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揭示烏鴉大腦也有主觀意識!該能力可能在3.2 億年前已出現

2021-01-15 DeepTech深科技


通過測量大腦信號,德國圖賓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成功獲得了關於 「鳥腦」 意識的神經科學證據,研究人員通過同時記錄行為和大腦活動,證明了烏鴉具備有意識的感知能力,這項研究 9 月 25 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封面上。


到目前為止,這種意識只出現在人類和與人類大腦相仿的靈長類動物身上,但鳥類大腦與靈長類的大腦結構完全不同。「我們的研究結果為觀察意識的進化,以及打破神經生物學局限性開闢了一條新途徑。」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圖賓根大學生物學院動物生理學系教授安德烈亞斯 · 尼德(Andreas Nieder)說道。


圖|這項研究登上了《科學》封面(來源:Science)


在人類和靈長類哺乳動物中,意識感知的能力通常位於大腦前額葉皮層,前額葉皮質涉及與計劃相關的高層次認知活動、性格表現、作出決策的過程,以及調節社會活動、語言功能等行為,能根據內在目標組織思考與行為,那缺乏大腦皮層的動物是否也具有這種知覺意識呢,比如鳥類?


相關研究表明,鳥類大約在 3.2 億年前與哺乳動物譜系的進化分道揚鑣,它們的大腦進化成了缺乏分層的大腦皮層。為了追蹤鳥類的意識過程,圖賓根大學的科學家專門訓練了兩隻烏鴉:它們能通過移動頭部來發出信號,以確定是否看到了屏幕上的刺激。


圖|烏鴉執行刺激檢測任務(來源:Science)


在這樣的測試中,屏幕要麼顯示了清晰的光點,要麼根本沒有顯示任何刺激,烏鴉能可靠地報告這些刺激的存在與否。


但是,某些弱刺激會比較特殊,以至於對鳥腦的感知判斷提出考驗:有時烏鴉表明它們已經看到了弱刺激,而在其他情況下則沒有刺激,這時烏鴉的主觀感知開始發揮作用。


試驗分為超閾值(兩個最高刺激強度),近閾值(在感知閾值處兩個最低刺激強度)和無刺激類別,根據信號檢測理論,烏鴉的反應分為 「命中」(對刺激的正確「是」 反應)、「正確排斥」(對刺激缺失的正確 「否」 反應)、「錯過」(對刺激存在的錯誤 「否」 反應)和 「假警報」(對缺少刺激的錯誤「是」 響應)。


當烏鴉對光刺激做出反應時,研究人員同時監測了其大腦中神經細胞的活動,記錄了 480 個神經元的單細胞活性。在鳥類中,被稱為尾狀側巢狀核(nidopallium caudolidele,NCL)的腦區與鳥類的高級認知有關,如果烏鴉報告看到了東西,則在刺激表現和行為反應之間的時間內,NCL 神經細胞處於活躍狀態。如果它他們沒有感覺到刺激,神經細胞將保持沉默。根據神經細胞的活動,可以預測烏鴉對刺激有哪些主觀經驗。


驚奇的發現是,神經元群體監測結果表明,NCL 神經元從最初主要代表刺激強度轉變為主要編碼烏鴉的主觀經驗,NCL 中意識的活動過程與靈長類大腦皮層的反應非常相似,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發現構成了鳥類感覺意識的經驗標記。


圖|神經科學數據表明,烏鴉有意識地感知到視覺輸入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以前僅在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中得到證實(來源:Tobias Machts)


尼德解釋說:「代表沒有主觀成分的視覺印象的神經細胞,應該對持續的視覺刺激做出同樣的反應,然而,我們的結果得出結論,烏鴉大腦中處於較高處理水平的神經細胞受到主觀經驗的影響,或者,更準確地說,創造了主觀經驗。」


因此,從歷史上看,意識的起源在動物界可能比以前假設的要古老得多,且分布更廣。尼德說:人類和烏鴉最後的共同祖先生活在 3.2 億年前。意識感知能力可能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並且可能從那時起就有了進一步的遺傳;另一種情況是,這些不同物種的感知意識是完全獨立於彼此發展的,有意識經驗的能力可以在不同結構的大腦中實現,乃至不依賴於複雜的大腦皮層而存在。」


