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2020-12-02 思品時間

古時勞動人民通過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短短幾句總結出自己的所感所想,經過口口相傳,成了如今所說的俗語,俗語有話:「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下句是「對人別太好」,很多人都聽過諺語「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民間流傳有個叫呂洞賓的讀書人,和同鄉好友苟杳結拜為金蘭兄弟,因為苟杳家境貧寒,父母雙亡,呂洞賓就讓苟杳住到自己家裡,將來能考取功名。

一天呂洞賓家中來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見苟杳一表人才,想將妹妹許配給他,呂洞賓怕耽擱苟杳的前程,於是幫忙推託了,但苟杳卻動心了,呂洞賓也不再阻止,只是說苟杳成親後,要陪新娘子睡三晚,苟杳聽後心中有怒,但還是答應了。

三天後,苟杳進到洞房,新娘子哭訴郎君竟三夜不上床同眠,苟杳才得知呂洞賓用心良苦,原來好友以此激勵苟杳莫忘讀書,苟杳也沒有辜負呂洞賓的期望,幾年後金榜題名,做了大官,便和呂洞賓告別了。

又過了八年,呂洞賓家不慎失火,家產全沒了,只得和妻子住在一間茅草屋中,日子艱難,呂洞賓決定找昔日的好友苟杳幫忙,到了苟杳府上,苟杳熱情招待,卻沒有提幫忙的事,呂洞賓認為苟杳忘恩負義,於是氣憤回去。

回鄉發現蓋了新房,只是屋內一口棺材,妻子披麻戴孝,嚎啕大哭,看到呂洞賓還以為有鬼?經過一番了解後才得知,原來呂洞賓走後不久一幫人就來幫他蓋了新房,又留下一棺材,說呂洞賓在苟杳家死了,後就走了。

呂洞賓認為是苟杳的把戲,氣得用斧頭將棺材劈成兩半,棺材裡的金銀珠寶也就出現在了呂洞賓眼前,裡面還有一封信:「苟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金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

呂洞賓和好友苟杳的故事此起彼伏,都對對方所做的事情有所誤解,看不出對方的好意,現今社會中也是如此,有些人熱心腸的對待他人,對他們十分好,對方卻認為是要謀害他,後反倒傷害到了自己。

至於「餵狗別餵飽」,一方面是因為狗吃飽後就容易睡覺,這樣就辦法看護院子,另一方面則是說不要全部滿足對方的要求,不然對方就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沒有感恩之心。

