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兒納入家庭寄養 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招募愛心家庭

2020-11-29 紅網

  核心提示

  《家庭寄養管理辦法》施行已超半月,記者走訪了部分救助站、福利院以及民政部門。據了解,我省目前還沒有流浪兒童生活在寄養家庭中,寄養模式仍在進一步探索中。家庭寄養要發展,還需過考核關。這樣才能保證寄養兒童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記者 李琪 實習生 吳思寧

  《家庭寄養管理辦法》12月1日起施行,流浪乞討等生活無著的未成年人納入家庭寄養的範疇。流浪兒或許能通過這種方式重回「父母」身邊,感受家庭溫暖。

  長沙市流浪兒狀況如何?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長沙市流浪兒主要被送往第一社會福利院,仍有不少孩子等待愛心家庭「寄養」。

  【現狀】

  救助站內「寄養」先例仍未開

  按此前規定,救助站接收到的幼童或未成年人,如無法查找到家人或家庭地址,且有智力方面的障礙,先安置到福利院,再由福利院落實孩子的相關事宜。

  「我們一般會聯繫流浪兒的父母,由父母接回;如果是父母雙亡的孤兒,會聯繫其戶籍所在地的救助部門,由政府或社區為其辦理低保,由其他親戚照顧。」長沙市救助站流浪兒童保護中心負責人介紹,若流浪兒因智力或精神問題,無法準確說出親人或戶籍地的,救助站會採取登報方式為其尋找親人,三個月後仍無法取得有效聯繫方式的,只能將流浪兒童送到福利院照顧。

  也有不符合這兩項「條件」的孩子,只能由救助站代為保護教育。記者了解到,長沙市救助站流浪兒童保護教育中心目前收養的流浪兒童共6名,暫時無法找到撫養他們的親屬,也不符合送往福利院的條件。

  「長沙市救助站還沒有孩子被直接寄養,一般都是先送到福利院。」流浪兒直接寄養的先例還沒有。寄養模式仍在探索中。省民政廳收養中心工作人員表示,救助站接收到符合條件的流浪兒時,會逐漸落實新規。

  【解讀】

  新規保障被寄養孩子權益

  家庭寄養是為孤兒、棄嬰回歸家庭、融入社會而採取的一種養育方式,孩子的撫養權在福利院。根據規定,被寄養的孩子,由民政部門提供生活、康復等費用。寄養關係在孩子被收養、認領,或者就醫、入學等原因需要收回撫養權時解除。

  「新規實施後,將更加保障被寄養兒童的權益。」省民政廳收養中心負責人解釋,新規對申請寄養的家庭作出了更加嚴格的「考核標準」,例如照料人的年齡在30周歲以上65周歲以下,具有照料孩子的能力及經驗,文化水平達到初中以上。

  此外,每個「寄養家庭」寄養兒童的人數不得超過兩人,且這個家庭沒有未滿六周歲的兒童。

  新規也對被寄養兒童的「意願」進行了尊重,要求在寄養14周歲以上的兒童時,得先徵得兒童的同意;寄養家庭需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心理健康,尊重他們的人格等。

  「相同的效果,這麼多『考核』,可能導致一些正在寄養的家庭無法達標。」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業務科工作人員表示,有些寄養家庭主要照料人是老年人,年紀、文化程度不一定能合格。

  新規摘錄

  寄養家庭的條件

  1

  有兒童福利機構所在地的常住戶口和固定住所。寄養兒童入住後,人均居住面積不低於當地人均居住水平;

  2

  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家庭成員人均收入在當地處於中等水平以上;

  3

  家庭成員未患有傳染病或者精神疾病,以及其他不利於寄養兒童撫育、成長的疾病;

  4

  家庭成員無犯罪記錄,無不良生活嗜好,關係和睦,與鄰裡關係融洽;

  5

  主要照料人的年齡在三十周歲以上六十五周歲以下,身體健康,具有照料兒童的能力、經驗,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互動

  愛心家庭

  可申請寄養

  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現有棄嬰殘兒超500名,95%以上為非正常的嬰幼兒。

  如果你有愛心,且願寄養孩子,可撥0731-82920841申請寄養。若無法達到寄養條件,也可以通過捐款、捐物等方式來對這些孩子進行幫助。

  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帳號:

  43001764061050001619(開戶行是建行神農支行)。捐物地址為長沙市芙蓉中路三段331號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幸福樓一樓。