這項研究排除了只有靈長類動物,或其它具有分層大腦皮層的哺乳動物才具有主觀意識的說法,結構簡單又小巧的「鳥腦」,同樣非常聰明,有自己的想法。



-End-


參考: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11/1626

https://uni-tuebingen.de/universitaet/aktuelles-und-publikationen/pressemitteilungen/newsfullview-pressemitteilungen/article/tuebinger-forscher-weisen-erstmals-bewusstseinsprozesse-im-gehirn-von-voegeln-nach/?tx_news_pi1%5Baction%5D=detail&cHash=45c619788ba4e93e853703faa5cf42b6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揭示烏鴉大腦也有主觀意識!該能力可能在億年前已出現
    通過測量大腦信號,德國圖賓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成功獲得了關於 「鳥腦」 意識的神經科學證據,研究人員通過同時記錄行為和大腦活動,證明了烏鴉具備有意識的感知能力,這項研究 9 月 25 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封面上。
  • 大腦與人類不同的鳥兒,也有主觀意識嗎?
    近日,來自德國圖賓根大學的一個神經科學研究小組通過測量烏鴉的大腦信號和行為,首次證明了鴉科鳴禽(如烏鴉)擁有主觀體驗,能夠有意識地感知感官輸入。對於人類和非人靈長類動物來說,我們有意識地感知事物的能力局限於大腦皮層。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討論,那些大腦結構完全不同、沒有大腦皮層的動物,是否也被賦予了有意識的感知能力?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神經學實驗數據能夠支持這種說法。為了追蹤鳥類的意識過程,德國圖賓根大學的科學家們訓練了兩隻烏鴉:它們會通過搖頭來表示是否看到了屏幕上的刺激信號。
  • 鳥類也有主觀意識嗎?
    近日,來自德國圖賓根大學的一個神經科學研究小組通過測量烏鴉的大腦信號和行為,首次證明了鴉科鳴禽(如烏鴉)擁有主觀體驗,能夠有意識地感知感官輸入。對於人類和非人靈長類動物來說,我們有意識地感知事物的能力局限於大腦皮層。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討論,那些大腦結構完全不同、沒有大腦皮層的動物,是否也被賦予了有意識的感知能力?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神經學實驗數據能夠支持這種說法。
  • 科學家發現烏鴉有意識,不愧是最聰明鳥類
    而一個普通人類大腦重約1400克,體重按照65公斤計算,大腦佔的重量也不過是2.15%。由此可見,烏鴉的大腦確實非常發達。當然,腦部的重量僅僅是個參考,還需要實際表現來證明。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有些烏鴉已經懂得了工具的使用,甚至它們彼此之間還可能有情感的交流。
  • 烏鴉喝水不是騙人!科學家發現部分鳥類大腦結構與靈長類相似,可...
    近日,一項針對烏鴉思維的新研究揭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結果:烏鴉不僅聰明,還擁有意識,能夠有意識地感知周圍的環境。換句話說,烏鴉有主觀經驗。這一研究已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當然,這種意識肯定無法和人類相比,其被稱為初級/感覺意識,以前只在靈長類動物有所發現中。這一發現除了要求我們重新研究鳥類的大腦之外,現在可能還需要重新思考我們對意識產生的理解。意識是一種感知到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能力,通常很難在不會說話的動物身上體現出來。初級意識是劃分的意識階段中最基本的形式,即感知當前世界(以及最近的過去和未來)的意識。
  • 烏鴉到底有多聰明?科學家:實驗證明它們有高級意識
    對此生物學家指出:一隻烏鴉的大腦佔了身體總重量的2.3%,這在鳥類之中是很優秀的一個佔比。那有人就會好奇人都大腦佔比是多少,一個普通人類大腦重約1400克,按照烏鴉的佔比一算,大約是61公斤,這差不多是人類的標準體重了吧更何況我們的正常比例還是2%,大腦和全身比例上看烏鴉和人類很像。不過這只能說明烏鴉的大腦發育的很好,至於它聰明與否,還得看大腦的結構或智商測試。烏鴉記仇?
  • 結構相似且可以產生意識!鳥類大腦要比想像的先進的多
    鳥類和哺乳動物最後的共同祖先是一種爬行動物,大約在3.2億年前生活在地球上鳥類的感覺意識另一篇由德國圖賓根大學的研究小組撰寫的新論文,對鳥類的大腦有了更多的了解,認為鳥類有某種感覺意識的能力——它們可以回憶起感覺經歷的主觀體驗。
  • 新發現的大腦結構解釋了為什麼一些鳥類如此聰明 甚至可能有自我意識
    但它們缺乏新皮層--哺乳動物大腦中發生工作記憶、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區域--長期以來一直讓科學家們感到困惑。現在,研究人員在鳥類大腦中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知的微電路排列,可能類似於哺乳動物的新皮層。而在另一項研究中,其他研究人員也將這一區域與意識思維聯繫起來。 這兩篇論文已經被譽為是突破性的。
  • 鳥類中最聰明的那位烏鴉,真的有高級意識嗎?
