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與人類不同的鳥兒,也有主觀意識嗎?

2020-10-04 科學大觀園雜誌


神經科學的數據表明,烏鴉能夠有意識地感知感官輸入。

近日,來自德國圖賓根大學的一個神經科學研究小組通過測量烏鴉的大腦信號和行為,首次證明了鴉科鳴禽(如烏鴉)擁有主觀體驗,能夠有意識地感知感官輸入。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僅在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身上發現過該類型意識,而他們的大腦結構與鳥類完全不同。研究的領導者Andreas Nieder說:「我們的研究結果開闢了一種看待意識進化及其神經生物學限制的新方式。」相關論文於當地時間9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對於人類和非人靈長類動物來說,我們有意識地感知事物的能力局限於大腦皮層。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討論,那些大腦結構完全不同、沒有大腦皮層的動物,是否也被賦予了有意識的感知能力?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神經學實驗數據能夠支持這種說法。

為了追蹤鳥類的意識過程,德國圖賓根大學的科學家們訓練了兩隻烏鴉:它們會通過搖頭來表示是否看到了屏幕上的刺激信號。大多數刺激信號是明確可感知的:要麼是明亮的圖像,要麼完全沒有刺激物,烏鴉能夠明確地表達是否存在信號。

但另一些刺激信號非常微弱,剛好處於感知的臨界值。對於這種微弱刺激,烏鴉有時表示看到了刺激,有時又表示沒有看到。這種情況下,烏鴉的主觀感知就發揮了作用。

當烏鴉對視覺刺激做出反應時,研究人員同時記錄了它們大腦中單個神經細胞的活動。結果發現,當烏鴉表示看到刺激時,其神經細胞在刺激出現到產生行為反應這段時間內處於活躍狀態。如果它們沒有感覺到刺激,神經細胞就會保持「沉默」。根據神經細胞活躍性能夠預測烏鴉對刺激的主觀體驗,這一發現令人驚訝。

「在沒有主觀成分的情況下,代表視覺輸入的神經細胞預計會以同樣的方式對恆定強度的視覺刺激作出反應,」Nieder解釋說,「然而,我們的研究結果最終表明,烏鴉大腦中處理水平較高的神經細胞會受到主觀體驗的影響,或者更準確地說,這些細胞會產生主觀體驗。」

這意味著,在進化史中,意識在動物世界的起源可能比此前認為的更古老、更廣泛。Nieder說:「人類和烏鴉最後的共同祖先生活在3.2億年前。知覺意識有可能是在那時產生並流傳至今。」

