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飽暖思淫慾」,殊不知下半句才是經典,道盡人性險惡

2020-12-04 花落花又落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一些民間俗語,有些俗語聽起來很貼切我們的生活,話語很簡單,聽起來也很容易理解。

俗語一般都是有上下兩句組成,可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不是只有上半句,就是只有下半句,所以很多俗語我們知道的都不完整。

俗語都是來源於生活,是老祖宗在平時的日常勞動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之談。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關於它還有一個故事。

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就是「飽暖思淫慾」,其實下一句才是經典,揭露人性,卻少有人知。

顧名思義,就是說人在酒足飯飽之後,就開始浮想聯翩,生出淫慾之心,或者是生出讓人沉迷放縱、不能自拔的欲望。關於這句俗語,還有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大戶人家,老來得女,甚是歡喜,便百般溺愛,從小請先生教她識文斷字。女孩冰雪聰明,又勤奮好學,很快成為了當地有名的才女。後來到了婚配年齡,慕名而來的才子無數,女孩便決定「筆墨招親」,她給出的上聯就是:「飽暖思淫慾」。消息傳出後,很多人爭先趕來求對,都想娶到一個才貌雙全,又家財萬貫的媳婦。正在大家冥思苦想之時,一位氣宇軒昂、神採奕奕的年輕才子對出下聯就是:「饑寒起盜心」。可謂郎才女貌,天作之合,此事也傳為一段佳話。

「饑寒起盜心」的意思就是:人在饑寒交加的時候,就很容易產生偷盜的念頭。整句話之所以妙不可言,能夠成為流傳千古的俗語名言,是因為它簡單明了地提醒人們在順境和逆境時都會產生邪念。女子的上聯「飽暖思淫慾」,目的是提醒人在順境時也要守住本心,堅持自己的操守;而「饑寒起盜心」正好迎合女子之意,在逆境之時更要時時警醒,不能失去做人的底線,作為男人要頂天立地,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古人講:「居安思危,得寵思辱。」我們身在順境,就要堅守最初的夢想和追求,不要被眼前的安逸所蒙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身處逆境,更要堅忍不拔、百折不撓,只有這樣,才能絕處逢生、苦盡甘來!

《莊子·則陽》有云:「安危相易。」其實,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取決於自身。順境中不懂得居安思危,順境就會慢慢變成逆境;逆境中奮發圖強,逆境也可能慢慢變成順境。不管在任何時候,都應該保持寵辱不驚的姿態,堅守住我們內心的淨土,不斷修煉強大的內心和自信,才能心懷錦繡、立足長遠。

俗語是古時候代代相傳的,是人與人之間最質樸的智慧,包含著無數人的祝福和愛意。好的句子應該被後代所銘記,其中包含的精神更加要被學習。

偶爾聽一聽祖先留下的民間俗語,同樣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眾所周知,俗語是農民在漫長的歲月裡生產生活,通過觀察摸索出來的經驗,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並且謹記於心,會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受益匪淺!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用以前聖賢們的言論,來諄諄教誨你。廣泛搜集押韻的文字彙編成「增廣」,使你見多識廣。應該借鑑古人的經驗教訓,來指導今天的行為,因為今天是古代的延續。

古人的一些話語和故事,無不涵蓋了現在生活的一些縮影,同時還能窺見到一些做人的智慧和道理。

而我們要是想要學習古人的智慧,方法途徑比較明確,除了一輩輩人的口口相傳,就是從典籍中翻閱。相對於前者,後者更為系統全面,而且還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

在眾多古籍中,系統全面的當屬明朝成文的《增廣賢文》。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這裡的「增廣」就是《增廣賢文》,而「幼學」是指《幼學瓊林》。

裡面句句都是經典!好比「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而且看完也會發現很好理解,而且獲益良多!

這其實也是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看格言和諺語的原因。不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往往讀到的卻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對人生經驗的深刻總結。對於比較繁忙,但又需要及時總結的中年人來說,是再適合不過了。

《增廣賢文》和現在越來越多的心靈雞湯文章不同,《增廣賢文》裡面有很多對世態炎涼的描述。堪稱中國古代的《毒雞湯大全》《提升口才,每日一句》,裡面講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非常直白,十分露骨。

想要看看的朋友,可以選擇《增廣賢文》的精裝正版,有完整原文,譯文,解析,完全不怕 看不懂。只需要49元,也就是2包煙錢,還送一本《道德經》,小小的一冊,能夠讓你隨時隨地,想讀就讀。