    結果發現其中真的有一隻烏鴉將短棍組成了長棍。順便說一下,烏鴉在接受測試前並沒有得到任何幫助和訓練,也就是說它們是完全靠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對此生物學家指出:一隻烏鴉的大腦佔了身體總重量的2.3%,這在鳥類之中是很優秀的一個佔比。相比之下,我們平常吃的雞,腦部重量僅僅佔了全身的0.1%左右。
  • 科學家還原2.33億年前布氏盜龍Buriolestes schultzi大腦 僅有豌豆大小
    2.33億年前布氏盜龍Buriolestes schultzi大腦 僅有豌豆大小(Credit: Márcio L.Castro / Rodrigo Temp Müller)(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東網:巴西聖瑪利亞聯邦大學的學者,日前首次以電腦成功還原一條逾2億年前食肉恐龍的大腦,發現它的重量僅1.5克,比一顆青豆還要輕,令學界要重新估計這種史前陸上霸主的智能。
  • 鳥類的大腦極為混亂,卻異常聰明,科學家甚至發現它們有自我意識
    畢竟鳥類頭腦簡單、結構並不複雜,卻表現得非常聰明,如鴿子學習英語的能力與6歲孩童相媲美,同時世界雜誌《科學》發表了兩篇研究論文更是引起人們的關注。《科學》雜誌表示哺乳動物記憶、思考、解決問題的區域主要是在大腦新皮層,而科學家在鳥類的大腦中發現了未知的微電路排列,與意識思維相似,很有可能是鳥類的新皮層。換句話說,鳥類很有可能與哺乳動物一樣具有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 科學家完整還原一生活在2.33億年前的恐龍大腦 比一顆...
    據英國《都市報》11月3日報導,近日,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大腦被科學家們成功還原。它比一顆豌豆還輕,屬於一隻生活在2.33億年前的食肉恐龍——布氏盜龍。當這隻猛獸被發現時,它的頭部被完好地保存下來,為精確重建其大腦提供了便利條件。
  • 中以科學家合作發現長羽毛恐龍1.2億年前已順序換羽
    中國和以色列科學家最新通過對鳥類祖先恐龍的化石記錄研究發現,已知最早的順序換羽行為至少在約1.2億年前就已經出現,比之前推算的7000萬年前向前推進了5000萬年。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以色列海法大學生物學家約瑟夫·基特(Yosef Kiat)團隊與該所徐星研究員團隊合作,近日在國際著名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發表關於1.2億年前小盜龍化石的研究成果論文,認為能夠確保鳥類和非鳥恐龍維持全年飛行能力的順序換羽模式至少在約1.2億年前已經出現,推測其演化與日常覓食或躲避掠食者的行為緊密相關
  • 科學家發現烏鴉有著驚人的「思考能力」(圖)
    烏鴉具有驚人的使用工具、語音以及一定的智慧行為,科學家認為從中可以發現有關外星生物的思維特徵據國外媒體報導,烏鴉是一種非常普通的鳥類,通體呈現黑色,科學家發現烏鴉有著驚人的「思考能力」,在做出決策的時候類似於人類
  • 章魚的觸手有自己的意識
    研究章魚行為和神經科學的科學家們一直懷疑,這些的觸手有著自我意識。 在6月26日舉行的2019年天體生物學科學大會上,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模型。該模型在以往對章魚神經科學和行為的研究以及新的視頻觀察的基礎上,首次全面地展示了章魚的吸盤、觸手和大腦之間的信息流。
  •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琥珀:距現近1億年前蛇類
    原標題:科學家首在琥珀化石中發現近1億年前蛇類,命名「緬甸曉蛇」7月19日,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麥可·考德威爾教授(Michael W.
  • 魷魚的大腦構造比狗的還複雜,科學家:魷魚可能是下一代智慧生物
    曾經有科學家指出,如果人類滅絕了,最有可能代替人類成為下一代「萬物之靈」的智慧生物,可能是魷魚——它們需要經過至少2億年的時間進化,並走向大陸成為陸生魷魚。你可能會問:魷魚的身體這麼小,它們的大腦也不會有多大,能有多聰明?其實,動物聰明程度並不僅僅取決於它們的大腦的大小。
  • 非洲沙漠出現奇怪現象!科學家經過分析,揭示了一個3億年的秘密
    在世界上有不少地方都曾出現過一些奇特的景象,就比如非洲最古老的納米比亞北部沙漠,曾引起不少科學家們的廣泛關注,在經過一系列的勘測調查後,似乎解開了一個隱藏3億年的秘密。當時兩位地質學家在穿越這個沙漠時,在這裡發現了一種奇怪形狀的山丘,這才有了一個很大的發現。非洲古老沙漠納米比亞這座沙漠形成於八千萬年前,以鮮豔紅色聞名於世,甚至一度被世人稱為「不毛之地」。
  • 人死前出現「走馬燈」現象?科學家:這是大腦意識做最後的挽救
    人們對於死亡的淺薄認知裡,除了知道逝者身體所有機能都已停止運轉,以及是意識的消失,再不然通俗一點講,就是人斷氣了便斷定是已經去世。其實我們並不知道真正死亡的時候,人到底處於一種什麼樣的心態。科學家認為這一幕其實正在作為最後挽救你的一個現象。當然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出現這種現象。走馬燈現象的出現,其實是一種大腦自發出來的一項自我保護行為,有人覺得這種行為跟解離性障礙非常的像,人的記憶在瀕臨死亡之前,大腦通過自身的記憶事件,把人和事件分離出來,以一種第三視覺的畫面放映,像是講述故事的形式記錄自己的一生,我們從中通過這些片段,可以知道自己的生前的一切。
  • 鳥類大腦與人腦的相似度,比學者過去所認知的還要高
    由於鳥類大腦沒有新皮質,因此科學界長期認為鳥類不聰明;然而近日發布在《Science》期刊的兩篇論文,顛覆了學界過去的認知。研究顯示,鳥類大腦有與新皮層相似的結構新皮層是哺乳動物大腦海中進化程度最高的組織,讓動物有高等的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