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養模擬,為孩子鋪就「回家」的路

2021-01-16 手機鳳凰網

寄養、模擬這兩種模式可以使孩子們提前接觸到社會,有利於他們最終被收養。何俊 攝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觀念的轉變,如何讓孤殘兒童接受身心更加健康的成長模式?如何讓他們順利融入社會?這些已經成為了近年來人們對兒童福利事業關注的新內容。

在2010年國務院通過《關於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的意見》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建立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孤兒保障制度,使孤兒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在拓展安置渠道上要按照有利於孤兒身心健康成長的原則,採取親屬撫養、機構養育、家庭寄養、依法收養等多種方式,妥善安置孤兒。

「孩子最大的出路還是回歸家庭,回歸社會。寄養、模擬這兩種模式可以使他們提前接觸到社會,有利於他們最終被收養。可以說探索兒童回歸社會是從重機構建設到以人為本的重大轉變」,談到孤殘兒童養育問題,深圳市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的主任陶雋表示,不管是寄養家庭還是模擬家庭,都是孤殘兒融入社會的一種有效方式。

從集中供養到家庭寄養、模擬家庭,從沒有家到擁有「大家」,再走向「小家」,可以說是兒童福利領域中傳統養護模式的突破,為更多的孤殘兒童鋪就了又一條回「家」的路。

院裡做再好也比不上社會真實環境

吃過魚肉,沒見過活魚;吃過雞蛋,沒見過生雞蛋,這些平常孩子司空見慣的生活事物在福利院孩子的眼裡都是新鮮事,就更加罔論如何到超市購物、與同學交流這種需要交流技巧的社會性活動。雖然能送到寄養或模擬家庭的基本上是輕度殘疾,智力較正常的孩子,但家長們剛開始時還是會經常發現這些奇怪現象。

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的江秀娜表示,集中供養的模式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來說欠缺社會主流環境的氛圍,而寄養家庭和模擬家庭則更接近社會主流背景。「院裡做得再好也比不上社會的真實環境」。

家庭寄養,有別於領養,是指通過法定程序,將失去家庭養育環境的孤兒、棄嬰,送入他人家庭,通過重建家庭養育環境,促進寄養兒童發展。

我國2003年《兒童家庭寄養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出臺後,普通家庭可以成為不滿18歲孤兒、棄嬰和兒童的寄養家庭,但須經過家庭居住面積、經濟收入、家庭成員身體狀況、犯罪記錄及不良嗜好等方面的嚴格考核,才能擁有寄養資格。被寄養孩子的教育費用和大額醫療費用由政府承擔。寄養家庭必須履行保障被寄養兒童生活、人身安全、學齡前及醫務教育、為殘疾兒童提供康復訓練等7項義務。

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的孤殘兒童家庭寄養工作就在《辦法》出臺後的翌年開始了探索,在這個基礎上於2010年8月又開始探索模擬家庭照料模式。到現在為止參加家庭寄養的兒童共有270餘人次;現有40餘名兒童寄養在20餘戶家庭,5名兒童寄養在1戶模擬家庭。

該中心一篇名為《淺談孤殘兒童家庭寄養評估體系的構建》文章中顯示,最初寄養工作是以順利送養為宗旨進行的,工作側重點主要是關注兒童的生理身體發展。隨著寄養工作專業化的發展,寄養工作更多的關注孤殘兒童的全面發展,不僅關注生理身體發展,還重點關注孤殘兒童學校教育、社會性發展等一系列問題。

家庭品德、鄰裡關係都成評估要素

社會化環境給孤殘兒童帶來的影響預期固然是良好的,但初衷之後是一個個需要落實的現實問題。寄養家庭申請寄養的動機是什麼?孩子與寄養家庭父母的磨合情況如何?交到寄養家庭中給孩子的撫養費能否真正花到孩子身上?這些將關乎到被寄養兒童的切身利益。評估成了孤殘兒童家庭寄養工作的重要方面,如何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專業、全面的孤殘兒童家庭寄養評估體系成為重要的課題。

