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最寵的如夫人,靠什麼得到張學良的敬重?
壽夫人名叫壽懿,系黑龍江將軍壽山的——個外室王姓女子所生,故又名王雅君。她從小聰明伶俐,談吐可人。將軍府裡形形色色的人物,林林總總的人際關係,使她見多識廣,沒有尋常女那種小家子氣。壽將軍去世後,她的母親備受歧視,便帶著女兒回到奉天老家居住。壽氏的母親王氏,是位更能幹的女性,雖文化不多,卻通情達理.頗有見地。她不希望女兒將來像自己—樣,遭人白眼。於是靠著僅有的一點積蓄送女兒讀書,直到中學畢業。小壽懿沒有辜負母親的一片苦心,在學校裡品學兼優,在畢業典禮上,還代表全體畢業生宣讀答辭。
壽氏是智慧型女人,一但真的動起情來,就會以自己的知識和才華去取悅對方。她會追蹤他的目光,揣摩他的臉色,細細回味他的每一句話,好調整自己去適應他.讓他開心。有一次,張作霖帶她去部隊駐地視察,官兵列隊歡迎。壽氏了解男人心理,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妻子在眾人面前很風光。於是她抓住機會,臨場講了幾句,言簡意賅,極為得體,說完還給眾官兵以賞賜,贏得了部下官兵的稱讚。張作霖覺得夫人使自己很有面子,心裡十分得意,對壽氏更增添了愛意。壽氏的奉天大鼓唱得很好,她曉得張也極喜歡這類地方戲,所以,每當張從外面歸來,有閒在她那裡逗留時,她就給他唱一段張平時最愛聽的《大觀園》或者《億珍妃》的段子。這時,張作霖受氣氛的感染,往往也情不自禁地哼哼起來。婦唱夫和,樂不可支,綿綿情意中幸福自然充盈滿溢。
娶壽氏進門後,張作霖在其他女人身上的心思收斂了許多,在張作霖心中,壽氏的地位越來越高於其他女人,簡直達到了唯她獨尊的地步。擴建帥府時,他專門為她蓋了一幢獨樓——小青樓。這座樓房完全是青磚木製結構,分為上下二層,共有l0餘間房屋。樓上南面的長廊式陽臺雕梁畫棟,在此娛樂或歇息都十分愜意。
在張作霖的幾位夫人中,只有壽氏最敢說話。一次中秋節,全家吃團圓飯。張喜笑滿面地對在座的各位家人說:「今兒個是八月節,咱們全家人團團圓圓地一起聚餐,我很高興,就是多破費個百八十元錢,也沒關係。」在這種場合,其他幾位夫人往往很少開口,而只有五太大壽氏敢搭茬。聽了張的話,壽夫人想了想笑著說: 「我看哪,應當再加一桌,讓老媽子、丫環們都入席。因為今天大帥高興。」她的話一出口,張作霖立刻贊同道:「好!還是老五想得周到,那就再加一桌吧!」
張作霖嚴禁妻妾幹政是出了名的,但對壽夫人有例外。1915年壽氏曾去營口附近的高坎視察。她看到欒貴田理帳精明,回奉後即向張作霖舉薦。」張立刻將他調到奉天省督署軍需處,主管出納事務,後升為軍需處長。還有一次,張檢閱衛兵,看其中有一名小個子,就扳著臉說:「誰叫你們用這個小個子當兵?」答曰:「這是五太太舉薦的。」張馬上轉口道:「怪不得這樣精神,叫他當班長吧!」
壽夫人在這個大家庭裡的專寵地位,難免會引起其他夫人的嫉妒和不滿。面對這些,她能夠較理智地處理,很少恃嬌倚寵,亂施淫威。壽夫人未生學森之前,張作霖非常偏愛學思;對許夫人也較親近。
1920年壽氏生子後,張非常明顯地將感情傾移到她們母子身上,冷落了許夫人。許夫人當然對壽氏懷有不滿。壽夫人對這些心裡非常清楚,但從不與她正面衝突,也不在張面前說她的壞話,只是暗中作勁兒罷了。
