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貓奴」對可愛的「喵星人」沒有絲毫的抵抗力,就連文史大家馬未都先生都甘願屈尊成為網紅「觀復貓」的鏟屎官。而在中國古代,貓這種形象卻一直帶有「巫蠱化」的神秘色彩,甚至以訛傳訛視其為「貓鬼」。認為鬼怪可以附著其身,以其為媒介,施以咒語,就可驅使害人,並為施咒之人帶來對方的財富。因而無論朝野,對貓這種「九條命」的「竊賊」都是敬而遠之。可誰承想,這種面目猙獰的「貓鬼」在唐代留了洋,去了趟日本之後,搖身一變就成了憨態可掬的萌寵——招財貓。甚至由於「整容」的過於徹底,以至於我們今天的中國人還以為「貓能招財」是一種日本獨有的文化內涵。但這就和「相撲」、「茶道」、「木屐」等日本人引以為傲的日本標籤一樣,都是源於中國。
馬未都和網紅「觀復貓」
為何古人會把這種人類馴化多年,卻只需要離開人類七天就回歸野性的貓和財富聯繫在一起呢?這種說法當然不是古人的生搬硬套。
黃永玉作品
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農為本的農業社會,經濟形式比較單一。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的莊稼收成就約等於是一家人的財富。而莊稼生長的時候,最害怕的就是天公不作美,所以會年年祭祀,祈求風調雨順。收成之後囤進糧倉,這個時候最痛恨的就是專門搞破壞的碩鼠。而貓抓老鼠乃是天性,貓就是糧倉的「門神」,阻攔一切妄想不勞而獲的碩鼠溜進來。因而貓在老百姓心目中慢慢就有了保護糧食、守護財富的象徵,成為中國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這也是一直到今天,我們還把貓和財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重要原因,這是一種從根上的文化傳承。
《酉陽雜俎》書影
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中記載道:「貓洗面過耳則客至」,而對於生意人來講客人來了,就意味著財源滾滾。因此,哪個人不天天期盼著貓行「洗面過耳」的舉止。長此以往,自然而然就會把兩者勾連在一起,視為一種貴客臨門、盆滿缽滿的徵兆。並且這種動作,和今天的「招財貓」如出一轍,如此可以佐證「招財貓」的文化形象源自我國。
「貓鬼」
隋唐時期是貓這種高冷的生物最讓人忌憚的時期,時下百姓唯恐避之不及。但當時從宮廷到民間流傳的「貓鬼之說」,無論被渲染的再駭人聽聞、神秘懸疑,但都強調了「貓鬼」能招財這一說法。其中鬧得最人心惶惶、震驚朝野的就是隋開皇年間的「獨孤陀事件」。
《隋書·外戚傳·獨孤陀》:「陀婢徐阿尼言,本從陀母家來,常事貓鬼。每以子夜祀之。言子者鼠也。其貓鬼每殺人者,所死家財物潛移於畜貓鬼家。陀嘗從家中素酒,其妻曰:「無錢可酤。」陀因謂阿尼曰:「可令貓鬼向越公家,使我足錢也。」
這件通過貓來發財的神秘事件,本應見諸於稗官野史,可偏偏堂而皇之的被寫進《隋書》、《資治通鑑》此類的正史之中,這也為貓的招財能力的可信度蒙上了一層官方「背書」的神秘色彩。當然,「貓鬼」的這種招財方式是一種毋庸置疑的血腥竊取,脫離了財富積累的本意。
歷史文物是證明一個歷史謎團最有力的證據,這種事實擺在眼前,是會讓所有的質疑蒼白無力的。我國的「貓文化」由來已久,並不是空穴來風。
北魏窟龕群之「招財貓」
2014年,我國在陝西省岐山縣蔡家坡鎮的一座石山上,發現了一個距今1600年的南北朝的北魏窟龕群。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個類似今天「招財貓」造型的貓型石雕,這隻貓雖然「飽經風霜」,卻依然可以辨認其凹凸有致的眼睛、奶胖奶胖的身體和高高翹起的長長尾巴,並且還是呈現蹲坐姿態,一隻前爪放在地上,另外一隻爪子似乎在給人招手。這憨態可掬的形象,一看就是今天招財貓們的老前輩。
