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16隻被稱為「鳥類大熊貓」的黑鸛現身寧夏吳忠黃河國家溼地公園。作為國家一級保護瀕危鳥類,16隻黑鸛同時出現在吳忠黃河國家溼地公園,是近幾年當地監測到的種群數量最大的一次。
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聯繫到吳忠市溼地保護管理中心助理、林業工程師李學明。據他介紹,今年吳忠市黃河段已經三次監測到了黑鸛的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吳忠黃河溼地生態環境是適合黑鸛這種瀕危物種棲息的,也表示當地的生態環境確實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和好轉。
據了解,黑鸛屬國家一級保護瀕危鳥類,全球種群數量約為2500-4400隻,在我國北部、西歐、蒙古、西伯利亞等地均有分布,主要以小型魚類為食。黑鸛每年9-10月飛往長江以南越冬,大多要求棲居地有陡壁山體、清澈的水質和較少的人為幹擾。李學明向北青報記者介紹,自2016年以來,寧夏黃河段已連續四年監測到黑鸛棲息,「以前只能零星看到四五隻,分布範圍也很窄,但今年在吳忠市黃河段就監測到了三次,最終確認是16隻。這也是近幾年當地監測到的種群數量最大的一次」。
而除了黑鸛等鳥類的數量,吳忠市溼地保護管理中心也把候鳥的遷徙、繁殖數據納入監測範圍中,同時也包括溼地的土壤、水環境、野生植物等情況。
據李學明介紹,今年吳忠市黃河段已經三次監測到黑鸛的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吳忠黃河溼地生態環境是適合黑鸛這種瀕危物種棲息的,也表示當地的生態環境確實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和好轉。
但瀕危動物保護和溼地治理仍有難點,李學明認為,「我們作為一個管理機構,可以從宏觀上保護,但是在精細功夫上,還要依託科學合理的研究結果做輔助。」溼地管理部門管理方法的開展和推廣,多依託於專門的研究機構和高校,但有關瀕危動物方面研究多、深度淺,內在機理數據掌握少,這時常讓管理機構的精準決策陷入模糊。
2006年,吳忠市成立專門的溼地保護部門。近年來,吳忠市和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寧夏大學等高校合作,推動高校溼地研究和社會管理接軌,開展植被恢復、環境承載調查,派遣工作人員赴高校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學習培訓,提升當地工作人員的治理技能。李學明告訴北青報記者,他也曾多次走進學校,向中小學生宣傳瀕危動物保護和溼地保護的相關知識。
四年來,在吳忠棲息繁殖的鳥類已經從10多種增至30多種。李學明說:「其實不僅僅是瀕危動物,也要給所有動物一個安全、舒適的棲息環境,也得把候鳥的生態通道修復好,形成以國家自然保護地為主體,河湖長制為補充的溼地保護格局。現有的遷徙鳥類不能少,要通過保護讓黑鸛等野生動物,從罕見變為常態,從秋冬出現到四季所見。」
文/本報記者 張香梅 實習生 郭豪宇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新聞「哈勃計劃」稿件,著作權歸北京青年報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