江秀娜告訴記者,對寄養家庭篩選的標準是多方面的。如經濟基本要中等收入水平,在深圳有房產,身體狀況也要比較好,還需通過家庭走訪、鄰裡調查等考核寄養家庭的思想道德品質,鄰裡關係好壞等。為了最大限度杜絕中斷現象,避免因孩子和寄養家庭家長性格不合帶來傷害,在匹配時中心工作人員會有意識進行提前判斷,如為性格急的孩子選擇耐心的家長,為學齡兒童選擇知識能力較強的家長,為唇顎裂的孩子選擇細心的家長,而一個家庭最多寄養的孩子不能超過兩個。

同時在寄養過程中和終止寄養關係時都有相應的評估項目,如對寄養兒童成長的綜合評估每半年開展1次,由社工入戶,發放兒童發展進度表,並指導寄養家長填寫,包括生長發育狀況、家居生活自理狀況、人際關係、性格與情感發展狀況、認知能力發展狀況、學習態度狀況、家居生活技巧8個方面。

由於寄養的孩子原則上都有可能被送養,針對可能在將寄養小孩送養時出現的寄養家庭和孩子因感情深厚不舍分離造成的二次傷害,福利中心也將會在事前跟家庭打好招呼,包括醫療康復、社會心理諮詢等也將提早介入。

雖然兩種模式無所謂好壞,但在江秀娜看來,模擬家庭要比寄養家庭更可控一些。「雖然評估體系在逐步完善,我們有時去抽查,比如在孩子吃飯時間不預約直接上門隨機抽查。但是不可能24小時都呆在家庭看著。」寄養家庭因該家庭原因中途中斷的可能性將更大一些,而模擬家長因為意識到工作的責任專一性,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將更多。

技能培訓不能等到義務教育

2011年11月,全國最大的模擬家庭所在地-重慶市兒童愛心莊園正式開園,當時即有503名孤殘兒童在這座與童話莊園媲美的兒童愛心莊園入住。

「絕對是大手筆,很難複製。」在談起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的模擬家庭是否會適當擴大規模時,陶雋表示模擬家庭9月份可能有新的孩子加入,如果人數多的話將可適當增加該模式的數量。

但他同時也坦言,因為基於福利中心本身學前教育、一至五年級義務教育資源和能夠上學校的較為健康孩子數量有限,兩種模式的數量都在控制。「這是個矛盾體。一方面孩子要接受教育,但是接受的教育可能沒有我們這邊好。雖然孩子能走的都走了,我們為他們高興,但家庭寄養是種輪換機制,太多的話就像甩包袱一樣。關鍵是孩子的數量,而現有的資源也不能浪費。」為此,陶雋表示可以採取折中的辦法,即生活在寄養家庭,學習在福利院的模式,孩子既能在寄養家庭感受到家庭溫暖,也能在福利院接受到合適的教育。採訪中,該中心辦公室羅主任也向記者透露,為了回饋社會愛心,中心正在考慮向社會開放其所擁有的特殊教育資源。

「雖然收養是最好的回歸,寄養、模擬家庭都是不錯的方法,但我們要未雨綢繆,本身要有危機感,福利院的孩子最終怎麼辦?要靠自身走上社會。」談到福利院殘孤兒童走上社會難的問題時,陶雋認為技能培訓不能等到義務教育時才考慮。「因為中心成立得比較晚,一個好處是我們的起點比較高,可以避免其他地方的彎路。」據了解,在北京、廣州等一些福利事業開展較早的地區,已經出現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業、住房難等問題逐漸顯現的現象。有專家指出,走向社會難,除了安置主渠道福利企業困難重重外,最主要還是孤兒生存競爭能力弱。

而今年春節,一則《南京福利院48天接待數千人愛心》的新聞頗為吸引眼球,社會部分愛心人士把慰問當作「年終福利」突擊已經成為很多福利院遇到的尷尬問題。對此,陶雋告訴記者寶安區福利院原則上不接受個人慰問,且由辦公室具體統籌合理安排,以免影響到正常運作,「另外我們事先有溝通,告訴大家不要隨便給小朋友零食,孩子們的一日三餐都有定量的。」

瞧這一家子

個案:

寶安黃田一個普通住宅區內,普通的三室一廳。剛過完年,角落門口的一盆年橘上還掛著喜氣洋洋的紅包,通向陽臺的門上貼著憨態可掬的年畫娃娃,一盆水仙在玻璃魚缸上開得正當季。靠沙發的紅色置物柜上,最下層堆放了幾個書包,中間一排如《十萬個為什麼》、《小學生詩詞》這類兒童讀物,最上面孩子們夠不著的地方則放了些茶葉、酒等雜物。旁邊牆上除了貼著九九乘法表,啟蒙畫報等外,還有幾張各科任老師聯繫表。

