤壩。建壩時,它們總是選擇河流狹窄、可以就地取材(木料、石子)的地方為壩址。

海狸所建造的堤壩,正是人類建造的巨大攔河壩的雛形,它給水利建築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菌膜與防水材料

建築物的防水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不過,另一方面,在自然界中,動物和人的皮膚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外面的水滲透不進去,裡面的汗液卻能滲出來,保溫性能也很好,堪為建築物防水所借鑑。

科學家們正在探索一種能夠形成菌膜的菌類(如紅茶菌)物質,把它們製成像人的皮膚一樣的膜狀防水材料。人們設想,把這種材料覆蓋在建築物上以後,它能緩慢生長,出現破損時,又能自行修復;外部的雨水滲不進去,內部的潮氣卻能散發出來。

這對於改善建築物的防水、保溫、隔熱性能以及節約能源,將會有重大意義。

蟻穴與恆溫辦公樓

在澳大利亞西部有一種白蟻巢穴,儘管穴外溫度一年四季變化很大(氣溫在3~42℃),但巢穴內不論是白天還是夜晚,也不論是夏季還是冬季,溫度始終保持在30~32℃。這種白蟻巢穴調節溫度的能力簡直可以和現代化的空調系統媲美。

為了弄清白蟻為什麼有如此高的本領,科學家仔細研究了白蟻巢穴的構造。他們發現,這種白蟻巢穴分為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下部分是白蟻的生活區,巢穴的地上部分則有個約3米高的泥塔,泥塔內有一些空氣通道通到白蟻的地下生活區。泥塔斷面呈楔形,總是像羅盤一樣準確地指向北方。因此,科學家把這種白蟻稱為「羅盤白蟻」。

泥塔的側壁皺巴巴的,表面積很大,在早晨和午後陽光斜射時能最大限度地吸收陽光的熱量,泥塔頂部呈尖錐形,表面積較小。這樣一來,在正午熾熱的陽光下,泥塔吸收的熱量就減少了。

「羅盤白蟻」建造這種特殊的泥塔,就是為巢穴創造恆溫條件。泥塔在陽光下受熱後,塔內空氣通道之中的氣溫也隨之上升,空氣體積膨脹而向上升騰,這就產生了像煙囪一樣的抽氣作用,把新鮮空氣通過白蟻進出的通道抽吸到塔頂,形成一股風,吹過白蟻巢穴的生活區。

白蟻中的工蟻在巢穴內「監測」(感受)各處的溫度,並根據溫度的變化,阻斷或擴大巢穴內的通道,以調節氣流。這就像人類用開、閉窗戶來調節室內溫度一樣。

因此,無論外界氣溫如何變化,白蟻巢穴地下生活區的溫度,都保持在30~32℃。

建築學家從白蟻巢穴的構造得到極大啟示,認為人類也可以模仿白蟻,建造有自然通風系統的辦公樓。雖然安裝了空調系統的大廈可以做到溫度恆定,但因門窗封閉,空氣不流通,長時間呆在裡面的人很容易患上空調症候群。

1994年,英國建築師在諾丁漢興建了7幢仿白蟻巢穴的辦公樓,排成一個弧形面向北面,每幢大樓的角上都有一個17米高的圓柱形玻璃塔,其作用相當於白蟻巢穴上的泥塔,當陽光照射時,玻璃塔內的空氣溫度升高,膨脹上升,起煙囪的抽氣作用,形成一個自然通風系統。玻璃塔頂部還可用液壓方式升降,用來調節上升的空氣流量,由於塔中的空氣通道和辦公樓的各房間相通,上升氣流可以帶走多餘的熱量並吸入新鮮空氣。在大樓內有一個計算機能量管理系統,它的作用相當於白蟻巢穴中的工蟻,負責管理室內的溫度調節系統,控制玻璃塔頂的升降,以調節空氣流量,在寒冬還可啟動熱風機,在夏夜可啟動風扇,將清新的空氣引入室內。