還有一種可能是——這些遠親物種的知覺意識是完全獨立進化的。Nieder補充道:「這一能力能夠完全獨立於大腦皮層存在,或許不同結構的大腦都能實現主觀意識體驗。」

原創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

期刊編號:0036-8075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9-conscious-birds-brains.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鳥類也有主觀意識嗎?
    近日,來自德國圖賓根大學的一個神經科學研究小組通過測量烏鴉的大腦信號和行為,首次證明了鴉科鳴禽(如烏鴉)擁有主觀體驗,能夠有意識地感知感官輸入。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僅在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身上發現過該類型意識,而他們的大腦結構與鳥類完全不同。研究的領導者Andreas Nieder說:「我們的研究結果開闢了一種看待意識進化及其神經生物學限制的新方式。」相關論文於當地時間9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科學家首次揭示烏鴉大腦也有主觀意識!該能力可能在億年前已出現
    到目前為止,這種意識只出現在人類和與人類大腦相仿的靈長類動物身上,但鳥類大腦與靈長類的大腦結構完全不同。「我們的研究結果為觀察意識的進化,以及打破神經生物學局限性開闢了一條新途徑。」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圖賓根大學生物學院動物生理學系教授安德烈亞斯 · 尼德(Andreas Nieder)說道。
  • 科學家首次揭示烏鴉大腦也有主觀意識!該能力可能在3.2 億年前已出現
    到目前為止,這種意識只出現在人類和與人類大腦相仿的靈長類動物身上,但鳥類大腦與靈長類的大腦結構完全不同。「我們的研究結果為觀察意識的進化,以及打破神經生物學局限性開闢了一條新途徑。」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圖賓根大學生物學院動物生理學系教授安德烈亞斯 · 尼德(Andreas Nieder)說道。
  • 結構相似且可以產生意識!鳥類大腦要比想像的先進的多
    新皮層與一些高等功能如知覺、運動指令的產生、空間推理、意識及人類語言有關係。在細胞學水平上,鳥類大腦區域的布局很像哺乳動物的皮層,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許多鳥類表現出讓科學家們困惑的高級行為和能力,甚至表現出了某種程度的意識。哺乳動物的大腦皮層分為六層,層與層之間還有垂直的神經元柱,它們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相互交流。這一點與鳥類不同。鳥類的大腦被認為是由被稱為核的獨立的神經元組成的,其中包括一個被稱為背腹嵴(DVR)的區域和一個被稱為「wulst」的單個核。
  • 「意識」究竟是什麼?
    對我們來說,意識神秘,但不陌生,因為我們經常提起它,並在不同的意義上使用它。英文的Conscious一詞的使用可追溯至16世紀,但它起源於拉丁詞語「conscius」——「con-」表示在一起,「scio」表示知道。古希臘的名醫西波克拉底(Hippocrates)認為,大腦既充當了意識的翻譯來指揮肢體的行動,又是身體到意識的信使。
  • 大腦比人腦大的動物卻沒有人類聰明?有比人類聰明的動物嗎?
    地球上的動物構成種類不計其數,然而人類毫無疑問已經站在了地球食物鏈的頂端,原因就是人類的大腦擁有其他動物無法比擬的創造、意識等等存在,簡單來講,人類比其他動物聰明,那麼地球上存在比人類聰明的動物嗎?為什麼一些大腦比人類大腦大的動物卻沒有人類聰明?
  • 新發現的大腦結構解釋了為什麼一些鳥類如此聰明 甚至可能有自我意識
    為了找出鳥類大腦是如何支持這些天賦的,Stacho和他的同事利用3D偏振光成像技術檢查了三種歸巢鴿大腦的顯微切片。這種高解析度的技術讓他們分析了一個叫做pallium的前腦區域的電路,該區域被認為與哺乳動物的新皮質最為相似。雖然pallium缺乏皮質的六層,但它有獨特的結構,改由長纖維來連接。 科學家們將鳥類脊髓的圖像與大鼠、猴子和人類皮質的圖像進行了比較。
  • 人死後,大腦還會有意識嗎?能存在多長時間?看完漲知識了
    人死後,還會有意識嗎?如果有,能存在多久呢?生命即將終結之時,身體會出現哪些異常表現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漲漲知識。人死後,大腦還會有意識嗎?一般情況下,在多數人看來,當心臟停止跳動的那一刻,生命就已經結束了,人也不會再有什麼意識了。
  • 人類和猴子的大腦有何不同?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校內研究項目的研究員、通訊作者Bevil Conway博士說:「我們發現,人類大腦的某個區域比獼猴的大腦更喜歡有音調的聲音。研究結果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即這些嵌在語言和音樂中的聲音,可能塑造了人類大腦的基本結構。」
  • 科學家通過技術控制猴腦「做決定」,Ai控制人類大腦,或已不遠