客廳內寶沙南正在和他的姐姐弟弟們玩耍。八九歲左右,正是活潑好動,精力旺盛的年紀,不大的客廳內充滿了孩子們的嬉鬧聲。正值中午時間,媽媽正在廚房準備午餐,爸爸剛好調休在家,捧著杯茶不時和來訪者聊天,一邊微微笑看著嬉鬧的孩子們。

看到來訪者注意到那盆水仙,寶沙南趕緊湊上來說,「年前都還沒開呢,從中心過個年回來就開了。」來訪者問到他這次考試成績怎麼樣,英語學得如何,寶沙南眯眯小眼睛,笑得很狡黠,「很好啊」。在廚房的媽媽耳朵尖,聽見了從門口探出半個身子,「那是誰剛寫英語作業的時候還錯了。」客廳裡大家「轟」的笑起來。寶沙南不樂意了,扭著身子把媽媽推回廚房,「哎呀,媽媽你就別說了」。

快開飯了,爸爸掏出錢,「今天有客人,誰去買飲料?」「爸爸,我去我去。」孩子們爭先恐後,最後11歲的姐姐寶福安帶著弟弟妹妹們下去了。「知道怎麼買東西吧?」站在門口,爸爸又叮囑了幾句。

爸爸,媽媽,兄弟姐妹,乍一看上去,這個充滿著溫馨氛圍的家庭和其他千千萬萬正常家庭沒什麼兩樣,但它卻有個特殊的名字——「模擬家庭」。

模擬家庭,顧名思義,家庭成員的爸爸媽媽與孩子並沒有血緣關係,但卻扮演著這些孤殘兒童的父母角色。在模擬家庭中,媽媽全職照料兒童的學習與生活,模擬爸爸在附近的單位上班,下班後及節假日時與孩子一起相處。孩子們會獲得父母的關愛,學會懂得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間成長的情誼。

寶沙南所在的家就是這樣一個模擬家庭。2010年8月,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開始探索這種模擬家庭照料模式,配備了住房和相應的生活設施,從社區招募有愛心、符合相關條件的夫妻和福利院數名孤殘兒童組建成一個新家庭。

但是要成為這個家庭的爸爸媽媽卻不是光有愛心就可以了。還要夫妻關係和睦,年齡被限制在35-55歲之間;夫妻雙方身體要健康,沒有賭博、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最好要有養育經驗,親生孩子要已具備獨立生活能力,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探親除外);而且為了要能給孩子輔導功課,必須有表達、閱讀和書寫能力,有能力接受各項相關的培訓。

最終丈夫現在還民政系統上班,妻子賦閒在家,孩子24歲已經在青島上班的俞姓夫婦成了這個新家的爸爸媽媽至今。1965年出生的俞媽媽身材微胖,做事乾淨利落。「我一看這條件,覺得能勝任。而且我這個人的性格,凡事要做就要盡力做好。」轉眼間收拾好了一條魚,切好一盤西紅柿,俞媽媽一邊聊著一邊手下也沒閒著整頓著飯菜。

到現在,除了已經被涉外領養的兩個孩子,這個家有沙南、福安、龍雲、新官等五個孩子。其中記者見到的福安11歲,上小學三年級,龍雲和沙南9歲,上小學二年級,8歲的新官正在上小學一年級。早慧的福安、文靜的龍雲、調皮的沙南,對於這幾個孩子的脾氣秉性,俞媽媽了如指掌。

「不細看跟正常孩子都是一樣是吧?」目光飄向客廳,吃完飯又忙活著洗碗的俞媽媽語氣中有疼惜也有著欣慰。寶沙南,這個一見到陌生人立馬就親熱得像樹懶一樣掛在客人身上,吃完飯還會故意撩起衣服,露出滾圓肚皮給大家看的精靈古怪小男孩卻身患地中海貧血。為了排鐵,有時周末一回到中心打點滴就是幾天。「挺受罪的。」