蘑菇與傘屋

所有的植物都呈啞鈴形,這是一種很好的建築結構,它使植物利用最小的佔地面積,就獲得了適度體積的地上部分,得到了大面積的陽光,而向下生長出的根系,能夠牢牢抓住土壤。利用這種結構,植物還能夠立體享受陽光:森林群落中喬木層以下有灌木層,灌木層以下還有草本層。模擬植物的仿生建築可以更好地利用太陽能。

以蘑菇為例。蘑菇由3部分構成:菌蓋、菌柄、菌絲。菌蓋離地有一定高度,菌絲呈放射狀向地下擴散,菌柄把兩者連接起來。這也是一個啞鈴結構。

依照蘑菇的外形,人類可以設計、建造仿生建築,其「菌絲」部分(仿生建築的根基)可以採用植物根的形態,將幾根長度與直徑都適宜的鋼管呈放射狀地打入地下,與巖石緊緊咬合,以產生的摩擦力來支持地上部分。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地基部分的工程量。仿生建築的「菌柄」部分(支柱)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它的底部膨大。以便和根基連接為一體。仿生建築的「菌蓋」部分(居住體)則採用鋼架結構,從支柱向四周輻射出許多鋼梁,屋頂做成拱形的鋼網架,並與鋼梁相銜接,共同形成一個籠狀的整體結構。

由於採用啞鈴結構,這種仿生建築所佔地面只有傳統建築的10%,而屋頂可以貼上大面積的太陽能電池。從遠處看,整個建築就像一把大雨傘,因此取名叫「傘屋」。

小腿骨與艾菲爾鐵塔

人體骨架形態、結構之精巧、合理和美妙,往往使建築師們讚嘆不已。堂堂七尺之軀全靠骨骼支撐,這與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憑藉鋼架支撐幾乎一模一樣。

人坐著的時候,體重是依靠從骨盆側面延伸出來的骨頭來支撐的。這種簡單而有效的結構啟發了建築師。建築師由此設計了一種空間支架模型,建築物的重量由斜柱支撐著,再傳到幾個支持點,所有與重量負擔無關的材料,一概省去。這就為建築物提供了一種既強有力又經濟合理的支撐結構。

人體的大腿骨要支撐全身的重量,又要前後左右擺動,因此,它「選用」了一種最合理的結構形式——既輕又堅固。一般成年人的大腿骨能夠承受260~400千克的壓力,小腿骨吃力更大,比相同斷面的花崗巖還要堅固10多倍,它的剛度可以和熟鐵相比,但比重只有熟鐵的1/5。

巴黎艾菲爾鐵塔高327.7米,猶如巨人般聳入雲天。一些建築師研究之後得出結論:這座鐵塔的結構並不新穎,只是一座重複著人體小腿骨的建築;甚至兩者的表面角度都相符。

建築仿生是一門妙趣橫生的新興科學,是科學與美學的有機結合。生物是人類工程設計的最好老師。正如著名仿生設計師L·科拉尼所說:「仿生設計是一個揭示自然界生命體的設計領域,也可以稱為一項『翻譯自然的事業』。」

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人類必將從表面的靜態仿生走向內部的、動態的仿生,從而大大豐富人類的創造。