相關焦點

  • 南京市兒童福利院招募寄養家庭 每月付千餘元生活費
    原標題:南京市兒童福利院招募寄養家庭 每月付千餘元生活費   新華報業網訊 昨天下午,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在江寧谷裡舉行「我的夢,想有一個家」主題家庭寄養宣傳活動大會,公開向社會招募寄養家庭。  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從去年12月設立棄嬰安全島,接收的孩子數量激增,現有孤兒已達到850多名。
  • 揭秘家庭寄養:福利院截留部分生活費
    14歲是孤殘兒童寄養上限。根據相關規定,到14歲時,寄養在家庭中的孤殘兒童便要送到社會福利院。  兩個孩子被接走時,均未滿14周歲。  此次收回的原因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康復」。  5月4日,國務院法制辦就《家庭寄養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徵求意見,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這證明政府是認可家庭寄養模式的,這是個積極信號,」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家庭寄養項目辦公室主任、原北京兒童福利院院長王晨光表示。
  • 義烏推行福利院小孩社會家庭寄養制
    新學期開學,義烏市赤岸鎮尚陽村毛菊雲給寄養的殘疾孤兒倪雨淞送上一隻新書包,小雨淞接過新書包甜甜地叫著「媽媽」。  今年62歲的毛菊雲是義烏南部山區赤岸鎮尚陽村人,10年前,她從義烏市社會福利院以寄養的方式,帶回了6名智障孤兒,倪雨淞就是其中一個。當時小雨淞只有6歲,走路都很困難,經毛菊雲精心照料和堅持不懈幫助康復訓練,不但能走路,而且還上了學。
  • 太原:招募「爸媽」到福利院與孤兒生活
    福利院的工作人員介紹,儘管他們對孩子無私地奉獻出自己的愛,對孩子們的照料無微不至,但是生活在福利院的孩子們還是不懂得什麼是父母的愛,也不了解普通人的家庭生活。    為了讓孩子們感受父愛母愛,讓他們獲得家的溫暖,福利院開展了家庭寄養工作,在福利院周邊的村子招募寄養家庭,把孩子送到寄養家庭中生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 《家庭寄養辦法》深圳適用率低 流浪兒多回父母身邊
    流浪兒童在救助中心上團體心理輔導課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林園    12月1日起,民政部《家庭寄養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辦法首次將流浪兒童納入家庭寄養範圍。羊城晚報記者從深圳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以下簡稱「救助中心」)了解到,今年深圳收留了370名流浪兒。
  • 福利院孩子與寄養「父母」歡慶六一 社會各界獻愛心
    東北新聞網訊(記者許嘉玥) 6月1日是國際兒童節,今天上午,瀋陽市兒童福利院舉行了一場以「寄養十年、有家有愛」為主題的六一慶典,小朋友們與寄養家庭的「爸爸媽媽」也一起來到福利院共度歡樂時光。當天,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也紛紛來到福利院捐款捐物,為孩子們獻上自己的愛心。
  • 福利院接收棄嬰逐年下降 家庭寄養要滿足5條件
    工作人員告訴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在1998年福利院成立之初,每年送來的孩子要比現在多得多,「多的時候一年會有100多個被遺棄的孩子送過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總體上來說,每年被送來的孩子數量在逐漸減少。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從兒童福利院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孤兒800名左右,其中在市兒童福利院集中養育300名左右,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親屬撫養的社會散居孤兒500名左右。
  • 市民政部門探索福利院孤殘兒童新型寄養方式
    【襄陽政府網消息】孤殘兒童是最弱勢、最需要幫助的社會群體。在集中撫養之外,目前我市民政部門也在積極探索院內家庭寄養方式,讓這些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溫暖。11月2日,記者來到市兒童福利院,探訪這一新模式。記者在市兒童福利院看到,院內有兩棟剛剛投入使用的大樓,工作人員介紹這裡就是寄養家庭生活的地方。
  • 西寧兒童福利院「微課堂」走進寄養家庭