吃飯過程中一直文文靜靜,不太吭聲的龍雲一直用的是左手,「她的右手不太得勁。你看著覺得乾乾淨淨,秀秀氣氣一個小女孩,平常反應還挺好的,但就是讀書讀不進,帶她讀課文,五個字以上就不行了。」雖然希望孩子們都能學習成績不錯,但是俞媽媽卻也知道不能強求,同時還要跟因此不快的老師說清情況,取得理解。

習慣性雙手插在褲兜的福安是這個家小孩的老大,11歲的她雖然是姐姐卻因為脊柱側彎而看上去要比其他的弟弟妹妹矮小,但快速又邏輯清楚的談吐卻又明顯比其他弟妹要顯得成熟有主見很多。

在記者剛上樓的時候,她曾插著口袋站在樓梯口很冷靜的問「你是記者嗎?」而在吃飯的時候,她突然又蹦出句,「今天有記者來嗎」。看出記者的疑惑,俞媽媽悄悄解釋,「她是怕登出照片被同學們看到笑她,吃團年飯的時候被電視臺拍到了,她還因此哭了。」

雖然能送到模擬家庭的孩子即使都是相對殘疾程度比較輕,比較聰明的,雖然有爸爸的協助,但是作為主力的俞媽媽卻也並不輕鬆。要上學的日子裡,要6點半把孩子們叫醒。學校有固定的上學時間,早到晚到都不行。個別孩子的下午下課時間又比較特殊,得單獨接送,一天下來來來回回得在路上走好幾趟,而單程一趟走路就得20分鐘左右。

新民的輕度腦癱使他走路有點不穩,「得拽著手,生怕不小心給摔著了。自己的孩子會心疼,但摔了就摔了。」雖然腦子裡繃著一根這是工作的弦,但顯然俞媽媽有自己作為媽媽職責的原則。「我在這個家裡說話還是管用的,不能說凡事寵著他們,不得罪他們,依著他們就是對得起這份工作。這是不負責任的,該嚴厲的時候就要嚴厲。」而這樣的效果就是,在社工姐姐們為孩子們不肯寫作業胡鬧而萬般無奈時,俞媽媽就會大喝一聲,「姐姐們,他們是看你們好欺負。讓我來。」果然媽媽一出馬,小朋友們立馬乖乖的寫作業了。

家裡的牆上貼著一張在社工姐姐們的幫助下做的合家歡,照片上其中一個可愛的小男孩已經被涉外送養了,而現在其他的孩子也已報送了涉外送養資料,隨時有可能離開這個家庭。「帶了這麼久,肯定會想的。」談起自己帶過的孩子,聽得出作為模擬媽媽,除了想念,還有一層淡淡的失落。

他山之石

在中國,家庭寄養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新中國成立伊始,像山西大同乳娘村那樣的寄養模式就已經存在了。

家庭寄養在世界各國,尤其是在西方發達國家非常普遍,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就有關於寄養兒童權利的條目(如第20條第三款和第40條第四款)。1990年8月29日我國政府正式籤署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

英國是西方發達國家,也是最早開展家庭寄養的國家之一,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操作上都有豐富的經驗。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出現,現已成為英國兒童照料的主要形式。主要有地方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志願組織3種機構提供寄養服務。藉助體系完整的社會工作專業,每戶寄養家庭都能得到2名專業社會工作人員的支持,其中1名是專門針對兒童的社工,另一名則是針對家庭提供支持的社工。

香港的家庭寄養有30多年的歷史,但真正的大發展也是在最近幾年。在香港,政府在兒童照料中只是負責提供資金、制定政策和服務標準、進行統籌和考核評估,具體的服務是由非政府組織提供的。目前,兒童照料有3種模式,院舍照料、兒童之家(8名孩子與1對夫婦住在一起)和家庭寄養。這些兒童絕大部分都有親生父母,殘疾的也較少,他們是由於父母照顧不足、被虐等原因由政府提供照料。近年,家庭寄養發展很快,被香港特區政府認為是3種模式中最好的一種進行推介。從經濟角度看,家庭寄養也被認為是最節約的模式。