相關焦點

  • 仿生學:從大自然中攫取思想的火花
    人類總是對自己的設計和技術沾沾自喜,但我們常常忘記:大自然母親已經360萬歲,其大腦中蘊含的智慧正在成為人類最尖端技術的靈感源泉。  今天,科學家已經研製出像壁虎一樣會爬牆的機器人,模擬鯊魚活動方式的渦輪機,像大黃蜂一樣避免碰撞的汽車等等,這一切,都讓欣欣向榮的仿生學研究和工業設計吸引人們越來越多人地關注。
  • 師法大自然:啟發科技的仿生學應用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5日消息,大自然並不是完美的,而是一直在演化和適應。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其有益的部分會保留下來,無用的部分則被丟棄或退化,以適應地球上不斷變化的環境。通過不斷地修修補補,大自然找到了許多獨特的設計方案,從大象的長鼻子到仙人掌的棘刺,甚至白蟻丘在設計上也能讓涼爽空氣流通進出,為這些小昆蟲提供一個舒適的家。
  • 完美的方案就藏在大自然中
    初出茅廬的瑞茲特憑這兩項設計,入圍了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獎。  大自然中可能隱藏完美的設計方案,這不止是瑞特茲個人的感觸。在近期由樂家上海藝術廊舉辦的仿生科技展上,除了沐霧甲蟲的故事,一系列仿生設計的生動案例都在向人們講述大自然中蘊藏的設計能量。仿生不止是一門在工程上實現並有效地應用生物功能的學科,對設計師來說,儼然已經成為搜尋近乎完美的設計方案的寶庫。
  • 在大自然中人類是渺小的是嗎?為什麼?
    在大自然中,人類是不是渺小的?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自然的範疇很廣,就拿地球來說,地球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甚至空氣都屬於自然的範疇。而地球上的生物只不過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更不用說生物中佔比較小的人類了。
  • 模擬大自然
    模擬大自然是一款玩法十分有趣的休閒益智類手機遊戲,這款遊戲採用了經典的樂高人物形象為角色給玩家帶來了一種非常輕鬆愉悅的遊戲環境,玩家可以在遊戲中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來建造各種各樣的建築和道具,玩法非常的自由多樣。
  • 十大案例讓你了解仿生設計!
    仿生和設計之間有什麼關係呢?維基百科裡面是這樣定義仿生學(bionics)的:仿生學主要是觀察、研究和模擬自然界生物各種各樣的特殊本領,包括生物本身結構、原理、行為、各種器官功能、體內的物理和化學過程、能量的供給、記憶與傳遞等,並藉此提供新的設計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統框架。
  • 同在藍天下 共享大自然
    同在藍天下,共享大自然。>,大熊貓喜添新丁……自然界中這樣的畫面令人欣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健康生態系統。在生態系統中,每個物種依靠食物、競爭與捕獵等關係形成的食物鏈條,彼此交織在一起,構成複雜的網絡。網裡的物種越多,網就越穩定堅固。一個物種一旦消失,就不會再生,還會通過鏈條引起連鎖反應,威脅整個生態系統。野生動物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 河狸花費一個月造大壩,這才是大自然的神跡,網友:建築天才!
    河狸花費一個月造大壩,這才是大自然的神跡,網友:建築天才在我們所生活的大自然中,不僅僅有人類,還有一些其它的動物都和人類一樣在大自然中愉快的生活在大自然中,這千千萬萬的動物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點,說自己的看家本領,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一隻建築天才
  • 8分鐘短片《大自然在說話》,警示:沒有健康的大自然,人類將走向滅亡
    大自然在說話:我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我!
  • 燈塔蟹:人類與自然的博弈,大自然被壓垮,誰會是贏家?還是自然
    人類文明的進步,犧牲的是大自然和環境資源,假如這種情況去到一個極端,環境資源被消耗殆盡,大自然被破壞。在這場人類與自然的博弈中,人類壓垮了大自然,到底誰才會是最後的「贏家」?該作品將螃蟹賦予人類的獨有的「收集興趣」,螃蟹收藏(破壞)人類的帆船,人類在螃蟹島上過度開發,故事看似是描述燈塔蟹的生死瞬間,更像是預示人類自取滅亡的原因。大自然被壓垮故事的開端,以翻雲覆雨的大海中為背景,將北海巨妖描述為了「捕食者」、「惡魔」、「地獄」,事實上,它只是一隻背上長者燈塔的螃蟹而已。
