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好人」苗成功:戴鬥笠披蓑衣用老物件講述時代巨變

2021-01-09 閃電新聞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2日訊 老苗不忙的時候,他就會去自己的工作室,坐在小板凳上,和往來的路人聊天;偶爾他也會戴上鬥笠、披上蓑衣直播,通過手機鏡頭對觀眾講述過去的歲月。老苗名叫苗成功,羅莊區傅莊街道花埠嶺村民,今年67歲,剛剛當選2020年12月份「臨沂好人」,也是臨沂市羅莊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宣講員。

提起苗成功,很多人都交口稱讚:「老苗的故事講得好啊!」「老苗口才傅莊一絕!」……2015年以來,他先後應邀走進羅莊區、蘭山區、蘭陵縣的部分中小學校、街道辦事處、機關部門單位義務開展「憶苦思甜」主題志願宣講70餘場次,每次都帶著自製的「憶苦思甜」窩窩頭或收集的帶有時代烙印的老物件,採用講述歷史事實、現場體驗等辦法,號召大家不忘過去艱苦歲月、感恩感謝黨的好領導好政策、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那年那月」的故事

老苗的工作室名叫作「那年那月」。在這個不到1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左側擺著年代不同的煤油燈、馬燈和罩子燈,右側柜子上放著木勺、葫蘆瓢、籮筐,牆上掛著蓑衣、鬥笠、大襖;中間八仙桌上放著一臺老式手搖電話,黑色陶碗裡裝著幾個褐色的窩窩頭,條几上擺著黑白彩電、老式電話機和兩臺老鐘錶……這些充滿年代感的老物件,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崢嶸歲月。

「這裡的每一件物品,我都能說出來歷哩。」老苗咧著嘴,就像小男孩在炫耀自己的珍藏玩具。「這個木勺俺奶奶用過,是梧桐木做的,至少有100年歷史了。」老苗拿起木勺,向聽眾展示——取材於一整塊木頭的木勺,歷經歲月滄桑依然可以使用。

時光悠悠,歲月在這些老物件上留下斑駁印記。老苗正在做的事,就是以舊器物為載體,把老一輩人的記憶講述給更多人聽。

老苗18歲起就外出做學徒,幹過廚師、醫生、木匠,理過發、賣過豆腐、運過煤炭,直到1991年,才和妻子開起了這家「成功飯店」,憑藉勤勞的雙手,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但曾經的艱苦歲月,一直縈繞在他心頭,十幾年前的一件小事,更是激起了老苗想要講述這段歷史的念頭。

2003年,老苗女兒上高中。某日,女兒將學校裡別人吃剩下的饅頭帶回家,準備餵家裡養的小狗。老苗的母親知道後心疼不已:「憨孩子,這白面饅頭能扔掉餵狗嗎?」母親把髒的部分掰掉,用水衝乾淨後又重新蒸了一遍,自己吃掉了。

「以前日子過得苦,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現在年代變好了,但年青一代不能忘本啊。」自那之後,苗成功就想著給年輕人更多教育。他在收藏老物件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讓更多人了解歷史。

新時代的直播「網紅」

20世紀60年代,大部分人對窩窩頭並不陌生:有的是棕色,有的是褐色,有的裡面還能看見秸稈和草……如今鮮見的「黑暗料理」,卻是老一輩人的飢餓記憶。

兒時的味道,也烙印在苗成功的味蕾上。憑藉記憶和技術,苗成功開發出以河裡苲草、地瓜秸和花生秸為材料的窩窩頭,做成「憶苦思甜飯」,讓店裡的顧客品嘗。「窩窩頭全部免費,也可以打包帶走,我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記住艱苦歲月。」

漸漸的,大家聽說了愛講故事的苗成功,他在當地也有了名氣。一些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紛紛邀請他去宣講老物件的故事。就在最近一個月,苗成功已經講了10多場次。

每次在講課前,苗成功總會擺放好窩窩頭和一些老物件,先鞠躬,然後開場白:「今天,我給大家講講我們小時候的事,一起憶苦思甜。誰吃過這種窩窩頭?」老苗講起故事來妙語連珠、神採奕奕。他先讓大家嘗嘗,聽眾們都難以下咽。「我們小時候,許多家庭吃的就是這種窩窩頭,大家一定要養成珍惜糧食的習慣,感恩現在的生活。」