本版撰文

南方日報記者 柳豔

相關焦點

  • 家庭寄養新規為孤殘兒童打開「家」的大門
    新規的出臺,為家庭寄養的深入開展指明了方向,但為孤殘兒童打開「家」的大門,最大限度保護孤殘兒童的利益,仍需政府部門、福利機構和家庭社會的關注與支持。  尋「家」:如何讓失落的天使重回溫暖港灣?   所謂家庭寄養,是指經過規定的程序,將民政部門監護的兒童委託在符合條件的家庭中養育的照料模式。
  • 開江縣紙廠溝村:金絲皇菊鋪就金色致富路
    開江縣回龍鎮紙廠溝村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集觀賞價值與經濟價值於一體的金絲皇菊,不僅扮靚了鄉村大地,還為村民拓寬了增收渠道,小菊花鋪就了金色致富路,做出了鄉村振興大文章。 開江縣回龍鎮紙廠溝村村民 舒中梅:每個月(在基地務工)都有1千多塊錢,在屋裡孩子也照看到了
  • 回家過年,如何解決寵物寄養和託運,這些知識點你都知道嗎
    怎麼為寵物選擇一個合適的寄養住處,成為了所有鏟屎官最關心的一個問題。面對著強大的市場需求,現在不少的寵物醫院和寵物店現在都提供了寵物寄養的服務。還有很多的寵物主人同時也會選擇把寵物寄養在同樣養寵物的家庭裡面,覺得這樣寵物才會受到更好的照顧。然而即使是這樣,我們發現寄養的過程中和寄養後還會出現的種種不同的問題,還有糾紛也是不一樣的。
  • 《家庭寄養管理辦法》將實施, 你願意成為孤兒院孩子的寄養家庭嗎?
    潯陽晚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兒童福利院共有十餘名孤殘兒童寄養市民中,他們在「模擬家庭」中接受康復治療,感受家庭溫暖。市兒童福利院一名負責人說:「寄養與收養不同,寄養是一種並不建立正式親子關係的養育方式,其監護權還在福利院,而收養兒童的監護人則是其養父母。」目前,市兒童福利院有151名孤殘兒童,其中在家庭寄養的最多只有10人。此外,根據相關規定,民政部門為寄養家庭提供寄養兒童生活、醫療等費用,「在孩子吃穿及醫療的花費上,我們會對寄養家庭進行補貼,一般每個月在300-600元不等。
  • 新春走基層:守護溫暖回家路的人
    新春走基層:守護溫暖回家路的人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2016年02月07日15:32 人民網尹星雲 攝 人民網西安2月7日電 (尹星雲)春運中的北京西站,一趟又一趟的列車到站、出發著,而為了能將旅客順利、平安送達目的地,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捨棄了和家人團聚的時光,用自己的堅守,鋪就了大家的溫暖回家路。
  • 在寄養家庭裡,沒媽的孩子像塊寶
    孤殘兒童和他們寄養家庭的父母參加聯歡會  □首席記者 張鴻飛 實習生 李曉波 文圖  核心提示  按年齡算,這些孩子應該稱抱著或牽著他們的人為爺爺、奶奶,但這些孩子喊出來的卻是爸爸、媽媽。這些孩子曾經被親生父母遺棄,如今,在洛陽市福利院和香港主流夢工場慈善基金會的資助下,他們都有了一個幸福的家。
  • 《一條狗的回家路》觀後感
    今天,我和爸爸 、媽媽一起看了電影《一條狗的回家路》。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條名字叫「貝拉」的棕色小狗,它是主人盧卡斯在一幢廢棄的屋子下發現的。但因為它是鬥牛犬,(動物管理局不讓養鬥牛犬),而被主人盧卡斯送到另一個很遠的地方寄養。
  • 狗狗寄養朋友家,回家後給狗治病4000元,寄養寵物店,又賠六百
    許多朋友在養狗前,以為只要給狗準備好足夠的食物和水,然後每天帶它走出走一圈就行,可真把狗狗領回家後卻發現,狗狗真的跟個孩子一樣,自己每次出遠門前都得先把它安頓好才行。養寵小技巧:貓還好說的,只要備足貓砂和吃喝後主人哪怕半個月不回家都不會有太大問題,但狗不一樣,主人不在的時候狗狗必須被寄養。
  • 孩子寄養出去後福利院怎麼管
    其實我們也理解,畢竟我們的孩子大多有疾病或殘疾,接受和照顧起來有一定難度。另外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目前寄養家庭依然集中在瓶窯農村一帶,而且照顧孩子的還是以老年人為主。」在杭州市兒童福利院院長李燕華看來,這才是最大的困難,「當這批老人超過65歲後,就不能再做寄養家長了,所以按照目前的趨勢看,需要新鮮的血液加入,比較理想的狀態,是主城區的、家庭成員比較年輕的,也能夠加入進來。」
