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有毒的動物,很多人都會避而遠之,以「毒」為防禦措施可以幫助動物逃離許多掠食者的追捕,但並非所有帶「毒」的動物都可以倖免於難。有些掠食者可以吃掉這些具有毒性的動物,同時也能讓自己不會受到任何傷害,甚至它們還喜愛這些「毒物」的味道。那麼這些獵食者是如何以「毒物」為食的呢?
其實很多蛇類對毒素的天生抵抗力。例如,一種熱帶蛇類可以吃掉有毒箭蛙同時自身不受傷害。只有毒性最強的蛙類體內的大量毒素才會對這種蛇造成影響。
一隻大蟾蜍可以順利吃掉一隻能分泌有毒滴液的千足蟲。與此類似,歐洲刺蝟能夠吃下有毒的蟾蜍而又不受後者皮膚腺體內毒素的影響,這種刺蝟甚至會大嚼蟾蜍有毒的皮膚,然後將毒液遍布其長滿刺的身體。生活在非洲和亞洲的哺乳動物貓鼬也喜吃毒蛇和蟾蜍。
這些動物都是體內具有分解毒性因子的「天生抗毒動物」。
首先就是去除掉有毒的部位。
一些掠食者可以通過去除獵物身上的化學毒素以達到躲避的目的。有些鳥類(如藍鶼鳥)會在進食鈍蝗之前摘掉它的頭和消化道,去除這些部位後再食用就安全了。
在美國西南的部分地區以及中、南美洲地區生活著一種動物,名叫長鼻浣熊。這種動物用前爪將有毒的千足蟲在地上翻滾。千足蟲會分泌化學元素,但是這些化學物質都會在翻滾中被蹭掉。然後,長鼻浣熊就會大嚼它的美食了。還有一種哺乳動物—非洲西部的小金熊猴—會擦掉毛蟲身上討厭的毛刺再來享受美食。
還有些鳥也擁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北方伯勞鳥會將帝王蝶刺向荊棘或樹枝上,讓它們腐爛數日。這樣,這些獵物的毒性就會分解,然後伯勞鳥就可以把它們吃掉了。
大黃蜂具備一定的毒性且經常會成百上千的進行群體攻擊,然而熊、蜜獾、臭鼬等哺乳動物並不懼怕這些,它們會襲擊大黃蜂的巢穴,冒著被蜇的危險掘開蜂巢,奪食幼蜂和儲存的食物。
一些鳥類也以蜂類為食,它們會先小心地取下螯針或毒液。生活在歐洲、非洲、亞洲和澳大利亞的食蜂鳥會用它們長長的鳥喙在半空中捕捉蜜蜂,捉到後它們會在樹枝上揉搓並且猛擊獵物,直到毒液和螯針被擠乾淨為止。然後食蜂鳥就可以安全地美餐一頓了。南美洲一種叫翠鴒的鳥也用這種方法。北美地區的灰伯勞也能吃一些帶有毒素的蜜蜂。它會把獵物放在樹枝上摩擦,或者放在荊棘上擠壓,然後用喙將螯針拽出再享用美食。
其實說到「毒物」,還是離不開毒蛇、蠍子這類的「五毒」。而非洲和亞洲地區有一種名為犀鳥的長嘴鳥專吃毒蛇、蠍子和千足蟲。犀鳥用其喙部尖端抓住獵物,然後從一頭到另一頭擠壓獵物。擠壓完成時,所有的毒液腺體都已經被壓碎,而且螯針也已被破壞。
狒狒和其他非洲猴類也會捕食蠍子。它們會弄掉蠍子的尾部,然後吃掉餘下的身體。一種叫做海島貓鼬的非洲哺乳動物會教它們的幼崽如何咬掉蠍子的尾刺。
非洲的長腿蛇鷲在對付毒蛇的時候就更來得簡單粗暴了,它會在蛇的身上連踢帶跺數腳將毒蛇殺死。毒蛇毫無還手之力,可是說是毒蛇切切實實的終結者了。不過說到喜愛吃毒蛇的物種,一定離不開「獴」。獴算是最出名的一種毒王終結者了,甚至唯愛吃毒蛇。
不過畢竟大自然的動物都各自的剋星,這些能吃毒物的動物並不就是絕對安全的存在,它們也會被其他的動物吃掉,甚至不小心也會出現被毒死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