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孩子以後,寶媽們的生活可以說就完全圍繞孩子進行了。如果一個小區裡有好幾個跟自家孩子差不多大的寶寶,那這幾個媽媽可有話聊了。
而且聊的話題無關乎都是孩子,有時候看著別人家的孩子才9個多月就學會走路了,但自己家的孩子一歲半還不會走,寶媽們心裏面別提多著急了。
雖然寶寶走路有早有晚,可能有些很早的,八九個月就已經會走了。但有些寶寶一歲多快兩歲了,還用人牽著,還走不穩,家長們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孩子走路晚不僅僅是跟他們自身的原因有關,也不一定是因為孩子的肢體不協調,有時候還和家長們的這些舉動有很大關係。
父母的這幾種行為,很可能是孩子走路晚的「元兇」
1、總愛牽著孩子的手不放,不敢輕易撒開
有一些爸爸媽媽總害怕自己的孩子會摔倒,會哭,所以孩子學走路的時候從來都不敢撒手。如果是這樣的話,孩子走路時間自然會比其他孩子要晚一些。
但其實如果你不撒手,你永遠不知道孩子走得穩不穩?而當孩子習慣要人扶著走的時候,那可能就要很晚才能獨立走路了。
2、讓孩子學走路的時候過早
有些父母會有一種炫耀的心理,比如你看看我們家的孩子,才八個月大不到九個月就能走路了,但其實讓孩子學走路時間過早也不好。
太早讓孩子學習走路,會讓孩子的骨骼受到影響。這樣反而容易讓孩子沒那麼容易學會走路。一般寶寶學習走路的最佳時間應該是10-11個月左右。
3、太早給孩子穿硬底鞋,用學步車
有些寶媽們因為想儘早讓孩子學會走路,所以就會藉助一些外力,像給孩子穿硬底鞋,用學步車等等,但這兩種行為卻也可能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穿硬底鞋會讓孩子的腳掌和地面之間有距離,讓寶寶的腳掌感受不到抓地力,這樣不利於練習走路,倒不如給孩子穿些防滑的襪子或者乾脆光腳更容易些。
用學步車的話則會讓孩子有偷懶的情況,孩子只想著依靠學步車而不想用自己的力氣去走路。而且學步車還容易限制孩子的步伐。
給孩子用學步車是可以達到一定的鍛鍊孩子腿部的效果,但如果過早地使用學步車,也會使孩子走路的姿勢受到影響。
孩子學習走路階段,家長們應該怎麼做?
其實除了這些,有時候給處在學走路階段的孩子穿襪子也是不利於孩子學習走路的,如果可以的話,給孩子創造一個赤足環境,讓孩子可以在家光腳練習走路。
孩子雖然沒有辦法說出來,但是他們能夠感受到腳掌和地面之間的摩擦力,既能夠鍛鍊孩子的平衡能力,又能夠讓孩子儘快學會走路。這樣或許會更好。
如果自己家的孩子到了一歲多,快兩歲的時候還沒有學會走路,那就要加強對孩子的訓練了。如果寶寶走路的時間晚於兩歲的話,那就有必要帶到醫院進行一下檢查了。
1、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千萬不要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八九個月就學會走路了,就強行想讓自己的孩子也在八九個月的時候就學會走路。
萬物生長都有它的規律,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有一定的規律。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而不是一味地拔苗助長,
想先學走路,要先學爬,學會爬之後,在外界人為的幫助下,孩子學會站慢慢的學會走,這都是一步一步來的。
2、給孩子創造一個有利的行走環境
如果真的意識到自己家的寶寶到年紀了,還沒有學會走路,那就要外界給孩子創造一個有力的行走環境,這樣才能讓孩子儘快的學會行走了。
3、可以鍛鍊孩子爬行的靈活性
孩子最開始的時候是先學會爬,再學會站立,最後學會走路的。有時候他有興趣的時候他會發爬得非常快,但當他沒有興趣的時候,他也許就爬的非常慢。
因此要給孩子一種感興趣的環境,讓孩子鍛鍊爬行的靈活性,慢慢的孩子就會學著走了。
4、衣著方面要注意
在學習走路的時候不要給孩子穿太厚衣服,不要勒太緊,更不要給孩子選擇一些束手束腳的衣服。
給孩子穿得簡單一些,更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再有一個就是,如果真的怕孩子摔倒,可以給孩子買一些護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