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寄養出去後福利院怎麼管

2020-11-29 浙江在線

  市兒童福利院數據顯示:最多時有200多個家庭參與,目前僅有79個

  浙江在線6月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李玲 通訊員 傅哲寧)從2001年開始嘗試將部分孩子送到經審核的家庭寄養至今,杭州市兒童福利院在家庭寄養這條路上已探索了十幾年,既積累了許多有效的管理經驗,也遭遇了不少現實困難。

  「最多時我們曾發展了200多個家庭參與,而現在的家庭數量是79個。其實我們也理解,畢竟我們的孩子大多有疾病或殘疾,接受和照顧起來有一定難度。另外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目前寄養家庭依然集中在瓶窯農村一帶,而且照顧孩子的還是以老年人為主。」在杭州市兒童福利院院長李燕華看來,這才是最大的困難,「當這批老人超過65歲後,就不能再做寄養家長了,所以按照目前的趨勢看,需要新鮮的血液加入,比較理想的狀態,是主城區的、家庭成員比較年輕的,也能夠加入進來。」

  採取寄養的方式,可以滿足孩子們個性成長的需求,幫助他們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新華社資料照片

  為什麼要發展寄養家庭

  與收養不同,寄養是指經過規定的程序,將民政部門監護的兒童委託在符合條件的家庭中養育的照料模式,民政部門會支付給這些家庭一定的費用。

  我國各地民政部門對寄養方式的啟動時間有早有晚,從全國意義上來講,2003年國家民政部出臺《家庭寄養暫行管理辦法》,將這種模式制度化、規範化。2014年,又正式出臺《家庭寄養管理辦法》並於當年12月1日起施行。與暫行辦法相比,新規擴大了寄養兒童範圍,明確了寄養經費使用問題,同時提高了寄養家庭的準入門檻。

  為什麼要發展寄養家庭呢?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考慮到孤殘兒童的情感需求,在一個家庭環境中,他們能體會到本應屬於一個孩子的家的感覺。「在寄養家庭生活過一段時間的孩子,聊天主題都會與以前不一樣,最簡單的例子,他們口中的稱呼就多了起來,他們會開心地講自己的『爸爸媽媽』『姑媽姨媽』等,會講『哥哥或姐姐』陪他們玩什麼遊戲。」一路陪伴記者到寄養家庭走訪的杭州兒童福利院副院長宋麗萍介紹道,「這種家人親屬間的情感交流是福利院集中養育所無法達到的。」

  杭州兒童福利院對家庭寄養的探討始於2000年底,那時福利院還在餘杭瓶窯鎮。1991年就進入福利院工作的李燕華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最初周邊村民並不怎麼理解,我們挨家挨戶敲門宣傳,為了帶動更多人,很多同事都先動員自己的家人做起。」李燕華的媽媽、婆婆都成為寄養家庭的一員,直到因年齡原因才不做。

  李燕華介紹,杭州兒童福利院的寄養家庭在2005年、2006年時最多,有200多戶,在瓶窯很多村子也形成了一種氛圍。

  錢報記者在走訪中也了解到,目前很多寄養家庭也是從那時延續下來的。

  孩子寄養出去後福利院怎麼管

  家庭寄養教學康復中心的老師。

  把孩子寄養出去,福利院僅僅是給些費用就了事嗎?

  「當然不是,福利院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因為瓶窯一帶相對集中,我們院搬遷到西溪路後,就在村裡專門租場地設立了家庭寄養教學康復中心,派駐10多名特教老師、康復師等專業服務團隊,寄養家長們每天上午把孩子送到康復中心上課。下午各個老師再到自己負責的家庭去走訪。」宋麗萍介紹。

  據了解,福利院每月會支付寄養家庭一定的生活費與保育費,目前的標準是2000元左右,但根據孩子的情況不同費用有一定差別,諸如年齡小、照料難度大的費用會高一些。

  那報名參加寄養家庭的人是不是更多考慮經濟因素呢?

  對這個疑問,李燕華與宋麗萍及寄養中心點的特教老師們表達了同一個意思,「補貼或許也是一個原因但絕不是全部。因為雖然福利院是選擇了一些相對來講情況還算好一點的孩子進行寄養,但也都有身體或智力的殘缺,諸如腦癱兒、唐氏症候群等,這些孩子需要24小時地照看,福利院的監管要求又很嚴格。別說錢還不多,就算多的話,沒有愛心的支撐也難以長久。很多老的寄養家庭都習慣了這種生活,不捨得中斷。我們現在面臨的難題是怎麼吸引更多新家庭的參與,尤其是主城區的家庭。」