  • 探訪寄養家庭:10年養10個娃 孩子期待更多家人
    季阿姨今年已經快65歲了,為什麼第一站選擇她家,實則是杭州兒童福利院副院長宋麗萍隨口就說出的一個故事引起了記者的好奇,「當寄養家庭10來年,前後養了10個孩子,曾為了給孩子進行專業康復訓練,長達一年多時間堅持每天從瓶窯坐車到西溪路福利院總部,孫女在其影響下畢業後也進了福利院工作。」這季阿姨到底為了什麼,選擇養福利院的孩子,堅持這麼久還付出這麼多?
  • 寄養孩子可轉收養
    民政局北京晨報訊(首席記者 崔紅)寄養在本市居民家中的孩子
  • 家庭寄養 讓福利院的孩子感受臨時父母的關心和愛
    現在的院長李燕華,當年就曾動員婆婆家成為了寄養家庭,至今已經寄養過5個孩子。  現在,杭州市兒童福利院有400多個孩子,其中有84個孩子在寄養家庭中生活。李冬蘭說,每年到寄養家庭生活的孩子差不多都是80多個,有新孩子進入,也有孩子被領養,還有孩子年滿16周歲後被轉入成人福利院,至今已有800多個孩子享受過寄養家庭的關愛。
  • 童年被寄養的孩子,長大後都怎樣了?
    寄人籬下的孩子,生活有多委屈?發生在7歲女孩小小身上的一切,給出了讓人心疼難受的答案。姑父下班回家,小小主動第一個與姑父打招呼,姑父卻冷臉相待毫無回應,小小無奈地苦笑「姑父的眼裡沒有我」。每一個被寄養的孩子心裡都有一本帳知乎上有個提問:從小寄養在親戚家長大,沒和父母生活過的孩子,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
  • 嬰兒寄養保姆家父母玩"失蹤" 考慮把孩子送到福利院
    龍龍的父母通過家政中介公司將孩子寄養。青年報記者 周勝潔 攝  東方網2月18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四個月前,一對夫妻通過寶山一家家政中介公司,將自己三個月大的兒子龍龍以「全託」的形式寄養在一位家政阿姨家,此後父母也多次帶著玩具、衣食看望孩子。
  • 那些小時候被寄養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對於孩子,感恩比起成績更值得被重視。記得有一次參加女兒班級的家長會,語文老師針對每個孩子都給予了點評。班級裡有一個男孩,父母都是殘疾人,語文老師說,孩子的成績不錯,但是,不懂得感恩。言外之意,他比別人更應該學會感恩卻沒有做到。感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成績不好,惡補後可以提升,不懂得感恩,十年八年也難彌補,或許會是一輩子的事情。
  • 萌寵電影《一條狗的回家路》獨家影評
    時光網訊 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一條狗的回家路》,證明以汪星人為主角的萌寵冒險電影具有迷人又暖心的獨特魅力。即使劇情主題不比2017年姊妹電影《一條狗的使命》鮮明搶眼,《一條狗的回家路》以狗狗的視角帶著觀眾踏上400英裡的尋親之旅,充滿樂趣又賺人熱淚,尤其是愛狗的觀眾肯定不會失望。
  • 北京寄養孩子可轉收養
    (原標題:北京寄養孩子可轉收養) 民政局
  • 美國華裔心酸寄養路:輾轉八個家庭 終得疼愛(圖)
    美國華裔心酸寄養路:輾轉八個家庭 終得疼愛(圖)
  • 模擬人生怎麼回家 模擬市民怎麼回到自己家
    導 讀 模擬市民有的時候會出現在其他地方,要怎麼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家呢?
  • 過年了,您的狗狗是帶回家還是寄養呢?狗狗寄養的注意事項!
    臨近春節了,這個春節是寄養狗狗還是帶狗狗踏上歸鄉路呢?兩個選擇似乎都不容易,尤其對於那些沒有經驗的主人來說,更是困難重重。對大部分主人而言,寄養是一種最省事,最簡便的方式,所以很多主人會選擇春節寄養!那麼針對寄養狗狗,小編就有話要說了。寄養寵物前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