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後,和姐姐坐在小區花園的長椅上乘涼。迎面射來一束特別刺眼的光,令人眩暈,又是5號樓的老伯,開著電動輪椅車出來遛彎,輪椅從我們身邊過去時,車上的燈把小馬路照的通亮。
望著老伯的背影,我和姐姐不約而同地想起,跟隨媽媽四年多、那輛簡易至極的「輪椅」。
輪椅。資料圖片
29年前,母親因腦血栓而半身不遂,從此,背著媽媽去醫院針灸按摩,成了家常便飯。很短的路,常常要折騰很長時間,哥姐都累得氣喘籲籲,父親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心裡一直琢磨著做個輪椅。
姐夫知道了父親的想法,把他爸的一把嶄新的躺椅貢獻出來,看著躺椅,父親開始琢磨著給它安上軲轆。
父親利用下放工廠期間學習的機械製造技術,先把躺椅用鐵絲固定住,量好尺寸,畫了草圖,把姐姐孩子的一輛舊嬰兒車從倉房裡翻出來,把四個軲轆卸下來,找到曾工作過的學校小工廠,按照圖紙的尺寸,把軲轆焊在一個鐵架上,再把躺椅用八號線牢牢地綁在鐵架上,這樣一個簡易「輪椅」就做成了。
有了輪椅,晚飯後,姐妹輪班推著媽媽去廣場乘涼,看二人轉看秧歌,父親看著我們推著媽媽,露出欣慰的笑容,鄰居們看見媽媽坐著「輪椅」出來,熱情地和媽媽打招呼。
半年後,依父親的囑託,哥哥在工廠當上了鉗工。通過三年學習,哥哥出徒了。有了技術的哥哥看著媽媽簡陋笨重的輪椅越發不順眼,決心給它改造一下。請示領導後,哥哥和師傅利用業餘時間,車鉗銑刨全上,設計製作了兩個帶滾珠軸承的不鏽鋼小輪子,用鋼管焊了一個帶腳踏板的架子,前面是兩個小輪子,後邊配兩個小型自行車輪子,輪子大輪椅也抬高了,推著媽媽不用再貓著腰,聲音也很小,躺椅後邊又加了兩個液壓杆,媽媽可躺可坐舒服多了,有了腳踏板,媽媽不靈活的左腳再也沒別過。坐著兒子改造的新輪椅,媽媽揮著那隻靈活的手,逢人便說:這是我兒子給我做的。
後來能買到了性能更好的輪椅了,那個跟了媽媽四年多的簡易輪椅才退出媽媽的日常生活。如今媽媽不在了,簡易輪椅立下的汗馬功勞,卻成為我們永久記憶,要不是我們有一家子的技術工人,當年也不會給媽媽創造出那樣的便利。
來源:瀋陽日報 作者:溫明敏
【來源:瀋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