2018年,苗成功所在的社區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羅莊區文明辦和社區工作人員的精心指導下,為適應新時代群眾喜愛的傳播方式發生的改變,老苗將傳統的「線下」講故事方式搬到了「線上」,工作室「那年那月」正式掛牌開播後,通過直播設備和平臺,老苗的故事傳播至大江南北、走進千家萬戶。截至目前,老苗直播間的日在線人數近萬人次,單個視頻點擊量突破三十萬人次,成為了四鄰八鄉名副其實的直播「網紅」。

閃電新聞記者 李春曉 通訊員 王慶龍 臨沂報導

相關焦點

  • 老物件裡生新意 龍泉小學老師將老物件帶入美術教學 ( 2 / ) 2015...
    他們端正坐好,攤開繪畫本,在滿屋子老物件的環繞中,開始新一節的美術課。  這堂課,講述的是「生活中的民族紋樣」,教室裡那些躺在角落裡的牛腿、筷簍、瓷碗都派上了用場。環顧教室四周,大小不一、從清末到改革開放初期的老物件掛滿牆壁。
  • 情報站|青島大沽河畔逛民俗館,老物件裡憶往昔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互動編輯 牛耘縫紉機、鏡子、燙壺,老物件是一代人的記憶,收藏起來都是美好的回憶。12月22日,壹粉「冬.雨」向齊魯晚報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情報站發來一則情報,大沽河畔的傳寶民俗館內,一件件上世紀老百姓居家使用的各種各樣的老物件,留存著一代人的生活印記。
  • 臨沂好人好事事例報導 臨沂好人揭曉好人好事例子真不少
    近日,由臨沂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等七家部門聯合組織的「臨沂好人」評選活動評選結果揭曉,5位市民入圍2016年9月份五類「臨沂好人」。   據悉,「臨沂好人」評選活動由各縣區、各市直部門推薦候選人名單,組委會經過初審、專家評審等環節,最終確定張高暢、胡清仁、宋春玉、孫成娥及徐玉華五人分別入圍誠實守信類、見義勇為類、敬業奉獻類、孝老愛親類和助人為樂類「臨沂好人」榜。五位「好人」用他們的感人事跡讓這座城市充滿溫暖。
  • 蓑衣
    雨天,在家有瓦或稻草覆蓋,在外有雨傘撐著,在田間有棕絲製作的蓑衣披起,都是暖心的事。製作蓑衣的師傅,往往在雨天擔著籮走過各戶門前,喊道:「搓蓑衣啦,補蓑衣啦。」
  • 潮汕即將消失的27種老物件,認識5件說明你老了!
    這些老物件在我們生活中愈來愈少了,有一些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然而他們承載了很多潮汕人的成長經歷。快看看你認識幾個? 01 犁
  • 陳老伯賣蓑衣 廣告語:想買買不到 代言人:朱元璋-陳老伯,,,賣蓑衣...
    這輛老式自行車,上面插滿了掃帚,還掛著一件迷你蓑衣,戴著鬥笠,車後座上掛著三塊白底紅字的廣告牌:  永久老牌棕掃把  一斤棕片做一把  ……  可用十年  一把掃帚可以用十年?我詫異老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自信。
  • 外國人戴鬥笠是辱華嗎?
    不久之前微博網紅視頻節目Kat And Sid說:老外在大街上公然戴鬥笠就是辱華行為它代表著白人嘲笑我們貧窮落後
  • 觀鳥攝影:草原蓑衣鶴育雛
    蓑衣鶴屬於前頸和胸部羽毛黑色,上胸黑羽延長呈披針狀。飛羽和尾羽端部黑色、嘴黃綠色、腳青灰色。蓑衣鶴的繁殖地在歐洲東南部的利比亞群島、非洲西部的阿特拉斯高原以及亞洲,在北非的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幾乎絕種了。而在我國的東北、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等地繁殖還很旺盛。目前已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抽屜時光|高考老物件裡的青春記憶
    2020年高考已然到來,一個高考老物件,一段高考奮鬥時光;一段青春頌歌,一份青春回憶,共同見證了一個個夢想的起航!7月7日上午11:00,人民視頻連線四位神秘嘉賓,雲端在線給網友們展現不同時期的高考老物件,講述不同背景之下的高考故事,敬請關注。
  • 擀麵杖用了100多年……家裡的老物件都是些什麼木頭?
    擀麵杖主要用來擀餃子皮,但是過去生活條件不好,吃餃子的次數不多,用的時間也很少,所以雖然用了百年,但磨損的程度並不是很厲害。從外觀上來看,這根擀麵杖看著像棗木的。還有玩友翻出了家裡鐵力木的老秤桿。很多人家裡都有一些老物件,不知道是什麼材質。雖然有很多老物件致富傳說,大部分老物件,都不會用太名貴的木頭,一般來說會因地取材,用棗木、櫸木等雜木做成,不用抱太大希望。
