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第三次人口普查紀念章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標準時點是2020年11月1日零時起到12月10日,將徹查人口出生變動情況以及房屋情況。10月31日,家住貴陽市的我國著名徽章收藏家周繼厚先生,向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獨家展示了他珍藏多年的很多關於我國人口普查的徽章、宣傳畫、老照片、紀念冊、筆記本等收藏品,用這些珍貴實物講述中國人口普查的那些事。
貴州省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筆記本
我國第一次人口普查為1909年人口普查是指在國家統一規定的時間內,按照統一的方法、統一的項目、統一的調查表和統一的標準時點,對全國人口普遍地、逐戶逐人地進行的一次性調查登記。
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對人口普查資料的搜集、數據匯總、資料評價、分析研究、編輯出版等全部過程,它是當今世界各國廣泛採用的搜集人口資料的一種最基本的科學方法,是提供全國基本人口數據的主要來源。
貴州省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匯總資料
周繼厚在大量收藏這是珍貴實物的同時,也對實物背後的時代背景、歷史事實、實物故事等進行研究。周繼厚以流傳至今的徽章為線索,輔之以宣傳畫、老照片、紀念冊、筆記本等收藏品,探尋中國人口普查的歷史脈絡。據周繼厚研究,中國的人口普查起源於古代流傳至今的戶籍制度。戶籍制度與人口普查具有天然聯繫,但與近代意義的人口普查又有區別,主要功能演變為管理制度。
河南省臨汝縣望嵩鄉戶政人員證章
二十世紀是我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轉型期,也是中國人口普查由無到有,由隨意性較大到發展成熟的時期。中國現代人口普查制度的建立過程是現代政府職能在我國建立過程的一個縮影。我國近代意義的人口普查,在二十世紀初進行過兩次:一是清末宣統元年(1909年)舉行的人口普查;二是民國17年(1928年)試行的全國人口調查。
江蘇省吳縣警察局戶籍訓練班徽章
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分別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進行六次成功的全國性人口普查。2020年11月1日零時,我國進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將徹查人口出生變動情況以及房屋情況。中國戶籍制度可溯源到4000年前周繼厚介紹說,中國的戶籍制度古已有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口調查並制定和執行一套嚴密戶籍管理制度的國家,至今已經有4000多年歷史。早在公元前2200年,夏朝國君禹就推行「平水土、分九州、數萬民」運動,這「數萬民」就是統計人口。夏禹時代全國人口總數為13503923人。商朝有統計人口的官吏「司農」。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有「登人」或「登眾」之說,即臨時徵集兵員的記錄,這可以視為我國戶籍登記制度的萌芽。周朝已有了戶籍登記制度的雛形。到春秋戰國時期有「書杜制度」,秦國的商鞅把人口調查當作變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創立了「上計制度」(即人口、錢糧統計)。漢代有「編戶齊民」,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統計出全國共有人口59594978人,此為我國首次較為準確的人口普查。隋朝頒布「輸籍法」,即每年的正月五日由縣令親自出查戶口。唐朝「戶籍法」規定年終上報人口實況,3年編一次戶籍。唐太宗時代,人口大增,全國統計人口為8018710戶,46285161人。宋朝施行「保甲制」,即十家為一保,十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明朝推行比較嚴謹的「戶帖制」, 實質上就是一種比較嚴謹的「戶口本」,將居民人口逐戶登記在冊。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統計為10684435戶,56774561人。清順治元年(1644年)宣布「戶口牌甲」法令。到民國時期,戶政制度更加嚴謹規範,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登記制度;一是管理制度。流傳至今的不少民國戶政徽章,展現了我國戶籍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戶政制度的發達。具有近代意義的人口普查,在1949年前進行過兩次:第一次是在清朝宣統元年(1909年),因「預備立憲」需要而舉行的大規模人口普查,多數省只調查戶數而非人口數,只能推算當時人口總計約4億人,稱「四萬萬同胞」,蓋源於此;第二次是在民國17年(1928年),國民政府試行的全國人口調查,通過調查加估算,全國人口總數約為4.75億人。在周繼厚的收藏品中,有關於我國人口普查的證章有國內有關省市的戶政工作紀念章、戶籍事務員證章、戶政人員證章、戶籍幹事班畢業紀念章、戶籍訓練班徽章、戶政班畢業紀念章、戶政期滿紀念章、戶政組畢業紀念章等等。新中國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分別於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成功進行了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並於2020年11月1日進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從第三次人口普查開始,有徽章、宣傳畫、老照片、紀念冊、筆記本等收藏品作為人口普查的歷史見證。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摸清人口狀況,了解基本國情,成為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1953年全國開展第一次普選,而選舉各級人民代表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有準確的人口數據。1953年4月3日,政務院發布《為準備普選進行全國人口調查登記的指示》和《全國人口調查登記辦法》,規定這次人口普查結合選民登記同時進行,調查採用統一的表格,並且確定了普查登記的標準時間為1953年6月30日24時,凡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均應進行登記。全國人口調查登記工作截止到1954年5月,歷時一年。經過縣、省、中央三級綜合統計,公報全國人口總數為601938035人。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於1964年2月11日發布《關於進行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明確指出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目的是為了制定第三個五年計劃和長遠規劃提供依據。全國人口登記計算的標準時間為1964年6月30日24時。普查項目除保留第一次普查的六個項目外,新增了文化程度、本人成分、職業三項。公布全國人口總數為723070269人。
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積極分子紀念章
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於1982年2月19日分布了《第三次人口普查辦法》,規定1982年7月1日零時為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間,普查項目共19項。本次全國人口普查是我國首次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的現代化人口普查。最後調查結果,全國總人口共計1008175288人。
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宣傳畫
在這幾次人口普查中,周繼厚收藏到與之相關的實物有貴州省人口普查辦公室制發的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紀念章、貴陽市第三次人口普查紀念章、北京市第三次人口普查員證章、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員證章、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積極分子紀念章、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人員合影、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員紀念證書、貴州省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筆記本、貴州省第三次人口普查主要數字、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宣傳畫等。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國務院於1989年5月9日發出《關於進行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1989年10月25日,國務院頒布了《第四次人口普查辦法》。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標準時間為1990年7月1日零時。本次人口普查充分利用廣播、報紙、電視臺、宣傳畫等各種媒體進行廣泛宣傳。普查結果,全國總人口為1160017381人。
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紀念章
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宣傳畫
第四次人口普查指導員證章
與第四次人口普查相關的實物有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紀念章、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紀念章、貴州省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匯總資料、第四次人口普查指導員證章、雲南省第四次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掛牌老照片、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宣傳畫等等。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元2000年被稱為千禧年,全國人民滿懷希望、昂首闊步迎來新世紀的曙光。根據國務院的決定,我國於2000年11月1日0時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登記工作。通過近千萬普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又經過事後質量抽查,圓滿的完成了這場跨越世紀的人口普查現場登記和複查任務。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黑龍江普查員證章
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關的實物有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標識、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員證章、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銀質紀念章、浙江省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獎章等等。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標識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010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承上啟下的年份,也是國際人口普查年,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這一年開展人口普查。中國政府於2009年5月6日發布《國務院關於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明確指出我國將於2010年11月1日零時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調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最後公布的全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紀念章
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關的實物有第六次人口普查紀念章、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紀念章、北京市石景山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紀念章、河北省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光榮冊等等。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2020年11月1日進行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開展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將全面查清我國人口數量、結構、分布、城鄉住房等方面情況,為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科學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提供科學準確的統計信息支持。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知識宣傳海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賈華
編輯 肖陽編審 羅瑋 趙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