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相關焦點

  • 民間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更現實!來自古人的忠告
    民間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更現實!來自古人的忠告俗語文化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幾千年來,雖然我們國家的文明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還是很多人是沒條件接受教育的。所以古人們為了指點下一代,為了將自己積累下的經驗傳遞給後人,也就總結出了這些民間俗語。所以要想理解俗語的全部內涵,就必須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這則俗語叫做"餵狗別餵飽"。
  • 「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揭示人性,話糙理不糙
    在日常生活中聽到最多的就是俗語,俗語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作為中華文化民間最常運用的文化知識也被流傳了下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印象,在生活中我們聽到的俗語大多是上下兩句,這些俗語都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就是希望後人能夠少走彎路,俗語包含的範圍很廣,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來給大家說這樣一句俗語
  • 古人說「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關鍵,5個字送給心善的老實人
    生活在複雜的社會中,時常暴露出人性醜惡的一面,人們就說「狗是真的狗,但人有時候卻不是人」。這話聽起來有點刺耳,但現實中這樣的人還真不少。有的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對自己有恩的人都能背叛。古人有一句俗語「餵狗別餵飽」,你知道是什麼道理嗎?後面還有一句話,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心地善良的老實人聽了很受用那就是「對人別太好」。
  • 古人訓「餵狗別餵飽」,後半句5個字才是關鍵,老實人不妨一看
    古語說「餵狗別餵飽」,為何不能呢?後半句5個字才是關鍵,老實人不妨一看。 第一、餵狗別餵飽 相信大家都有過吃撐的經歷,尤其是在吃自助餐的時候,很多人認為自己花錢了,那麼就應該多吃才能賺回來。 殊不知每個人的體質和飯量不同,一旦吃撐了不僅會特別難受,嚴重的甚至還會對胃臟產生一定危害。
  • 俗語:「餵狗別餵飽」,下一句是精髓所在,老實人須得注意
    俗語:「餵狗別餵飽」,下一句很多人都做不到,尤其是老實人!文/一休道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都不要做的太滿,得給自己留一條後路,這樣你才能生活得更加遊刃有餘。就像我們今天所說的這句俗語「餵狗別餵飽」一樣,相信很多戶人家都喜歡養狗吧,尤其是在農村裡,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有一條狗,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狗是一種非常忠厚的動物,當主人家不在的時候,它還能起到看家護院的作用,既實用有暖心。而這就俗語所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養狗的時候別把它餵得太飽了。
  • 「餵狗別餵飽,待人別太好」,農村老話:很在理!
    在農村,從不缺乏經典俗語老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極為深刻的道理。俗語之多,可以說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比如說這句,「餵狗別餵飽,待人別太好」,說得就是人們在做事或與他人交往時的經驗之談,不知你是否聽過。
  • 俗語說「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來自老祖宗的忠告
    02「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這句話應該很多人聽過,相比上半句,下半句才是經典。很多人家都會養狗,但是農村和城市不一樣,農村養狗主要是讓狗看家護院,防止家裡被人偷,而城市養狗一般都是寵物狗,平時帶出去溜溜,算是一個玩伴。這句俗語裡的狗主要是指的農村地區。那麼為何這麼說呢?主要有三點原因。
  • 老人說:「餵狗別餵飽」,話糙理不糙,下半句直擊人性現實
    相反,民間流傳的很多俗語雖然聽起來不是很文雅,但其蘊含的深奧道理與鴻儒的經世名言常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一切智慧都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實踐。人們長期以來,生活經驗的積累所總結出來的這些俗語,與世間大儒提煉的經世名言一樣,都是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而能夠流傳至今的俗語,自然也都是擁有博大精深的奧秘與精髓的。
  • 農村老話「寧讓狗咬,別讓鵝啄」,下半句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道
    說起農村,大家第一感覺就是比城市幽靜,有一種天然的安靜,自然美,在農村生活的男男女女大都是「男耕女織」,而農村的老人家總是講著過去的故事,以及一些耐人尋味的俗語老話,初聽不知其中意,再聽已是意中人,今天要說的老話「寧讓狗咬,別讓鵝啄」是什麼意思呢?它的下半句你知道是什麼嗎?
  • 俗語「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更發人深思,都是先人的逆耳忠告