  • 應對突發災難,演化了數十億年的大自然用了啥招?
    地球上的生命長期以來都面臨著各種不可預測的挑戰,小行星撞擊、劇烈的氣候變化和新的病原體曾多次導致生物大規模滅絕……但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裡,大自然已經進化出應對種種突發衝擊的策略。 人類通過向大自然學習,發展了許多新技術,比如模仿植物尖刺的魔術貼搭扣、模仿白蟻穴的冷卻塔等。
  • 大自然中的「眼睛」
    自然界中生物的眼睛大體上有兩類,一類是相機型眼,另一類是複眼。人類的眼睛是典型的相機型眼,即通過一個單鏡頭(眼珠)將圖像聚焦到光敏感的視網膜上,再將這些視覺形象轉變成神經信號傳送給大腦。相機型的眼睛通過不同方式來調節晶狀體改變焦距,以看清不同距離的目標。  人眼裡面的視網膜相當於照像機的膠捲,但是卻比膠捲精密得多。
  • 王者與大自然
    這樣體型的巨鱷,幾乎沒有天敵;除非,是大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一切顯得那麼渺小;任何生物,在大自然面前,顯得微不足道;人類也一樣,保護好大自然!保護好生態平衡!
  • 模擬大自然2
    這是一款十分可愛的沙盒遊戲,在模擬大自然2你可以建造各種你所需求的物品或者武器,這些都是幫助你進行生存的的道具,在這個充滿了危險的世界中,你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擁有著更加敏捷的反應能力,快來下載吧!
  • 七夕情人節的到來,讓大自然中的動物也展示起了愛情真諦
    一對可愛的企鵝夫婦牽著手,愛真的無處不在,大自然母親和丘比特之間的合作,這幅圖展示了愛情的相依相偎,一直到老,這難道不像我們的老年生活,就是需要這樣的一個老伴,陪你慢慢變老。企鵝們在南極半島的惡魔島上相互親吻的溫暖時刻,一隻企鵝在尋找的的靈魂伴侶,動物也需要愛情,需要能有一個溫暖的家可以依靠,就像我們人類累了倦了需要一個溫馨的港灣。
  • 模仿蛇、模仿魚:大自然或能教我們造最好的機器人
    例如模仿袋鼠的跳躍能力,可以幫助機器人實現功耗和性能之間的理想平衡:每跨出一步,這些有袋動物的後肢都會提供強大的儲存能量,使得袋鼠在能量消耗較少的狀態下長途旅行。在最具創新性的機器人設計不斷湧現的今天,生物學為其提供了巨大支持。看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Salto,它從非洲跳高嬰猴身上獲得靈感。而維吉尼亞大學的mantabot,則是模仿切薩皮克灣牛鼻魟研製的。
  • 除了人類,大自然中還有什麼動物能夠使老虎減少?
    導讀:除了人類,大自然中還有什麼動物能夠使老虎減少?老虎是我最喜歡的一種貓科動物,也是貓科動物裡面體型最大的,曾經有記錄說是在野外發現了350千克的東北虎,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們人類的一個大胖子,比如說奧尼爾也才147公斤,相當於兩個奧尼爾還要多,達到了這種重量的,除了大象這種體型巨大的動物,基本上也就沒有敵手了,即便是科迪亞克大棕熊,也不可能是它的對手。不過老虎就算是這麼厲害,但是在自然界裡面,數量卻十分稀少,連一些食草類動物也都不如,華南虎這個亞種還野外滅絕了,如今只有生存在動物園裡面。那麼是不是就意味著老虎的生存能力低呢?
  • 建築天才!河狸花費一個月造就大壩,這才是大自然的神跡!
    建築天才!河狸花費一個月造就大壩,這才是大自然的神跡!在自然界中有著各種各樣的小動物,而不一樣的動物則有著不同的看家本領,就拿穿山甲來說,它的本領就是挖洞了,而且穿山甲挖洞的速度非常的快,甚至有人覺得這隻穿山甲是不是安裝上了發動機呢?
  • 樂高模擬大自然
    小時候大家都玩過樂高,想像自己可以扮演超級英雄來拯救世界,還可以領略大自然的風景,實現一段美好的旅程!樂高模擬大自然值得讓你來回味兒時的快樂,你需要守護大自然,快來下載吧。
  • 2019辭職自駕亞歐非——我們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路上的風景很漂亮,風景中的自然界很奇妙,而我們 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一般生活在我們周圍的是可愛的喵星人和汪星人。穩穩的趴在玻璃上的壁虎; 澳大利亞 雪梨 海洋館,第一次看到像B2轟炸機的鯊魚,其實應該說是B2轟炸機模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