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兒童福利院數據顯示:最多時有200多個家庭參與,目前僅有79個
浙江在線6月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李玲 通訊員 傅哲寧)從2001年開始嘗試將部分孩子送到經審核的家庭寄養至今,杭州市兒童福利院在家庭寄養這條路上已探索了十幾年,既積累了許多有效的管理經驗,也遭遇了不少現實困難。
「最多時我們曾發展了200多個家庭參與,而現在的家庭數量是79個。其實我們也理解,畢竟我們的孩子大多有疾病或殘疾,接受和照顧起來有一定難度。另外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目前寄養家庭依然集中在瓶窯農村一帶,而且照顧孩子的還是以老年人為主。」在杭州市兒童福利院院長李燕華看來,這才是最大的困難,「當這批老人超過65歲後,就不能再做寄養家長了,所以按照目前的趨勢看,需要新鮮的血液加入,比較理想的狀態,是主城區的、家庭成員比較年輕的,也能夠加入進來。」
採取寄養的方式,可以滿足孩子們個性成長的需求,幫助他們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新華社資料照片
為什麼要發展寄養家庭
與收養不同,寄養是指經過規定的程序,將民政部門監護的兒童委託在符合條件的家庭中養育的照料模式,民政部門會支付給這些家庭一定的費用。
我國各地民政部門對寄養方式的啟動時間有早有晚,從全國意義上來講,2003年國家民政部出臺《家庭寄養暫行管理辦法》,將這種模式制度化、規範化。2014年,又正式出臺《家庭寄養管理辦法》並於當年12月1日起施行。與暫行辦法相比,新規擴大了寄養兒童範圍,明確了寄養經費使用問題,同時提高了寄養家庭的準入門檻。
為什麼要發展寄養家庭呢?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考慮到孤殘兒童的情感需求,在一個家庭環境中,他們能體會到本應屬於一個孩子的家的感覺。「在寄養家庭生活過一段時間的孩子,聊天主題都會與以前不一樣,最簡單的例子,他們口中的稱呼就多了起來,他們會開心地講自己的『爸爸媽媽』『姑媽姨媽』等,會講『哥哥或姐姐』陪他們玩什麼遊戲。」一路陪伴記者到寄養家庭走訪的杭州兒童福利院副院長宋麗萍介紹道,「這種家人親屬間的情感交流是福利院集中養育所無法達到的。」
杭州兒童福利院對家庭寄養的探討始於2000年底,那時福利院還在餘杭瓶窯鎮。1991年就進入福利院工作的李燕華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最初周邊村民並不怎麼理解,我們挨家挨戶敲門宣傳,為了帶動更多人,很多同事都先動員自己的家人做起。」李燕華的媽媽、婆婆都成為寄養家庭的一員,直到因年齡原因才不做。
李燕華介紹,杭州兒童福利院的寄養家庭在2005年、2006年時最多,有200多戶,在瓶窯很多村子也形成了一種氛圍。
錢報記者在走訪中也了解到,目前很多寄養家庭也是從那時延續下來的。
孩子寄養出去後福利院怎麼管
家庭寄養教學康復中心的老師。
把孩子寄養出去,福利院僅僅是給些費用就了事嗎?
「當然不是,福利院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因為瓶窯一帶相對集中,我們院搬遷到西溪路後,就在村裡專門租場地設立了家庭寄養教學康復中心,派駐10多名特教老師、康復師等專業服務團隊,寄養家長們每天上午把孩子送到康復中心上課。下午各個老師再到自己負責的家庭去走訪。」宋麗萍介紹。
據了解,福利院每月會支付寄養家庭一定的生活費與保育費,目前的標準是2000元左右,但根據孩子的情況不同費用有一定差別,諸如年齡小、照料難度大的費用會高一些。
那報名參加寄養家庭的人是不是更多考慮經濟因素呢?
對這個疑問,李燕華與宋麗萍及寄養中心點的特教老師們表達了同一個意思,「補貼或許也是一個原因但絕不是全部。因為雖然福利院是選擇了一些相對來講情況還算好一點的孩子進行寄養,但也都有身體或智力的殘缺,諸如腦癱兒、唐氏症候群等,這些孩子需要24小時地照看,福利院的監管要求又很嚴格。別說錢還不多,就算多的話,沒有愛心的支撐也難以長久。很多老的寄養家庭都習慣了這種生活,不捨得中斷。我們現在面臨的難題是怎麼吸引更多新家庭的參與,尤其是主城區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