相關焦點

  • 家庭寄養 讓福利院的孩子感受臨時父母的關心和愛
    現在的院長李燕華,當年就曾動員婆婆家成為了寄養家庭,至今已經寄養過5個孩子。  現在,杭州市兒童福利院有400多個孩子,其中有84個孩子在寄養家庭中生活。李冬蘭說,每年到寄養家庭生活的孩子差不多都是80多個,有新孩子進入,也有孩子被領養,還有孩子年滿16周歲後被轉入成人福利院,至今已有800多個孩子享受過寄養家庭的關愛。
  • 揭秘家庭寄養:福利院截留部分生活費
    另一個寄養孩子,11歲的範築巖早在去年11月26日也已被接走。  接走時,兩個孩子寄養在姬書麗家已經11年。  「我不知道孩子為什麼被接走,」姬書麗說。  景民有癲癇,築巖是腦癱,通過康復治療和訓練,景民已經可以進行基本的語言交流,但他們還不能獨立穿衣服系扣子,「回到福利院該怎麼生活呢?」
  • 福利院孩子與寄養「父母」歡慶六一 社會各界獻愛心
    東北新聞網訊(記者許嘉玥) 6月1日是國際兒童節,今天上午,瀋陽市兒童福利院舉行了一場以「寄養十年、有家有愛」為主題的六一慶典,小朋友們與寄養家庭的「爸爸媽媽」也一起來到福利院共度歡樂時光。當天,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也紛紛來到福利院捐款捐物,為孩子們獻上自己的愛心。
  • 市民政部門探索福利院孤殘兒童新型寄養方式
    在集中撫養之外,目前我市民政部門也在積極探索院內家庭寄養方式,讓這些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溫暖。11月2日,記者來到市兒童福利院,探訪這一新模式。記者在市兒童福利院看到,院內有兩棟剛剛投入使用的大樓,工作人員介紹這裡就是寄養家庭生活的地方。
  • 合肥寄養兒童被虐視頻瘋傳,福利院:解除寄養協議當事人道歉
    :拿著福利院的補貼,打著福利院的孩子。5月20日,合肥市兒童福利院辦公室熊姓主任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被虐待的兩名兒童均是智障兒童。       20日上午,合肥市民政局、兒童福利院已就此事召開新聞發布會,當事人劉某就虐待兒童一事向社會道歉;福利院已與其解除寄養協議。       網傳視頻顯示,兩名寄養兒童一男一女,均10歲左右。兩人坐在陽臺的板凳上。
  • 探訪寄養家庭:10年養10個娃 孩子期待更多家人
    季阿姨今年已經快65歲了,為什麼第一站選擇她家,實則是杭州兒童福利院副院長宋麗萍隨口就說出的一個故事引起了記者的好奇,「當寄養家庭10來年,前後養了10個孩子,曾為了給孩子進行專業康復訓練,長達一年多時間堅持每天從瓶窯坐車到西溪路福利院總部,孫女在其影響下畢業後也進了福利院工作。」這季阿姨到底為了什麼,選擇養福利院的孩子,堅持這麼久還付出這麼多?
  • 福利院接收棄嬰逐年下降 家庭寄養要滿足5條件
    2016/8/1 10:26:44   來源:信網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怎麼忍心遺棄自己的孩子
  • 南京市兒童福利院招募寄養家庭 每月付千餘元生活費
    原標題:南京市兒童福利院招募寄養家庭 每月付千餘元生活費   新華報業網訊 昨天下午,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在江寧谷裡舉行「我的夢,想有一個家」主題家庭寄養宣傳活動大會,公開向社會招募寄養家庭。  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從去年12月設立棄嬰安全島,接收的孩子數量激增,現有孤兒已達到850多名。
  • 流浪兒納入家庭寄養 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招募愛心家庭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長沙市流浪兒主要被送往第一社會福利院,仍有不少孩子等待愛心家庭「寄養」。  【現狀】  救助站內「寄養」先例仍未開   按此前規定,救助站接收到的幼童或未成年人,如無法查找到家人或家庭地址,且有智力方面的障礙,先安置到福利院,再由福利院落實孩子的相關事宜。
  • 福利院海選棄嬰寄養家庭 家長嘆競爭激烈如國考
    兩年間,陳素娥做夢都想著這些孩子的家長前來福利院「認親」,她甚至一度想像著骨肉分離重新見面後的喜極而泣。這種讓人撕心裂肺的場景兩年前她曾經歷過。當時,一對中年夫婦來到福利院抱著只有一歲大的寶寶,就好像找回了一件失而復得的珍寶,夫妻倆抱著孩子相擁痛哭。而懵懂的孩子則對眼前的一切感到很陌生,他甚至不認識自己的生身父母,覺得他們是陌生人,當這對夫妻要去抱他時,他嚇得哇哇大哭。
  • 福利院提醒:想要領養孩子需滿足四條件