壽夫人對下人亦較寬容。一次,她吃的素菜裡夾進了一塊牛肚,她沒有責怪下人,只是平心靜氣地說:「你們幹活要留點神,今天我吃素,這菜裡的肉不讓我看見就好了。」可是壽夫人的貼身丫環小玉看不下眼,立即跑到廚房責怪廚師們粗心大意。廚師們以為壽夫人生氣了忙前來賠禮,正好趕上張作霖從外面進來。壽夫人見此情形忙示意大夥出去,不要再提此事。」她不願意將這類事情捅到丈夫面前,讓他勞神。她知道他需要的是一個寧靜、舒適的家庭環境.而不是另一個帝國。類似這樣的事情,在壽夫人身上可謂不勝枚舉。
壽夫人為人處事很講分寸,常常持以寬容態度,但並非是一個不講原則的人。壽夫人在帥府內的尊寵地位,使得她身邊的一些下人也自感高人一等、飄飄然起來。俗語道:主多大,奴多大。這話一點兒不錯。壽夫人的二兒子學浚的奶媽傅氏,時常依仗著五太太的關係製造事端,以顯示其威風。壽夫人並不因她是自己兒子的奶媽而姑息遷就,放任自流。她總是嚴厲地批評她那自以為是的行為,忠告她:與人和和氣氣,才是家庭興旺發達之本。1927年,張作霖在北京當上了陸海軍大元帥,住進了中南海,奉天的帥府主要由五太太壽夫人留守管理。她嚴格按照帥府往昔的規定辦事,不因大帥正如日中天而隨意揮霍財產。比如,各房夫人,每頓飯菜都要嚴格按標準開支。如果哪位夫人有事需添菜或提高飯菜質量,這位夫人必須自掏腰包,不準多吃多佔,她自己亦不例外。她的這些做法,使周圍的人既懼她又敬她。
壽夫人精明能幹、洞察秋毫及剛柔相濟的品行,使她在大帥府裡十幾年來,一直保有寵妾的地位,即便是張作霖後來又娶六姨太,也沒有減少對她的寵愛。
1927年張作霖在北京中南海舉行家宴,幾位太太恰好部在場。席間,壽夫人乘張作霖神採飛揚、酒興正酣之際,建議說:「姐妹們,我們的大帥洪福齊天,咱們也沾沾光。從今後,不要再稱太太了,這太俗氣。我建議一律改為夫人,你們說怎麼樣?」在座的幾位夫人都贊成,張作霖也喜笑顏開地連連點頭。壽夫人建議按性以夫人稱呼,其目的是為拋開「五」字,以示平等,不分先後。從此,帥府內的太太們改稱夫人。
"皇姑屯事件"發生後,渾身是傷的張作霖被送回帥府,見到了五夫人淚如雨下的臉龐,囁嚅著,說出了生命中最後一段話:"我受傷太重……恐怕不行了……叫小六子(張學良)快回瀋陽……"回家後不久,張作霖去世。此時的五夫人,忍著悲痛,做出了一項驚人的決定--秘不發喪。但假戲遇到了真觀眾。無奈之下,張壽懿在小青樓內與日本領事夫人,展開了一場鬥智鬥勇的"好戲"。
當時,日本領事夫人前來,主要是想看張作霖是生是死。而這時,張學良尚未回到瀋陽。在這危急時刻,五夫人顯示出了智慧女士的一面。就在身穿和服的日本領事夫人到小青樓東屋客廳後,五夫人還特意坐在梳妝檯前,在丫鬟幫助下梳妝打扮,丫鬟也鎮定地為其端茶倒水。日本人對張作霖未死還半信半疑之時,西屋中傳來張作霖的罵聲。於是,日本人就相信了張作霖未死。成功製造了張作霖沒死的假象,避免了日軍趁機挑起戰端,也為張學良返回瀋陽主持大局贏得了寶貴時間。
「九·一八」事變後,壽夫人移居天津。解放前離津赴滬轉臺灣,一直孀居。1966年病故,享年70歲左右。在臺灣生活的日子裡,張學良念其為父守節,終不改嫁,每到她壽辰之際,均前往府上行叩首禮,十年如一日。」壽夫人對張始終不渝的情感,贏得了晚輩們的崇敬。(網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