    圖為6月8日,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工作人員帶著教學的模具和教材走進寄養家庭,現場為寄養家長進行兒童護理、康復訓練等培訓。 鍾欣 攝   中新網西寧6月8日電 (張海雯)8日,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工作人員帶著教學的模具和教材走進寄養家庭,現場為寄養家長進行兒童護理、康復訓練等培訓。用「微課堂」的方式送服務上門,讓寄養家長更好的照顧寄養兒童。圖為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工作人員在寄養家庭工作站為寄養家長進行培訓。
  • 福利院海選棄嬰寄養家庭 家長嘆競爭激烈如國考
    近日,惠州市民政局一則向社會徵集「愛心寄養家庭」的通告,再度讓這裡的11名被拐兒童引起全社會關注。記者了解到,「海選」寄養家庭競爭激烈,會出現10個家庭「爭奪」1個小孩的情形。而家長們為了在競爭中勝出,也展開「暗戰」,一些家庭向親友借錢證明自己財力雄厚,有些家庭甚至想通過各種辦法疏通關係。
  • 福利院城寄科開展家庭寄養社區睦鄰活動
    在傳統端午節來臨之際,為進一步加強和提高家庭寄養兒童對傳統文化習俗的傳承與熱愛,在福利院領導的重視支持下,6月5日上午,福利院城市家庭寄養管理科在清徐郝村社區居家養育基地開展了以「紀念·傳承·愛與包粽(容)」為內容的端午節社區睦鄰活動。
  • 家庭寄養:有幸福,也有疼痛
    □南陽觀察記者李錚孫明哲 本報通訊員王玉 李棟    核心提示    據統計,我國有大約57萬名孤殘兒童,其中有10萬名左右的孤殘兒童生活在福利院,為了讓這些孩子更多地接觸社會,各地一直在探索以各種形式讓這些兒童回歸家庭。
  • 家庭寄養 讓福利院的孩子感受臨時父母的關心和愛
    宏仙媽媽,是眾多愛心媽媽中的一員。她們接受杭州市兒童福利院的委託,在一定時間內以媽媽的身份照顧一個或多個來自福利院的孩子,讓這些從小缺少關愛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家庭的溫暖。  明豔和曉佩就是宏仙媽媽曾經養過的兩個孩子。他們已經十多歲了,現在回到了福利院。  年,對於福利院的孩子來說,是個敏感的節日。
  • 中國實施家庭寄養新規 尋找願意寄養的家庭更難
    中國民政部最新修訂的《家庭寄養管理辦法》12月1日起正式實施,取代2003年頒布的「暫行辦法」,旨在為孤兒和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提供更多保障。     與「暫行辦法」相比,新辦法提高了家庭寄養標準,將原來每個家庭寄養兒童數量從不超過3人改為不超過2人,且要求該家庭無未滿6周歲的兒童。
  • 300名孤殘兒童寄養在上百個家庭 感受別樣親情
    8年前,當兒童福利院第二批孤殘兒童開始招募寄養家庭時,辦理了內退的王俊玲從居委會得知了此事,她覺得這些孩子很可憐,從小就沒有父母疼愛,因此回家和丈夫一商量,決定領養一個。一家人把寄養的孩子都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疼愛,好吃的好穿的都先由著他們來,這些寄養孩子也從沒懷疑過自己親生不親生的問題。「養這些孩子,我可是傾注了所有的心力,每次他們被領走後,我都要大病一場。」
  • 寄養家庭可領養孤兒
    本報訊(記者王皓)記者昨天從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獲悉,市兒童福利院已制定出《辦理寄養變領養工作的辦法》。今後,市兒童福利院寄養家庭的「爸爸媽媽」們,將可以成為法律意義上的真正父母了。  家庭寄養是由民政部門和社會福利機構將孤兒、棄嬰委託正常家庭進行撫養,由政府向寄養家庭支付寄養兒童的生活、教育費用的模式。
  • 智障孩子 從愛心人士的家庭呵護到一個寄養基地
    2006年,東渚鎮有居民自發把孤殘兒童寄養在自己家裡,讓他們擁有家庭的溫暖。為了方便這些孩子們接受康復教育,在市福利院、高新區民政局、東渚鎮政府多方努力之下,2010年3月,"陽光之家"孤殘兒童寄養基地在東渚鎮龍景社區成立。  "陽光之家"是蘇州市首家集殘疾兒童養育、康復、教育、醫療為一體的殘障兒童之家。
  • 家庭寄養新規為孤殘兒童打開「家」的大門
    此外,福利院的環境相對封閉、單一,孤殘兒童長期生活在其中,不僅沒有父母、親情的概念,還可能由於缺乏必要的交流,失去與外界溝通的能力,變得內向、孤僻。  有關專家指出,檢驗一個社會救助孤殘兒童的標準,不僅在於福利設施建了多少,孤殘兒童收留了多少,更重要的是要看有多少孤殘兒童真正融入社會,成長為心智健全且對社會有用的人。
  • 中國孤殘兒童寄養模式調查:由「大同」變「小院」
    政府在寄養服務中,既制定政策、提供資金,又直接提供部分寄養服務。由於英國有體系完整的社會工作體制,因此,在寄養服務中,社會工作人員是提供服務的基礎。每戶寄養家庭都能得到兩名專業社會工作人員的支持,其中1名是專門針對兒童的社工,另一名則是針對家庭提供支持的社工。  而在香港,政府在兒童照料中只是負責提供資金、制定政策和服務標準、進行統籌和考核評估,具體的服務則是由非政府組織提供的。
  • 家庭寄養新規12月1日正式實施 流浪兒童納入範圍
    新規12月1日正式實施,流浪兒童納入範圍,寄養家庭門檻提高   家庭寄養 不是親娃也得養好(民生調查·新常態·新探索)  寄養,有別於收養,是一種並不建立正式親子關係的養育方式。雖然監護權歸民政部門,組建的僅是「模擬家庭」,但寄養兒童與寄養家庭之間,往往「不是親人,勝似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