    原標題: 今年,福利院已接收了60多個孩子  苑菲菲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怎麼忍心遺棄自己的孩子?據煙臺市兒童福利院負責棄嬰收養的杜主任介紹,煙臺全市每年送往福利院的棄嬰有100多個,98%左右都是1歲以內的嬰兒。  今年到目前為止,福利院已經收養了60多個孩子。這些棄嬰中,女嬰佔8成左右。
  • 福利院城寄科開展家庭寄養社區睦鄰活動
    在傳統端午節來臨之際,為進一步加強和提高家庭寄養兒童對傳統文化習俗的傳承與熱愛,在福利院領導的重視支持下,6月5日上午,福利院城市家庭寄養管理科在清徐郝村社區居家養育基地開展了以「紀念·傳承·愛與包粽(容)」為內容的端午節社區睦鄰活動。
  • 西寧兒童福利院「微課堂」走進寄養家庭
    圖為6月8日,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工作人員帶著教學的模具和教材走進寄養家庭,現場為寄養家長進行兒童護理、康復訓練等培訓。 鍾欣 攝   中新網西寧6月8日電 (張海雯)8日,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工作人員帶著教學的模具和教材走進寄養家庭,現場為寄養家長進行兒童護理、康復訓練等培訓。用「微課堂」的方式送服務上門,讓寄養家長更好的照顧寄養兒童。圖為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工作人員在寄養家庭工作站為寄養家長進行培訓。
  • 太原:招募「爸媽」到福利院與孤兒生活
    福利院的工作人員介紹,儘管他們對孩子無私地奉獻出自己的愛,對孩子們的照料無微不至,但是生活在福利院的孩子們還是不懂得什麼是父母的愛,也不了解普通人的家庭生活。    為了讓孩子們感受父愛母愛,讓他們獲得家的溫暖,福利院開展了家庭寄養工作,在福利院周邊的村子招募寄養家庭,把孩子送到寄養家庭中生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 在寄養家庭裡,沒媽的孩子像塊寶
    11月6日上午,洛陽市福利院與香港主流夢工場慈善基金會在洛陽市一所中學舉辦「家庭同樂日」大型聯歡會,孤殘兒童和他們被寄養家庭的爸爸、媽媽共408人參加活動。  「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來聯歡  高宣會今年50歲,曾經是一名下崗工人,4年前,她和老伴、女兒商量後,到福利院接回了兩個腦癱孩子。兩個孩子到她家時吃喝拉撒都不會,如今,生活基本能自理了。
  • 《家庭寄養管理辦法》將實施, 你願意成為孤兒院孩子的寄養家庭嗎?
    市兒童福利院一名負責人說:「寄養與收養不同,寄養是一種並不建立正式親子關係的養育方式,其監護權還在福利院,而收養兒童的監護人則是其養父母。」目前,市兒童福利院有151名孤殘兒童,其中在家庭寄養的最多只有10人。此外,根據相關規定,民政部門為寄養家庭提供寄養兒童生活、醫療等費用,「在孩子吃穿及醫療的花費上,我們會對寄養家庭進行補貼,一般每個月在300-600元不等。
  • 中國實施家庭寄養新規 尋找願意寄養的家庭更難
    中國民政部最新修訂的《家庭寄養管理辦法》12月1日起正式實施,取代2003年頒布的「暫行辦法」,旨在為孤兒和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提供更多保障。     與「暫行辦法」相比,新辦法提高了家庭寄養標準,將原來每個家庭寄養兒童數量從不超過3人改為不超過2人,且要求該家庭無未滿6周歲的兒童。
  • 母親生他在街頭命運牽動讀者心 嬰兒昨被寄養福利院
    本報訊 24日,《失常女子街頭分娩 多方救助母子平安》一文在本報刊發後,許多讀者在關注嬰兒的歸宿。 昨日,記者從市第一人民醫院獲悉,鑑於嬰兒母親患有精神疾病,不具備撫養能力,嬰兒將在市兒童福利院寄養。
  • 南昌市福利院一年接收棄嬰過百
    事發後,民警和120醫護人員趕往現場進行處置。經過醫護人員確認,嬰兒已經死亡。離除夕不到3天,嬰兒卻再也見不到新春的第一縷陽光,這則消息頓時引發廣大市民對棄嬰狀況的關注。 昨日,記者走訪位於南昌市第三醫院的南昌首個嬰兒安全島以及南昌市福利院了解到,南昌市福利院去年接收棄嬰的數量過百。
  • 寄養模擬,為孩子鋪就「回家」的路
    我國2003年《兒童家庭寄養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出臺後,普通家庭可以成為不滿18歲孤兒、棄嬰和兒童的寄養家庭,但須經過家庭居住面積、經濟收入、家庭成員身體狀況、犯罪記錄及不良嗜好等方面的嚴格考核,才能擁有寄養資格。被寄養孩子的教育費用和大額醫療費用由政府承擔。寄養家庭必須履行保障被寄養兒童生活、人身安全、學齡前及醫務教育、為殘疾兒童提供康復訓練等7項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