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最不起眼的頭髮,能隱藏多少秘密?庫爾特·斯坦恩的《頭髮:一部趣味人類史》,讓我大開眼界。
從頭髮的進化史到各種毛髮疾病,從理髮師的起源到犯罪學的鑑證,從髮型的政治表達到剃度的宗教含義,從頭髮藝術品的時尚風潮到樂器製造、環保領域甚至食品工業對毛髮的妙用……在斯坦恩筆下,毛髮變身為一座信息的寶庫,裝載了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勾畫了人類文明演進的軌跡。
斯坦恩曾在耶魯大學醫學院當了20多年教授,是毛髮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正如書中前言所述,這次寫作,源於他在理髮店的一次經歷。當理髮師詢問他的職業時,他回答自己研究毛髮,理髮師卻說:「哦,別逗我了,先生!」斯坦恩由此感受到人們對毛髮的狹隘觀念,這促使他寫一本書,闡述關於毛髮的一切。
書中內容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毛髮的生物學知識。動物體毛兼具保暖、防水、防曬、防蚊蟲等一系列功能,人類的祖先為何放棄這套護身符,進化成「裸猿」?感到寒冷的時候,我們為什麼會汗毛倒豎?真的會「一夜白頭」嗎?禿頭是怎麼回事?等等。
二是頭髮的社會文化屬性。頭髮傳遞著豐富的信息。髮型有特殊的含義,古代社會,不同髮型可能意味著文明與野蠻的分野;到了現代,一種特定的髮型時尚往往可以代表一代人。許多文化都認為頭髮與靈魂有某種聯繫,民間故事中的巫術不少是以頭髮為靈媒,僧侶以剃度的方式表示放棄部分自我,日本相撲手在退役儀式上要剪掉頭髮,現代的印度女性也會把頭髮獻給神廟……
三是毛髮如何影響歷史,以及它在當下與未來的各種用途。這一部分中,斯坦恩將視野擴展開去,介紹了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幾種動物毛髮。古典時期,維京人靠皮毛貿易向東部和南部推進,最終打開君士坦丁堡的大門;海狸毛帽子的流行,使處理皮毛的工人大量出現汞中毒症狀,成為英語中「瘋帽匠」一詞的由來;至於羊毛貿易對於歐洲歷史進程的巨大影響,更是無需贅言。到了現代,毛髮的「戰場」已經變得極為廣大,遠遠超出我們想像。
每部分都是圖文並茂,有作者手繪的簡單清晰的結構示意圖,也有各處搜集的照片,可謂包羅萬象。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陽的光輝;小小毛髮裡,也蘊含著人類的全部歷史。讀完此書,你或許會對身邊隨處可見的尋常事物產生全新的認識。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13日 24 版)(責編:馮人綦、曹昆)
喜迎十九大,聽這19位名家的文藝"初心"廣大文藝工作者們不忘初心,思索、探索、行動,開啟了從"高原"邁向"高峰"的旅程。五年來,一批文藝名家做客人民網,聊創作心路,話人生感悟。【詳細】
這五年,這些好節目被人民日報點名表揚五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電視文藝和網絡視聽文藝也走過了一段不尋常的發展道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