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湖北廣水老家探親時,聽廣水市志辦主任胡啟華說,廣水是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家族的發祥地,連氏先祖就葬在廣水——連戰先生的根在廣水。
隨著談話的深入,我知曉他的話並非空穴來風:為了追尋連氏家族之根,胡啟華和市志辦的同事對連氏家族在廣水的歷史進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系統的梳理,進而對連戰家族源流進行了深入追溯,行程上萬裡,歷盡艱辛,踏訪了連氏家族的幾大祖居地山西、湖北、福建,並查閱了大量古代文化典籍以及閩、浙、贛、粵等地的《連氏宗譜》,結合海內外連氏族人、文史專家的考察論證結果,反覆考證,歷時經年,撰寫了一本書,名為《追尋連氏家族之根》(以下簡稱《根》),已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今春,收到胡啟華寄來的《根》,凡10萬字,仔細拜讀,大長見識。
鄂北雄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廣水市原為應山縣,1988年才縣改市,名字也一起改了。作為鄂北的一個山區縣份,廣水春秋時為貳國,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設置永陽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應山縣。
廣水境桐柏、大別兩大山系交匯,橫亙於湖北、河南兩省之間,內群峰聳秀,景色秀麗。廣水北部的山,既是我國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線,又是我國古代南北政治地理的分界線。因而,廣水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南北交通咽喉、商旅要途。許多名人雅士曾流連廣水,偉大的唐代詩仙李白就在此留下瞭望月思鄉賦詩處——壽山太白廬。
千百年來,廣水「民秀而文,俗樸而儉」,名人賢士「項背相望,後先輝映」。宋代王世則、宋庠、宋祈、鄭獬四狀元,宋代抗金名將連南夫、抗元名將李庭芝,明代直諫忠烈楊漣,清臺灣府海防同知洪一棟父子,現代旅美作家聶華玲、高能物理學家聶華桐姐弟等,均出自廣水。如今的廣水,是著名的「中國書法之鄉」,許多人寫得好字,謀得好文章。
脈自廣水——連戰家族源流釐清
《根》考證,連氏家族「望出上黨,脈自應山」。臺灣連氏家族源遠流長,春秋時開宗山西上黨,西晉時南遷河南固始,唐末移居湖北應山,北宋末年宦居福建龍溪,清康熙年間東渡臺灣寧南坊。
從應山始,連戰的繁衍世系、遷徙路線清晰可辨——
一世祖連總,唐鹹通九年(公元868年)進士,任廣西、四川副使,詩人。由福建閩侯遷居湖北隨州。
三世祖連光裕生於後梁開平庚午年(公元910年),卒於宋淳化甲午年(公元994年)。宋初,連光裕任應山縣令,後任磁(今河北磁縣)、郢(今湖北鍾祥)二州推官。光裕公勤政愛民,清風峻節,名重一時,後卒於任上。應山人追思惠政,迎光裕公靈柩以葬應山黃榜山之原。
從此,連戰家族定居應山,歷經唐、五代、北宋、南宋四個朝代,時間近300年。
八世祖連南夫(北宋著名抗金英雄),南宋紹興年間罷官隱居福建龍溪。卒葬龍溪連山(今龍海連山),諡忠肅,贈太子少傅。2006年4月,連戰先生到龍海市馬崎連氏宗祠祭拜的開基祖,就是連南夫。
清康熙年間,南夫公十九世孫連興位「遂去龍溪,遠移鯤海」,定居於臺灣府城內寧南坊馬兵營。至連戰先生,連氏已在臺繁衍九代。
留根在斯——百代風騷勝跡猶存
如今,廣水保留有連氏先祖的多處遺蹟:
——位於廣水南部風景如畫的蔽山之陽的連舜賓墓,又稱連處士墓。連舜賓葬於宋慶曆二年十一月四日,距今965年。連處士的得意門生,「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曾在應山師從連處士,受益良多。感於師恩,歐陽修曾手書《連處士墓表》。可惜因年久失修,墓表遺失,但墓冢尚在。
——城郊鄉團山(三鐘山)下的連庠墓,又稱連都官墓。此墓有宋代著名藏書家、歐陽修弟子王莘撰寫的《連都官墓誌》。
——位於市區南門羊角山腳下、渡蟻橋畔的四賢祠,距今已900餘年。「四賢」即「二宋二連」,「二宋」為兄弟狀元宋庠、宋祈,「二連」為「兄弟進士」連庶、連庠。「二連」系連處士(舜賓)的長子和次子。
「四賢」是廣水歷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巧合,他們四人都在應山縣城南門的法門寺讀書,都是連處士(舜賓)的門生。與他們一起師從連處士的還有到應山遊學的歐陽修。後來五人先後考中進士,入朝為官,演繹了北宋應山「一師五進士」的動人故事。四賢祠正是廣水人民為紀念這四位德才兼備的賢士而建,千年繁榮不衰。可恨,1938年10月,侵華日軍空襲應山,致四賢祠被毀。
2006年清明節,連戰家族史研究的權威專家、《連戰家族》一書的撰稿人馬騏先生到廣水考察,再次認定連戰先生之根在廣水。
撫今追昔——連氏遺風澤被廣水
讓廣水染上濃鬱的文化色彩的,是連氏先祖。連氏文化為何有如此之大的影響力,其精髓何在?
明《嘉靖應山縣誌》所載歐陽修《連處士墓表》曰:「連處士,應山人也。以一布衣終於家,而應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長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謹、禮讓而溫仁,必以處士為法,曰:『為人如連公足矣!』」
北宋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張耒在《四賢堂記》中寫道:「凡吾邑(應山)之人,其不篤於廉恥僥倖貪利者愧之。凡吾邑之俗好學而文,純淨有恥者,四君子(四賢)之化也!」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連氏先祖的精忠報國。
這些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已經滲透進廣水人的骨血之中,轉化為廣水人的遺傳基因,代代相傳,薪火不斷。
剛剛得知,廣水市已經對連氏文化遺蹟進行了忠於原貌的保護修繕,並修築了通往遺蹟的鄉村道路,使其成為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和廣水千年歷史的見證。連戰先生欣然為廣水連氏古蹟「連處士陵園」、「四賢祠」親筆題名。
雖然連戰家族南遷了,但連氏家族的很多子孫還留在廣水。據調查,現在定居於鄂北豫南的連姓人丁約2萬,皆以廣水為中心。
誠如《根》言:「千百年來,多少人多少事在談笑中流逝,在塵灰中湮滅,但有一種東西卻永遠不可磨滅,它在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的血脈中積澱,在一個又一個先賢聖哲的身上結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經衝刷,愈加耀眼生輝。應山連氏這顆千年文化之珠,就是這種不可磨滅的精神結晶。」(記者 胡繼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