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鷲被看作西北草原最大的猛禽,擁有「草原清潔工「稱號的它卻保持著非常重口味的習性。它們愛好腐肉,因此並不會獵殺自己的獵物,多是去撿別的動物的殘羹剩飯。由於長期腐爛的屍體會滋生許多病菌,很多動物很有可能吃後毒發身亡,但禿鷲卻練就了「百毒不侵」的本領。
長期的進化,讓大多數動物的大腦厭惡了各種物體所發出的惡臭氣味,因此對於腐爛的屍體大多退避三舍,從而保護了它們免受病害的侵襲。而食腐動物卻不一樣,上到禿鷲,下到鬣狗,腐爛的屍體卻成了它們的美味。
1835年,達爾文在乘坐「小獵犬號」考察期間,曾遇見了一種鳥。他在日記中描述:「這些鳥令人作嘔,專為取食腐臭而生。」這種鳥不是別的,正是禿鷲。據估計,禿鷲1分鐘能吞下大約1公斤腐肉,這種令其他動物望而卻步的食物,為何卻成為禿鷲的大餐?難道它們不怕中毒嗎?
其實,這首先要歸功於禿鷲強大的「鐵胃「。禿鷲的胃酸PH值大約在1.2附近,大約是人類胃酸的10倍。這大約相當於實驗室使用的濃鹽酸,足以將鐵、鋁等金屬溶解。這種強大的腐蝕性足以將絕大多數有機物消滅,完全不用擔心對自身的危害。
儘管胃酸強大,但還是有一些細菌在禿鷲的胃裡頑強的生存下來。它們不僅沒有讓它們患病,而且成為了禿鷲抗擊腐肉病菌的雙重保險。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研究者就發現,禿鷲大腸中的梭狀芽孢桿菌和梭狀桿菌微生物群落,對其他動物都是致命的,卻能在這裡和平共處。
而且梭狀芽孢桿菌能在腸道中迅速繁殖,幫助禿鷲將這些複雜的食物分解成營養物質,同時這些食物也成為這些細菌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多年的進化讓禿鷲的身體具有強大的免疫力,能夠產生針對梭菌屬中某些菌種的抗體,在進食時過濾掉有害病菌,留下有益成分。
1985年,法國微生物學家採用減毒方法研製出狂犬疫苗,開始了人類製造增強抵抗病菌能力的疫苗研製之路。但這樣看來,其實動物界早已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擁有了這項能力。禿鷲體內的梭狀桿菌類微生物抗體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僅如此,科學家們還在禿鷲的糞便裡發現了灣炭疽桿菌,這是一種能導致炭疽病的致命病菌。每當炭疽病爆發,非洲有大群河馬死亡,還會出現活著的河馬吞噬同類屍體的狀況。因此種病毒也有「喪屍病毒「的說法。
可是它對禿鷲的作用幾乎為零,禿鷲不僅沒受到影響,而且還活得十分滋潤。這不得不說大自然進化的神奇。多年來,科學家一直想要從根本上找到這種能力的來源,希望有機會能夠為人類的發展做出貢獻。
2015年,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韓國研究人員在宣布完成了禿鷲的基因組測序後,發現了大量與禿鷲胃酸分泌和免疫系統相關聯的基因。從而打開了禿鷲為何能抵抗肉毒桿菌、炭疽桿菌、狂犬病毒、豬瘟等眾多病菌的秘密大門。
雖然禿鷲常年食腐,但卻是一個非常愛乾淨的物種。之所以變禿的原因,就和它們的這種情況息息相關。它頭部與頸部幾乎無毛,脖子的基部有一圈較長的羽毛,防止食屍時弄髒身上的羽毛。
在野外,禿鷲餐後也有洗滌翅膀的習慣,清除血跡和汙垢。當然,它們也會用喙啄掉頑固的汙漬。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鳥不可貌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