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報訊 記者劉威魁報導4 月 9 日,銀保監會發布公告稱,近期監管部門收到反映,一些個人或社會團體以牟利為目的,通過網絡平臺、簡訊等方式發布 " 可辦理全額退保 " 信息,以慫恿、誘導等手段讓消費者委託其代理 " 全額退保 " 事宜,並以此收取消費者高額手續費,主要涉及傳統壽險、健康險等人身保險產品。
銀保監會表示,此類行為不僅擾亂保險市場正常經營秩序,而且最終損害保險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此,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消費者:要警惕 " 代理退保 " 的風險隱患,根據自身需求謹慎辦理退保,依法理性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據銀保監會介紹," 代理退保 " 行為隱藏至少以下三種風險。
一是失去正常保險保障風險。為牟取利益,一些從事 " 代理退保 " 的個人或團體冒充監管部門或保險公司工作人員進行虛假宣傳,稱消費者所購保險產品 " 存在欺詐行為,已有多名消費者投訴 " 或 " 繼續持有保單將蒙受經濟損失 " 等,挑唆、慫恿不明真相的消費者終止正常的保險合同,使消費者喪失風險保障。消費者未來再次投保時,由於年齡、健康狀況的變化,可能將面臨重新計算等待期、保費上漲甚至被拒保的風險。
二是資金受損或遭受詐騙風險。某些 " 代理退保 " 行為並非真正為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而是以牟利為目的。退保前要求消費者支付高額手續費或繳納定金,退保後誘導消費者 " 退舊投新 ",購買所謂 " 高收益 " 理財產品或其他公司保險產品以賺取佣金。部分組織還利用其所掌握的消費者銀行卡及身份證複印件等,截留侵佔消費者退保資金,甚至有不法團夥誘導消費者參與非法集資,一旦落入騙局,消費者資金損失難以挽回。
三是個人信息洩露風險。一些從事 " 代理退保 " 的個人或團體打著 " 維權 " 幌子獲取消費者信任,並與消費者籤訂所謂的 " 代理維權服務協議 ",要求消費者提供身份證、保單、銀行卡、聯繫方式等涉及消費者隱私的敏感信息。除 " 代理退保 " 外,有的組織還從事信用卡套現、小額貸款業務,消費者個人信息資料存在較高的被洩露或被不法分子惡意使用的風險。有的組織甚至在消費者想終止 " 代理退保 " 協議時,採用極端手段騷擾消費者,迫使其再次投訴。
對此,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消費者要充分考慮自身保險需求,謹慎辦理退保。消費者退保後如想再次投保,由於投保年齡、健康狀況等變化,可能會面臨費率上漲、被拒保等風險。消費者應了解所購保險產品的保險責任、保障功能、除外責任和退保損失等重要信息,根據自身風險保障需求,謹慎衡量是否有必要終止保險合同。尤其要慎重對待所謂 " 退舊投新 "" 高收益 " 產品等宣傳,樹立科學理性的消費觀念,防止上當受騙。
同時,注意保護個人重要信息。保單是重要的金融單據,包含重要個人信息,消費者要注重保護個人隱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妥善保管重要身份信息、敏感金融信息。不要將銀行卡、身份證、保險合同等重要單證輕易轉交他人,以免被非法使用,蒙受損失。如果受到不法侵害,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反映,保護自身權益。
還要通過正規渠道依法合理維權。消費者如果對保險產品有疑問或相關服務需求,可以直接通過保險公司公布的官方維權熱線或服務渠道反映訴求;也可以通過撥打 12378 銀行保險消費者投訴維權熱線等方式,向監管部門反映。
【來源:新快報ZAKER廣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