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安為人民。
這是人民警察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這是警民魚水情深的最真實體現。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打擊犯罪場景,一個個紮根基層服務群眾的感人故事,一個個人民群眾關愛擁戴公安民警的溫情瞬間……人民公安牢記初心使命,忠誠履職。
一張特殊的「全家福」
在姑蘇區虎丘街道湖田社區百歲老人張老伯的家中,有一張一家三代人的合影,但他們卻沒有血緣關係。合影的中間是張老伯,左右分別是年過花甲的錢阿姨和她剛剛初中畢業的養女,三個人緊緊靠在一起,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張照片的拍攝人,正是蘇州市公安局姑蘇分局留園派出所社區民警彭美琳。
故事要從錢阿姨的遭遇說起。錢阿姨中年喪女,後來又領養了一個女孩。生活並不寬裕的錢阿姨一家蝸居在湖田社區一處老宅內,靠打鐘點工維持日常生活。錢阿姨文化程度不高,年歲漸長,工作辛苦,照顧孩子的也力不從心,又由於老宅產權情況複雜,她與鄰居之間,時常因為公共用地使用等瑣事發生爭吵,矛盾越積越深。彭美琳得知情況後,一邊上門溝通緩解鄰裡關係,一邊幫著居民們解決實際問題。
在社區,還有一位年過九旬的獨居老人張老伯,也是彭美琳時常走訪關心的對象求助。一個人要身兼幾分工,十分辛苦;一個需要人長期照顧,人選難尋。在彭美琳的穿針引線下,錢阿姨成為了張老伯的住家保姆。由於錢阿姨之前也給張老伯做過鐘點工,情況熟悉、人又細心,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得到了張老伯的滿意和信賴,甚至讓錢阿姨帶著養女搬進了家裡。三代人一同生活,仿佛就是一家人。考慮到身後事,老伯提出要將房子低價轉讓給錢阿姨,並邀請彭美琳作為見證人。錢阿姨又驚又喜,更是把張老伯當作自己的父親精心照顧。就這樣,沒有血緣關係的三代人真正住在了同一屋簷下,各有所依、其樂融融。
2020年1月,張老伯迎來了自己的100歲生日,彭美琳上門走訪賀壽,為他們拍下了這張「全家福」。這張照片便一直擺在張老伯家中最顯眼的位置。不久前,彭美琳又上門看望張老伯和錢阿姨,為101歲的張老伯送上生日祝福。
從一名軍醫轉業,加入警隊,成為一名社區民警。16年以來,彭美琳幫助群眾解決的煩心事不勝數,和老少居民都成為了親朋好友。1月8日,在蘇州公安先進事跡典型事跡報告會上,張阿姨主動來到現場,向全市公安民警講述自己的故事,誇獎彭美琳,這個讓她信得過、託得牢的暖心人。
兩袋送來的愛心口罩
「小王啊,我桌子上的口罩是誰放這兒的?」剛從高新區陽山花苑小區疫情防控排查完回到警務室,社區民警老王就看到桌上的兩袋醫用口罩和一封信件。
「一個小姑娘,看著還挺眼熟,說什麼都要把口罩放您桌上,聽到我說您下社區去了就離開了?」網格員小王說。
這一幕發生在2020年3月6日的陽山花苑警務室內,老王是蘇州市公安局高新區分局經開區派出所社區民警王建軍。拆開書信,看到落款處的名字,他的疑惑終於解開。
7年前,王建軍在對陽山花苑小區居民進行走訪時得知,居住小怡的母親患有紅斑狼瘡,需要長期服藥、定期檢查,治療費用讓這個本來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父母在萬般無奈下決定讓她初中畢業就去打工。女孩在校成績很不錯,就這麼放棄太過可惜,王建軍多次到孩子家中進行走訪,給她的父母做思想工作,告訴他們:孩子很優秀,不能放棄!並為他們送上了第一筆助學金。
