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霸王嶺上一對黑冠長臂猿母子在樹杈上歇息。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瀕危紅樹林紅欖李的花朵。
萬寧興隆熱帶花園裡的紅欏木樹樁。 周曉夢 攝
3月3日是第三個「世界野生動植物保護日」,海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局在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舉辦了以「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維護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科普宣傳活動,旨在提高人們對野生動植物的關注和保護意識。
地球上的生命體,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或有進化,或有消亡。有理由相信,今天的海南島上的物種,與過去相比,也發生了變化,有的已然消失,有的則是新增和外來。
保護與開發的矛盾、生境趨於退化、 全球氣候變化、外來物種入侵等因素,正在威脅著海南島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生存環境。因此,有人說保護海南的瀕危物種,等於是一場在跟時間賽跑的「救援行動」。
——編者
生命很頑強,也很脆弱。對於人如此,對於動物和植物,也是如此。
我們無法知道歷史上已經消失的物種有多少,但我們有責任去保護和拯救那些瀕危的生命體。
海南記錄到的野生及栽培的維管植物超過5800種,陸棲脊椎動物有600餘種,在這成百上千種動植物中,沒有一個物種是無用或多餘的。部分物種從「常見→近危→易危→瀕危→極危→滅絕」的過程似乎在加速,而保護瀕危物種,往往就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救援」。
一座物種基因寶庫
大自然十分神奇,許多動植物經過千萬年的衍化發展,才成為今天人們所看到的樣子。
在尖峰嶺的熱帶雨林中,就生長著這樣一種植物:似樹非樹、立如雨傘、葉同蕨類,這可不是普通的植物,它的學名叫作「桫欏」。在桫欏繁盛的年月裡,恐龍還是地球上的統治者,無脊椎動物還在海洋佔據著重要位置,但隨著漫長的地質變化和環境改變,這種生命力極強的蕨類植物也愈漸凋零,如今已變成「國家重點一級保護野生植物」。
海南島是典型的熱帶島嶼環境,千百年來,這裡的春夏秋冬安靜變換,山川河流孕育生命,數不清的動物植物按照時序逐一出場,除了像桫欏一樣的古老物種以外,海南還存在著其他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根據資料統計,目前我省記錄到的野生及栽培的維管植物共有5860種,陸棲脊椎動物有603種,其中兩棲動物已知43種,陸生爬行動物已知115 種,鳥類364種,哺乳動物81種。
這些寫在動植物資源調查報告中的數字,落到高山森林,落到河流溼地,落到草地灌叢,落到潟湖河口,就變成了一個個充滿活力的精靈——它們想長成雨傘形狀的,就長成雨傘狀;願意在叢林中追逐的,就在叢林中追逐;習慣晝伏夜出的,就晝伏夜出。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陽光給予溫暖的呼吸,花開了,植物長高了,鳥獸鳴叫了,一座島嶼,就變成了萬物的王國。
「海南是島嶼型熱帶雨林的物種基因庫,可以說,這裡的生物物種種類及特有類群均居全國前列,是生物多樣性的天然寶庫和資源基地,也是我國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庫,有著重要的保護價值。」中國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環境與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喬喬說。
「四面埋伏」的威脅
豐富的物種種類共同組成了海南跳動的生態脈搏,缺少其中任何一種都不完整。
物種的產生、進化和消亡本是一個緩慢的協調過程,但隨著自然環境破壞日趨嚴重,物種滅絕率日趨增大,生物多樣性急劇喪失,如今這一「緩慢的過程」正在加速。即使作為物種基因庫的海南也不例外。曾有數據顯示,在過去的50多年裡,我省共有200多個物種瀕臨滅絕,360餘種鳥類中,有100多種近年來已難覓其蹤。
這一變化的速度有多快?以紅樹瀕危植物紅欖李為例,十年前左右,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主任範航清在調查研究中指出「紅欖李在我國現存只有359株左右,全部分布在海南,極度瀕危」,然而,到了2014年,紅欖李株數的數字急劇下降,全省僅剩下14株。
幸運的是,去年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功培育出紅欖李幼苗,為這一物種挽回「一線生機」,否則將來人們很有可能只有在植物標本和照片資料中才會了解到這種紅樹植物的存在。
「海南作為島嶼省份,擁有著森林、溼地、海洋等生態系統和特有物種獨特集合的發展,森林等環境的破壞,都會對動植物種類種群發育發展造成影響。」生態學博士顏家安說。
有關專家分析,我省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來源於保護與開發的矛盾、生境趨於退化、 全球氣候變化、外來物種入侵等多個方面。據介紹,在我省的動植物資源中,受威脅植物432種,其中極危植物56種、瀕危植物114種、易危植物192種、近危植物70種;受威脅的野生動物77種,其中極危動物6種、瀕危動物27種、易危動物44種。
生境的變化,吞噬了自然的痕跡,逼退了動植物棲息邊緣,危及著物種資源的保護。而另一方面,獵手和採伐者的「雙手」也成了瀕危動植物最大的夢魘。
在萬寧興隆熱帶花園裡,有一截直徑約有幾十釐米的樹樁被擺在「再造熱帶雨林區」,與周邊綠樹紅花的環境格格不入。「這是紅欏木,屬於國家三級保護樹種,是被人砍掉的。」萬寧興隆熱帶花園的工作人員陳進雄介紹說,他們把被砍的樹根撿回放在園裡,是希望對遊客起到警醒作用。
站在「再造熱帶雨林區」,放眼一掠,一端是喬木灌木參差生長,綠成一片,而另一端,則是半截紅欏木樹樁立在地上,紋路模糊,正在枯萎朽爛。
與時間賽跑的「救援」
然而,我們不能總是在樹倒了以後才扼腕嘆息。
2011年12月,我省啟動《海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4—2030年)編制工作,從生物多樣性現狀與保護意義、問題與挑戰、保護戰略、優先區域、行動計劃、保障措施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指導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到2017年,我們要基本摸清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家底,初步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和評估體系,並開展重要物種種質資源、瀕危特有物種及關鍵生態系統恢復和保護。」 省生態環境保護廳有關負責人說,按照行動計劃,全省從空間布局上明確了4大優先區域,確定了8大優先領域、16項優先行動、29個優先項目,建立起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眾廣泛參與機制,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另一方面,據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局調研員莫燕妮介紹,目前我省正在編制關於珍稀保護植物圖鑑與分布特徵研究的資料,系統完成全省珍稀植物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的清查和梳理,以完善植物編目工作,為管理與保護海南省生物資源提供最基礎的信息,提高珍稀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效能。
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瀕危物種,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救援」,也是人們對自身的反省。
「大自然關係和社會關係很相似,動植物為了自我保護、爭奪有限資源會和周遭環境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演化出各種技能,生物鏈能達到一個平衡狀態,形成健康有序的生物鏈,一旦這一鏈條失衡,遭殃的就不止是某一植物或動物。」陳進雄感慨道,大自然不需要人類,而人類需要大自然,這是我們祖輩就已知曉的道理,現在豈能更加迷失?(記者 周曉夢)
來源: 海南日報 轉自:新華網
責任編輯:任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