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席上經常有一種娛樂活動,就是划拳,什麼「哥倆好」呀、什麼「四季財」呀、什麼「五魁首」呀……這些划拳的術語對於經常喝酒的人肯定不陌生,這些分別代表了從0到10這11個不同的數字,即使你經常說到「五魁首」,可是你知道「五魁首」是什麼意思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得知道「酒令」的概念,酒令是酒文化的一部分,是民間風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種助興遊戲,一般是指席間推舉一人為令官,餘者聽令輪流說詩詞、聯語或其他類似遊戲,違令者或負者罰酒,所以又稱為「行酒令」或"行令飲酒"。划拳就是酒令的一種,酒令由來己久,最早誕生於西周,完備於隋唐。
罰酒最著名的故事發生在金谷園,西晉的石崇在洛陽修了一座別墅,名為「金谷園」,潘安、左思、陸機等24人經常在金谷園飲酒賦詩,被稱為「金谷二十四友」,這24人囊括了西晉文壇所有泰鬥級人物,石崇在一次宴會上將賓客所作詩文搜集起來,寫了一篇序文,叫做《金谷詩序》,其中一句說到「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鬥。」這就是現在宴會上「罰酒三杯」的由來,典故「金谷酒數」表示罰酒就是源於此。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中說到「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就是說的這件事。
「五魁首」是「五經魁首」的簡稱,指科舉鄉試中的前五名。明代科舉考試實行「五經取士」。以儒家「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取士,每經的第一名叫「經魁」, 在鄉試中,每科的前五名必須分別是其中一經的「經魁」,故又稱「五魁首」,也叫「五魁」「 五經魁」「 五經魁首」。 後來五經取士制度廢除,但鄉試中仍習慣把前五名稱為五魁。
民間將「魁」解釋成「鬼之腳右轉,如踢北鬥」,魁跟中國古代的星宿崇拜有很深的關係,魁星又稱奎星,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奎主文運」。古時,為保佑各地的考生金榜題名,在全國各地都修建「魁星樓」「魁星殿」,現在有的城市都能看見。在古代民俗中,魁星不僅保佑學生,也能保佑老師,魁星和關公、呂洞賓、朱衣神、文昌帝君合稱「五文昌」,是教書先生的行業神。
不是每一個喝酒的人都能像古代文人那樣「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在酒令的划拳裡,引入「五魁首」也是對莘莘學子的美好祝願,划拳輸了要罰酒,也是對「賦詩罰酒」精髓的一種繼承。
小時候不知道大人口中的「哥倆好」 「四季財」 「五魁首」「六六六」是什麼意思,現在想想:雖然各地喝酒時喊的話有所不同,但是大聲呼喊這些通俗易懂的話,也為酒桌增添了不少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