做了好事後的王建軍又陷入了深思,要想幫助想小怡這樣的孩子,僅憑一己之力談何容易。通過與社區溝通,在眾多熱心人的支持下,一個專門為困難家庭孩子提供幫助的助學公益平臺就此搭建。王建軍的努力沒有白費,如今,「心手相連 愛心助學」平臺已經走過了7個年頭,累計捐助貧困學生59人次。
「王警官,感謝您一直以來的幫助,我已經步入大學校門,還成為了學生會的一員,眼下就快畢業了,我現在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看到小怡這份充滿希冀、滿懷憧憬的書信,王建軍由衷感到欣慰。
父子接力,攻破26年命案積案
「好消息!陳某被我們抓到了!」電話這頭是張家港市公安局後塍派出所民警李陶然;另一頭,是他的父親陶志剛,張家港市公安局資深偵查員。
時間回到1994年12月12日,張家港市保稅區(金港鎮)後塍高橋村一名45歲的婦人被人用板凳砸死,家中2000元現金被搶。經查,陳某有重大嫌疑,然而他卻在案發後銷聲匿跡。多年來,雖然民警始終沒有放棄對他的追捕,但一直沒有進展。
「雲劍-2020」專項行動開展後,這起命案積案被列入攻堅。熟悉案情的陶志剛雖然已離開刑偵工作崗位,但他仍多次參與案件會商,為破案獻計獻策。此時,新一代偵查員也在前輩的工作基礎上,細緻梳理案件線索、尋覓陳某潛逃蹤跡,李陶然就是其中一員。
2020年6月初,在最新科技手段的支撐下,偵查員們對部分證物進行重新分析、碰撞比對,終於在無錫發現了陳某的蹤跡。年輕的李陶然主動請纓,多次前往無錫開展外圍偵查。6月23日清晨,當一名體型略胖的中年男子出現時,李陶然和同事一擁而上,將男子牢牢控制,他正是潛逃26年的陳某。
「我們是張家港市公安局民警!」聽到民警自報家門後,洩了氣,但又仿佛鬆了口氣的陳某低下了頭,對當年搶劫殺人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26年的逃亡之路,26年的不懈追逃,都在這一刻畫上句號。
「鐵打的港城警方,流水的偵查員,好多當時的辦案民警已經退休,但是我們從未放棄!」完成陳某的審查工作時,已是次日深夜,放下手中的案卷,李陶然更新了自己的朋友圈。在他面前的案卷裡,已經存檔26年前的工作材料上,當年的偵辦民警,他的父親陶志剛的籤名剛勁有力。
「小劉,你來了,我就放心了。」
「小劉,你快進來吃點飯,歇歇。」2020年7月17日下午1點多,家住蘇州吳江七都的獨居老人李老伯,對著正在他家門口排積水的吳江區公安局七都派出所民警劉紅軍招手喊道。
當天凌晨4點多鐘,李老伯給劉紅軍打來電話,說自家門口的積水很深,已經沒過了膝蓋。半個小時候,劉紅軍來到了李老伯家。「小劉,你來了,我就放心了。」李老伯看到劉紅軍後,激動地說道。不容遲疑,劉紅軍冒著暴雨開始排水工作。這一忙就是大半天,李老伯看在眼裡,心疼不已。
四年前,劉紅軍從部隊轉業,來到太湖之濱吳江七都鎮,成了一名社區民警。2020年入梅之後,吳江就迎來了連續降雨天氣,太湖水位隨之暴漲,防汛形勢十分嚴峻。劉紅軍說:「退伍前我是『王傑部隊』的兵,我們的口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十多年前我因故沒能和戰友一起走上抗洪一線,這次防汛任務,我一定要上。」於是,劉紅軍主動承擔起轄區積水隱患排查排除的突擊攻堅任務。雨不停,他就在守在轄區裡,連續三天都吃住在所裡。
每天,對講機裡不停地傳來呼叫聲,劉紅軍不知疲憊似的在不同的積水點之間奔波。他在與暴雨、積水隱患比速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在搶時間,忙起來有時一天只來得及吃一頓像樣的飯。三天時間內,轄區40餘處積水隱患全部被排除。