    可是在農村卻有這種一句俗話「餵狗別餵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的叫法呢?實際上下一句才算是經典,來源於老祖先的告誡!既然中華田園犬針對村裡人的功效這般關鍵,為何還會繼續有「餵狗別餵飽」的說法呢?關鍵有下列幾個層面的原因:首先是迫不得已的生存要求。最先,針對古代人來講,生存條件十分極端;古時候村裡人自身吃飽飯都是個問題,當然也就不太可能將中華田園犬餵得太撐!
  • 老人們都說:「養狗不要餵飽」,但你知道後半句是啥嗎?堪稱精闢!
    有些人說英語難學,但是在外國人看來,中國的俗語語言才是世界最難學的語言之一。 你只要在家養狗的時候,經常會聽老人們說到:「養狗不要餵飽」,首先從表面的字義能夠看出在我們胃口吃東西的時候不要餵它太飽。但其實這只是一句話的前半句,你知道後半句到底是什麼嗎?這句話被人們堪稱精闢。
  • 俗語「兔子不吃窩邊草」,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看似簡單的俗語,實際上暗含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在學習俗語的時候,能夠將其中的道理運用的生活中去,對於我們的生活有著莫大的好處。許多俗語因為趣味盎然而被人們熟知,但是人們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多被人們熟知的俗語,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可惜很少有人能夠知道,比如這句「兔子不吃窩邊草」。
  • 「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農村人的大實話,有沒有道理
    大部分狗自然有以身俱來的服從,那是他們一萬五千年的被馴化基因。但是別忘了,狗的祖先,是狼。當你對著狗齜牙咧嘴的時候,狗都會忍不住撲過去咬你,不管善人惡人都一樣。在農村裡基本上有很多的人喜愛在家裡餵養小狗,當然鄉村裡餵養的小狗大部分全是土狗,並不象大城市裡的人餵養的一些寵物犬,更何況鄉村裡餵養的狗大部分全是清茶淡飯,可以說家中的人吃什麼,狗就吃什麼,家裡邊人每餐吃剩餘的飯食就給小狗吃完,因此 也是很便捷,大城市人餵養的小狗全是餵養犬糧,因此 這個是無法比的,那麼在農村裡有句俗話叫「吃狗糧別餵飽」,代表什麼意思呢
  • 俗語:好狗不咬雞,下句才是精華,能夠做到的人不多
    俗語:好狗不咬雞,下句才是精華,能夠做到的人不多擁有著淵源流長歷史的華夏文明在這段歷史的徵程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財富。在這些財富之中,流傳最廣、受眾最多的就是這些俗語故事了吧。筆者今天要為各位介紹的也就是一句俗語,它的上半句是「好狗不咬雞」,下半句更是精華所在。至於它的下半句到底是什麼筆者先賣個關子,我們接著往下看。「好狗不咬雞」這句十分的好懂,說的就是,一條好狗是不會咬自己養殖的雞的。在農村的很多地區,一些家庭會養雞這種家畜。
  • 俗語:「十個光頭九個富」,下半句才是精華,不愧是古人的智慧
    在我國經歷了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當中,古人留下了不少的文化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的,就像是語文課本當中的詩詞,提到李白,杜甫,蘇軾等人眾所周知,他們在詩壇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其實在民間來說,流傳最廣的並非是詩詞,僅僅是官宦人家或者朝中比較流行,而在民間,大多數人們都比較喜歡通俗易懂的俗語,
  • 俗語「驢子是個鬼,陰天不喝水」 老農民:十人九不知
    而民間俗語卻是一枝獨秀,花開農村,從古至今在這片華夏沃土廣為流傳。俗語作為草根文化,大多來源於生活,和農民息息相關,所以它的表現形式言簡意賅,發人深省,但是也有歷史時期的局限性。比如這句俗語:「驢子是個鬼,陰天不喝水」,在古代文化水平低的農村,就顯得有些封建迷信了。不過這句俗語,當你了解到究竟是怎麼回事的時候,一定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為什麼農民們說毛驢是「鬼」呢?
  • 俗語「兔子不吃窩邊草」,下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兩句話:一句話叫「兔子不吃窩邊草」,這句話還有後半句,知道的人卻很少。事實上,這兩句話的典故,出自於一個人身上,那就是晚清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在當代,有「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說法,這種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商人胡雪巖的商業才能。
  • 古語「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更現實!適用於老實人
    古語「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更現實!適用於老實人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張謂《題長安壁主人》前言人情這種事情十分的變幻莫測,所以在和人的交往中,總有一些人會讓另一些人心寒。對於這樣的事情,古人似乎非常的司空見慣,有一句俗語說的就是這樣的事情。
  • 農村俗語「兒行千裡母擔憂」下半句才是精華 很多人沒聽過
    農村俗語是在農村中流傳非常廣泛的一些語句,這些語句通常通俗易懂,道理卻很深刻,最早的俗語一般都是關於農業的,比如「布穀布穀,趕快種穀」,這些俗語主要作用是用來提醒農民將糧食種得更好,後來農業技術農民都已經掌握得差不多了,什麼時候該播種,什麼時候該收割,不再需要俗語來提醒,關於農業的俗語就漸漸流失了
  • 「一失足成千古恨」,下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人都是感性的,所以很多人常常會因為一些事情而犯錯,事後又覺得比較悔恨,不應該犯這麼低級的錯誤,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脫口而出一句話:「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旦犯下嚴重的錯誤或墮落,會成為終身的恨事,當然,現代人說這句話通常也是種調侃,可能並沒有犯那麼嚴重的錯誤,很多人可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