世間萬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讀書高。腹有詩書氣自華,筆下能點旌旗軍。

喜歡的書友,點擊下方連結就能購買啦:

相關焦點

  • 俗語「飽暖思淫慾」,下一句才是經典,披露人性但少有人知!
    俗語「飽暖思淫慾」,下一句才是經典,披露人性但少有人知!生活在農村的朋友經常會從年紀稍大一點的老人口裡聽到很多俗語,這些俗語是在咱們老祖宗根據生平經驗所總結出來的話語,雖然簡短但是富有哲理,通俗易懂。俗語一般都是有上下兩句組成的,但是很多時候人們常常聽到的要麼說的是上半句要麼就是下半句,就好比下面小編說的俗語一樣,大部分人只聽過上半句,但是其實下半句才是最為經典,披露人性但少有人知!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就是「飽暖思淫慾」,很多人對於這句俗語是相當的熟悉了,因為在平時的生活中可能都會聽到過,但是其實它的下半句才是最為經典的。
  • 古人說:「勸賭不勸嫖」,殊不知下半句才是經典,道出人性險惡
    對於人們來說,知道上半句的可能多一些,下半句少有人知。如果你真的理解明白了這句話,你會很佩服古人的處世智慧。從字面意思看,我們可以解讀為:在賭博和嫖娼之間,我們最好是勸導別人千萬別賭博,而不要去勸導別人別嫖娼,如果你去勸導別人不嫖娼,那你們可能連朋友都做不成了。具體來說,這句諺語揭示出了如下的人生真諦。
  • 「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包含哪些人生哲理?教人要有自控力
    文·段宏剛俗語「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在民間廣為流傳,關於它的出處有兩種說法,一是出自明朝萬曆年間的少兒啟蒙教材《增廣賢文》。二是出自清代嘉慶年間的戲劇《海公大紅袍全傳》,劇本裡有句子曰:古諺雲,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今該宦等,承恩餵養饜飫終日,起早貪黑;復近禁幃,日恆與諸宮娥雜沓,月下花前,不無有感。
  • 《智囊全集》:「飽暖思淫慾」,揭露人性,卻少有人知,記得收藏
    可是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有關它還有一個故事。這句俗語的上半句便是「飽暖思淫慾」,實際上下一句才是經典,揭露人的本性,卻少有人知。這話實際上很好了解,它的意思就是在人吃飽穿暖之後,思想就歪了,開始想一些不正當的事情。有關這句俗語,還有一個歷史典故。聽說在以前有一個姓陳的大戶人家,老來生了一個閨女,十分高興,對閨女也是萬般的寵溺。
  • 「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更經典,道出了成功的精髓
    導言中華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在五千年數不勝數的歷史塵煙間,大家的老祖宗用她們的聰明智慧,匯總了諸多蘊含生活哲理的俗語,如「老少配,好馬不回頭」「盆友妻不可欺,盆友夫不能扶」「男看女看膘,女看男看毛」「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 古人說「牆上加牆,家破人亡」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如今仍然適用
    我們經常有聽說「牆上加牆,家破人亡」這句俗語,其實這就是古代百姓教育自己孩子時經常說的話,雖然說現在看來屬於迷信的說法,但是窺見其中蘊含的道理,也是有著很好的警醒意義的,那麼這句俗語有什麼含義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人的智慧總結吧。
  • 都知道「千年的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才是經典,道盡了人性!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一句俗語,但是人們都知道它的第一句「千年的王八萬年龜」,卻不知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道盡人性! 而在這句俗語中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經歷多,閱歷比較豐富,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慌不忙,沉著冷靜,形容一個人非常有社會經驗,活得比較從容。這句俗語表面上是在稱讚一個人,但是事實上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形容一個人內心城府太深,遇到這種人一定不要輕易交心。
  • 古人智慧:「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經典,說透人性
    海明威曾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人用兩年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這便是在說懂得「說話之道」的重要性,而這一點,咱們的古人,也早就參悟到了。咱們的古人對錯常有才智的,在說話方面也對錯常重視的,因而也留下了不少的俗話來告誡後人,比如今日跟咱們分享的這句:「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
  • 古人往往以面相觀人,俗語說:「兩腮無肉不可交」,下句才是經典
    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人總結出了一套完整通過觀察人的長相、聲音、氣色等特點來判斷一個人的理論,比如「兩腮無肉不可交」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句話的後半句才是經典,完整地闡述了古代的觀人之術。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古人的智慧