劉紅軍的家鄉安徽舒城也是防汛重點地區,每日忙碌的劉紅軍始終放心不下家鄉的父母。在得知自己的老部隊趕去家鄉增援後,劉紅軍終於放下了心:「戰友在,我就定心了。」
雖穿上這身警服只有4年時間,但是1000多個日夜裡,劉紅軍的手機從未關機,只要轄區百姓需要,他就第一時間出現,他說:「當警察一天,我就要讓群眾真切地體會到什麼叫安全感。」
從網下走到網上的「網紅民警」
「鄭警官,如果沒有你,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是你,讓我對女兒在蘇州工作放一百個心。」遠在新疆的陳先生心有餘悸地對蘇州市公安局吳中分局長橋派出所先鋒社區民警鄭擁政說。
事情要回到2020年的8月23日,一個好不容易休息的周日,正在送孩子去補習班的鄭擁政接到一個微信好友申請,原來是轄區一個租戶的父親,因為一直聯繫不上在蘇州工作的女兒,擔心女兒會出事,情急之下,只好聯繫鄭擁政:「鄭警官,你能不能到我女兒住戶看看,我一直打不通她電話,她一個人在蘇州工作真讓人擔心。」
「你別急,把具體門牌號發給我,我這就趕過去。」鄭擁政連忙答應,著手安排最快的解決方案。不到20分鐘,就找到了正在家中睡覺,因為手機靜音沒有接到爸爸的電話小陳。
「快給你爸報平安。」鄭擁政趕緊讓女孩給父親打電話。雖然只是虛驚一場,但在電話裡聽到女兒報平安的聲音後,女孩父親激動得有些哽咽,「鄭警官,太感謝你了,我十分慶幸,當時送女兒來蘇州工作時在樓道內看到您的警民聯繫卡就拍了下來,女兒在蘇州工作,住在您的管轄區,我太放心了!」女孩的父親透過電話一再向鄭擁政表示感謝。
年近50的鄭擁政,人稱「百姓群主」「社區網紅」,很多難事急事,一到他那,就能得到妥善解決。
「鄭警官,我買了新手機,來加你好友!」轄區70歲的阿婆剛買了新手機就要來加鄭擁政的好友。為適應社區管理新需求,年近50歲的他為了更好地管理社區、服務群眾,熟練運用社交平臺及新型科技產品,鄭擁政用微信群開始了線上「走家串戶」,搭建了網絡時代的警民「連心橋」,小區近七成居民是他的網上好友。
朋友圈成為了安全防範的「公告欄」,微信號成為了永不掉線的「服務號」,「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被稱為「社區網紅」的他用三年來累計服務群眾1800餘次,聯絡化解難題1500餘個徹底走進了群眾心中,群眾滿意率幾乎百分之百。
「沒有你,便沒有我們全家的團聚!」
「謝謝你,俞警官!沒有你,便沒有我們全家的團聚!」2020年4月27日,太倉沙溪的陸某終於見到了闊別家鄉十三年的母親,激動之餘,他緊緊地握著民警俞寶忠的手久久不放。
事情要從去年的4月20日說起。太倉市公安局沙溪派出所接到一個不同尋常的求助電話,電話是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的工作人員打來的,對方稱有一位在站裡生活多年的聾啞老人,由於既不懂手語,也無法用紙筆進行交流,一直沒有能夠為其尋到親人;不久前,藉助人像數據比對,發現她與太倉市沙溪鎮的一位走失老人十分相似,需要進一步確認。
接到電話後,社區民警俞寶忠一刻也沒有耽擱,根據上海市救助站提供的情況,立即來到轄區村民陸某家中,了解多年前陸某母親走失的細節。交談中,陸某稱自己的母親身有殘疾,又聾又啞,也沒什麼文化,算來今年有69歲了,2007年6月的一天,母親突然從家中走失。此後十多年,母親一直杳無音信。當俞寶忠把上海方面的情況告訴陸某時,陸某又驚又喜。看著陸某期待的眼神,俞寶忠更堅定了一個信念:一定要儘快核查清情況!