  • 最懷舊:80後兒時家用老物件,看懂的都老了?
    作為一個遊客,偶遇這些老物件的時候,小編正在大華1935景點的博物館參觀,看到工廠職工家庭老物件展覽時,一下子眼熟了,仿佛回到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兒時的家裡。80後們的兒童時代是什麼樣的呢?全家必備的搪瓷臉盆架、鋁製殼子開水壺也是標配,黑白電視機和收音機是小康家庭才有的東西,也許有一臺自行車,它們是拿得出手的家庭物件,至於陶瓷整體洗手盆,手機和電腦都是沒有的。80後的孩子們也會過六一,只不過不去動物園、植物園、海洋館、歡樂世界和吃大餐,他們會約夥伴滾鐵環、跳房子、丟沙包、踢毽子等,不同的節目類型,得到的歡樂程度卻是一樣的。
  • 揚州一市民痴迷收藏萬件運河沿線老物件
    揚州一市民耗時20多年,收藏了上萬件運河沿線老物件:老照片,古碎瓷,老石像……每一件都能勾起不少人的鄉愁記憶。耗時20多年收藏上萬件運河沿線老物件「經常到運河邊玩,遇到了就撿回來。」儀徵市民李臣星說,20年前,他到大運河邊從一漁民那淘到幾十片古代碎瓷片。
  • 老物件講述人口普查那些事
    10月31日,家住貴陽市的我國著名徽章收藏家周繼厚先生,向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獨家展示了他珍藏多年的很多關於我國人口普查的徽章、宣傳畫、老照片、紀念冊、筆記本等收藏品,用這些珍貴實物講述中國人口普查的那些事。
  • 揚州市文明辦舉辦的「好人故事」徵文評獎結果揭曉
    日前,由揚州市文明辦、揚州晚報社聯合舉辦的「好人故事」有獎徵文評選結果揭曉,評委從幾百篇來稿中評選出一等獎5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19名。  徵文活動開展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相應,來稿通過一個個鮮活動人的故事,講述了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等方面可敬可親的事例。凡人善舉之中折射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和新時期時代精神,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不同層面的生動實踐,具有很好的啟迪教育作用。
  • 青箬笠,棕蓑衣
    戴箬笠,穿蓑衣,扛鋤頭,趕耕牛,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父老鄉親不屈的剪影。青箬笠,用竹篾子做成,這是浙南一帶篾匠的拿手好戲。他們用柔韌、粗糙又靈巧的雙手,將一根根竹子剖開來,剖成一條條狹長的薄的竹篾——無論剖何等粗細的竹子,無論剖何等厚薄的篾片,均隨心所欲,遊刃有餘。一番穿梭梳理,不忘在頂層與裡層中間墊幾層棕葉。
  • 「鄉村博物館」裡的老物件,你見過幾個?
    新華社長春9月5日電(記者趙丹丹)悠車子、煤油燈、靰鞡鞋……在吉林省四平市蔡家鎮,由村民自發捐建的關東農耕博物館十分熱鬧,那裡記錄了農村的變化,也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蔡家鎮副鎮長趙淑穎介紹,這座博物館由生產、生活、民俗和精品四個主題展廳組成,展出近萬個老物件。
  • 福建南安年近七旬手藝人堅守瀕危蓑衣編制技藝
    2019年04月09日 12:05:44 來源:中國新聞網   【解說】蓑衣,是古時勞動者遮風避雨的常用工具,也經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畫之中。
  • 圖說龍江·國慶專輯:「物換星移 幾度春秋」老物件收藏展(第三期)
    第三期主題《「物換星移 幾度春秋」老物件收藏展》,作者矯健。 黑龍江省博物館舉辦的「物換星移 幾度春秋」老物件收藏展,在國慶節期間正常開展,接受市民參觀。展覽的展品涵蓋了生產、生活等10多個種類,包括電視機、BP機、老式手機、糧票、鋼筆等300餘件(套),通過展覽重新喚起老一輩人艱苦奮鬥、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
  • 新編秦腔現代戲《好人平安》成功首演
    由灞橋區委、區政府主辦,區文明辦、扶貧辦、文旅體育局承辦,陝西藝術職業學院協辦;西安市灞橋區三友演藝團出品的大型秦腔現代戲《好人平安》首演儀式7月14日晚在慶華工人文化宮成功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