    科學家找到人類是如何通過大腦反映,做出最後的選擇—神經元扮演重要角色我們都知道,擁有選擇的機會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能按照自己的意識想法去做出最終的選擇,說明我們對自己有掌控能力。通過電極輸送的電流,刺激到恆河猴的神經元,神經元和電流強度決定了恆河猴的選擇,當恆河猴在考慮其中一個選項的時候,科學家們就會增加電流輸送的強度,當恆河猴大腦被幹擾後,通過相關被幹擾數據計算,恆河猴更傾向於低水平電流刺激的選項,科學家們最後得出的結論低水平的電流刺激會使動物有可能以一種可預測的方式選擇一種特定的選擇。這也就是眶額葉皮層中計算的主觀價值能夠引導決策行為。
  • 科學家發現烏鴉有意識,不愧是最聰明鳥類
    而一個普通人類大腦重約1400克,體重按照65公斤計算,大腦佔的重量也不過是2.15%。由此可見,烏鴉的大腦確實非常發達。當然,腦部的重量僅僅是個參考,還需要實際表現來證明。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有些烏鴉已經懂得了工具的使用,甚至它們彼此之間還可能有情感的交流。
  • 鳥類中最聰明的那位烏鴉,真的有高級意識嗎?
    對此生物學家指出:一隻烏鴉的大腦佔了身體總重量的2.3%,這在鳥類之中是很優秀的一個佔比。相比之下,我們平常吃的雞,腦部重量僅僅佔了全身的0.1%左右。那有人就會好奇人都大腦佔比是多少,一個普通人類大腦重約1400克,按照烏鴉的佔比一算,大約是61公斤,這差不多是人類的標準體重了吧更何況我們的正常比例還是2%,大腦和全身比例上看烏鴉和人類很像。
  • 科學家發現部分鳥類大腦結構與靈長類相似,可...
    ,能夠有意識地感知周圍的環境。換句話說,烏鴉有主觀經驗。這一研究已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當然,這種意識肯定無法和人類相比,其被稱為初級/感覺意識,以前只在靈長類動物有所發現中。這一發現除了要求我們重新研究鳥類的大腦之外,現在可能還需要重新思考我們對意識產生的理解。意識是一種感知到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能力,通常很難在不會說話的動物身上體現出來。
  • 人死後,大腦還會有意識嗎?體內的血液都流到哪去了?
    慢慢的成熟了,也會想到死亡,人死了之後,大腦還會有意識嗎?體內的血液最終都流去哪兒了呢?為什麼很多人在離世之前,會迴光返照?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答案說出來可能很多人都大吃一驚。人死了之後,大腦還會有意識嗎?
  • 無脊椎動物的大腦與人類有什麼不同
    新研究的合作者、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居爾·德倫(Gül Dlen)說:「作為人類,我們喜歡探究自己社會行為的根源,而MDMA正是研究跨物種社會行為的神奇工具。」MDMA(3,4-亞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的簡稱)能與神經元中的轉運蛋白結合,導致釋放出大量5-羥色胺,產生愉悅感和樂群性。由於小鼠和大鼠的反應與人類相似,關於這類藥物的研究大多是在這些動物身上進行的。
  • 為什麼所有的鳥兒中,只有鸚鵡能夠學人說話?
    鸚鵡的發聲器叫鳴管,位於氣管與支氣管的交界處,由最下部的3~6個氣管膨大變形後與其左右相鄰的三對變形支氣管共同構成,與人類的聲帶是大大不同的。 但是鸚鵡的鳴管與人的聲帶構造很相近。不同的是人的聲帶從喉嚨到舌端有20釐米,呈直角;而鸚鵡的鳴管到舌端有15釐米,呈近似直角的鈍角。這個角度越接近直角,發聲的音節感和腔調感越強,可以說是決定發音的音節和腔調的關鍵。
  • 鳥類的大腦極為混亂,卻異常聰明,科學家甚至發現它們有自我意識
    《科學》雜誌表示哺乳動物記憶、思考、解決問題的區域主要是在大腦新皮層,而科學家在鳥類的大腦中發現了未知的微電路排列,與意識思維相似,很有可能是鳥類的新皮層。換句話說,鳥類很有可能與哺乳動物一樣具有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 人類是唯一擁有自我意識的動物嗎?
    一隻松鳥看到自己的同伴吃了蠟蟲從而就給後者其他的蟲子吃,這種行為就是我們人類認為的照顧同類的想法和感受了嗎?克萊頓當時正在研究西部松鳥(scrub jays)的覓食,她發現這些鳥兒埋藏食物的習慣,正好為觀察它們的記憶是如何形成的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 意識從何而來?或許意識是物質基本性質 遍布宇宙
    你能用簡單的術語解釋一下什麼是泛心論嗎?按照我們對事物的標準看法,意識只存在於高度進化的生物體大腦中,因此意識只存在於宇宙的一小部分,而且只存在於最近的歷史中。相反,根據泛心論,意識在宇宙中無處不在,是宇宙的一個基本特徵。這並不意味著一切都是有意識的。
  • 寵物心理學:狗的大腦如何應對熟悉的人類的氣味?
    格雷戈裡·伯恩斯(Gregory Berns)等人的 新fMRI研究表明,與不熟悉的人類和其他犬類相比,狗的大腦對熟悉的人類的氣味有不同的反應,這表明某些人對他們的狗來說是特殊的。該研究的重點是大腦中稱為尾狀核的部分,很多研究者都在人類,猴子和大鼠中進行了大量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