    但這個劃分也不能說非常準確,畢竟人的善良與邪惡,不能用是否違法犯罪來區別開來,這樣的話,這個範圍實在是太廣了。我們今天覺得難以區分,在古代其實也同樣如此。哪怕在封建主義社會,人們的生存仰賴於統治者,也有賴於那些朝廷官員和高門大戶,但是人們之間也有一個最基本的關於善良的區分。但這基本上是基於每個人自身的判斷,如果說有一個具體的劃分準則,大概就要依靠儒家的思想,依靠人自身的本性。
  • 古人云:樹怕三搖,女怕三撩,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揭露了人性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流傳著許多祖宗留下來的俗語,這些俗語經歷了這麼長的時間流傳到現在,一定是有其中的一些道理的,比如說老人常說:「兩腮無肉不可交」,比如說「娶妻娶德不娶色「等等。明代大才子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曾這樣說道:「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樹怕三搖春季是植樹的最佳季節,也就是三四月份。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句農村傳出來的俗語,上句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經典,但是卻少有人知。「好馬不吃回頭草」,顧名思義就是作為一匹上乘的馬匹,是不會回頭吃草的。馬這種動物原是生長在大草原上,在馬看來,廣闊無垠的食物是吃不完的,要成為一匹合格的馬,只能一往無前,低頭啃食眼前的青草,不瞻前顧後,不挑肥揀瘦,即使錯過了一片上好的草地,也不會回頭。
  • 民間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更現實!來自古人的忠告
    民間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更現實!來自古人的忠告俗語文化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幾千年來,雖然我們國家的文明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還是很多人是沒條件接受教育的。在農村等地這則俗語仍廣泛流傳,只不過大部分人都忽視了下半句,殊不知下半句更現實,更加惹人深思……我們都知道狗是人類最值得信賴的夥伴,早在數千年前狗就幫助人們進行狩獵了。那麼為什麼餵狗不能餵飽呢?其實主要原因有兩點:首先是生活條件實在太過艱辛。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智慧
    但這個劃分也不能說非常準確,畢竟人的善良與邪惡,不能用是否違法犯罪來區別開來,這樣的話,這個範圍實在是太廣了。 但這基本上是基於每個人自身的判斷,如果說有一個具體的劃分準則,大概就要依靠儒家的思想,依靠人自身的本性。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其實就體現出,不管你在幹什麼,總會有神明在盯著你,如果你做盡邪惡之事,那麼神明就會給你懲罰。不過,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經典,而且體現出老祖宗的智慧,就算是今天也讓人感嘆不已。
  • 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古時勞動人民通過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短短幾句總結出自己的所感所想,經過口口相傳,成了如今所說的俗語,俗語有話:「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下句是「對人別太好」,很多人都聽過諺語「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民間流傳有個叫呂洞賓的讀書人,和同鄉好友苟杳結拜為金蘭兄弟,因為苟杳家境貧寒,父母雙亡,呂洞賓就讓苟杳住到自己家裡,將來能考取功名。
  • 深挖俗語:你只知道「千年王八萬年龜」,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不僅僅有古人的「之乎者也」和成語故事,也有很多通俗易懂的話,俗語就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這些俗語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簡扼明了,通俗易懂,能夠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 俗話「兔子不吃窩邊草」,卻不知下句才是精華,揭露了人性險惡!
    今天我們所說的這一句,我們大家肯定都聽說過,它就是「兔子不吃窩邊草」,這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話,表面意思就是兔子是不吃自己窩邊的草,因為這些草是保護自己的,也來告誡壞人不要在家門口做壞事。這句俗語其實還有下一句,但是很少有人熟知,因為它揭露了人性的險惡。在清朝後期,政府腐敗,沒有作為,於是西方列強用火器打開中國的大門,於是爆發了戰爭。
  • 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才最經典,卻鮮為人知
    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才最經典,卻鮮為人知文|江河論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形式多種多樣,除去詩詞歌賦,還有歷史典故和成語,還有一種文化形式十分的接地氣,就是俗語。想必大家在生活中都聽說過不少俗語,今天給大家說的這個俗語就是「千年的王八萬年龜」,這句話已經是人盡皆知了,在生活中也聽過了無數次,但你們知道它背後的含義嗎?而且它還有下半句,更加經典,一起來了解一下。首先烏龜和王八在大家看來都是一種很長壽的動物,千年的王八萬年龜,也是形容這些動物很能活,雖然並不能真的活到一千年一萬年,但這種誇張的說法就是為了烘託他們的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