此後的幾天,俞寶忠又馬不停蹄地與上海方面進行聯繫,經過多方核實,終於確認救助站裡的老人就是陸某的母親!老人走失後,一直住在上海救助管理二站,一晃就是十三年。
4月27日,老人在上海救助管理二站工作人員和社區民警的陪伴護送下,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接過陸某送上的錦旗,俞寶忠也激動不已。
張警官,你是我在蘇州唯一的親人
「張警官,你是我在蘇州唯一的親人,多虧了你的關心和照顧才讓我挺過了那段最灰暗的時光!」2020年3月20日,治療康復、解除隔離的新冠患者小餘感激地向蘇州市公安局相城分局太平派出所社區民警張延明送上一面寫有「真情為民 關懷備至」的錦旗。
去年疫情期間,張延明轄區裡的第五人民醫院成為了定點收治醫院,臨近退休的他毅然背著行李住進了派出所,而在醫院門口的警務室裡,一張桌子、幾把椅子搭建的「床」也成了他的「行軍鋪」,這一忙就是40多天。2月4日,重慶籍船員小餘在隨船途徑太倉時被確診為新冠病例,被送至定點醫院救治。同事、朋友均被隔離,在蘇舉目無親的小餘的心理負擔很重。張延明得知後,立即與小餘聯繫,詢問其難處,並為其送上了生活用品和水果點心。發現小餘情緒異常低落後,張延明時常和他打電話、發微信、話家常。因為飲食習慣不同,小餘對飯菜不合口味,張延明特地為他準備了一箱麻辣口味的方便麵。一來二去,張延明就成了小餘住院期間最信得過的人。
作為疫情防控期間唯一能進入醫院住院大樓的非醫護人員,張延明每晚入睡前都會認真翻閱「警醫聯動微信群」,了解集中隔離區的群眾狀況,及時跟進疏導溝通;有的患者情緒波動大,他不厭其煩地協助醫生開展工作;為了幫助忘記攜帶胰島素、家屬又在隔離點觀察的糖尿病患者,他驅車100公裡陪同醫生為患者取藥。
今年59歲的張延明還有一年就要退休了,但他依然堅持在基層一線,用他的兢兢業業、默默奉獻,站好最後一班崗,當好人民群眾的「老黃牛」。
一條暖心簡訊 架起警民連心橋
「真誠地感謝您一直沒放棄,讓您辛苦了!我也為有你這樣負責任的好警官感到驕傲和高興!衷心的謝謝!」2020年8月7日上午,正在值班的蘇州市公安局園區分局湖西派出所民警錢璟收到了這樣一條暖心簡訊。
事情還要從7月說起,當事人孫女士來到湖西派出所報案說自己被詐騙了,被騙金額30萬,湖西派出所治安值班民警錢璟一邊安撫受害人情緒,一邊詢問詳細情況。隨後,第一時間與駐點銀行聯繫,對受害人提供的轉帳銀行帳號進行查控,將10萬元人民幣成功截獲並凍結。
看著被追回的10萬元,孫女士又開心又激動,「我以為我這錢找不回來了,真的特別感謝你們。」
成功截獲被騙資金後,錢璟便開始著手資金返還工作。為了能讓受害人儘早地把資金拿回,錢璟幾乎一刻不閒,她像連接各個埠的螺絲釘,每天輾轉各個部門,加班加點整理資料,遞送案卷、材料……並多次上門與孫女士核實資金進展,確保受騙資金能及時反到孫女士帳戶。
感謝、負責、驕傲、辛苦……一個個樸實真誠的字眼對於孫女士來說也許不足以完全表達內心的感激,但對錢璟來說是群眾對她公安工作的認可,是她最大的收穫。
在看是一種鼓勵|分享是最好支持
點擊右下角 寫留言 發表你的心聲
我們期待與您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