雲南「瓦貓」
瓦貓是流行雲南大理、麗江等地區,安置於居民建築上的一種貓造型屋脊獸,和中原地區的「鴟吻」功能類似。而雲南地區沒有選用傳統意義上的狻猊、鬥牛、獬豸、鳳、狎魚做「五脊六獸」,反而選用貓這種司空見慣的生物做守護獸,就是看中貓具有闢邪鎮宅、招財進寶的功能。這裡的「瓦貓」造型誇張、大嘴、多為蹲姿,虎氣十足。在當地的傳說中,瓦貓可以「吞金吐銀」,只要在屋頂上裝上瓦貓,它就會替主人把外面的金銀財寶吞進肚,吐到主人家裡,所以這裡的瓦貓造型都是張著大嘴,腹內中空。這種奶兇奶兇的鎮宅神獸和現在流行的「招財貓」從造型到寓意如出一轍,可見貓招財的文化符號在中國不僅產生已久,並很早就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日本本土有沒有貓,現在無論是史學界和生物學界仍然在打「口水戰」,但根據日本的史書記載,日本的貓最早由遣唐使從大唐帶回日本。而日本遣唐使帶貓回去的原因,可不是利慾薰心,妄想憑藉一隻貓就發大財。他們只是為了保護那些他們千辛萬苦從大唐求來的經書典卷,讓這些代表先進文化的瑰寶免於鼠患的咬噬。他們每來一次大唐就帶一隻貓作為「圖書管理員」回日本。久而久之,唐貓在日本也算移民定居成功。而當時的貓在大唐,仍然還有著陰邪色彩,被當成面目猙獰的「貓鬼」,前幾年陳凱歌導演的《妖貓傳》就是基於當時唐人對貓的看法演繹出的。同樣的,有關「貓鬼」此類的靈異之說也一同帶過去。但當時的日本文化程度低,市井之中更流行古靈精怪之說。因此,在大唐和鬼神化等號的唐貓反而在日本受到吹捧,尤其是在貴族階層,更是「炫貓」成風,甚至日本的宇多天皇專門在日記中記載自己的養貓心得。而這個日本的貓還沒有形成一種文化,只是單純的一種萌寵。
日本「招財貓」發祥地豪德寺內景(一)
到了距今四百多年的日本江戶時代,貓的形象開始被人為的神話,各種牽強附會的傳說流行開來,甚至出現了很多植根於本地文化的演繹,當然大部分是「盜版」中國的說法。雖然大部分很誇張,但貓能帶來財富的說法卻深入人心。並且日本人還有意識的剔除貓本身文化內涵中不良的方面,強化人們喜聞樂見的方面。漸漸地,一個象徵開運、招財、納福、緣起之意的「招財貓」被勾勒出來,並且為了方便接受,更是把它的造型做的憨態可掬,看起來蠢萌蠢萌的,和之前猙獰的形象「判若兩貓」。
日本「招財貓」發祥地豪德寺內景(二)
美好的寓意,可愛的外型。讓「招財貓」很快在日本國內流行起來,成為民間納福求財最流行的信物。至此,「貓」就成了日本一種代表性的流行符號,文化的內涵也被具象化,成為今天日本多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們之前被視為「貓鬼」的唐貓後代,也搖身一變在日本享受了「超國民」待遇,並且把日本豪德寺當成了發祥地。等到後來「衣錦還鄉」的時候,由於「整容」過於徹底,讓很多中國人以為這是「時尚」,以至於讓中國的「財神爺」差點失業。
日本化的「招財貓」
「貓」和「財富」之間的文化內涵雖然是中國人最先賦予的,但把這種內涵符號化、標籤化的確是日本,日本就好比文化領域的「二道販子」,一次次把中國古老的文化「包裝」成一種當下喜聞樂見的形式,並大言不慚地標榜是自己的文化特產。所以我們應該加強自己的文化修養,繼承和發展自己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以免再次發生這種「李鬼」唬住「李逵」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