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福利院無疑是人類用以詮釋「人性」的一大發明。
但福利院雖然可以保證孩子的溫飽,還是有許多無法給予的東西。集中撫養很難面面俱到。缺少交流,缺少關愛,導致一些孩子三四歲還不會說話,六七歲不會走路,給孩子找個家,享受家庭一般的生長空間,一直是重點。
在中國,家庭寄養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1949年後,山西大同乳娘村的寄養模式便逐漸形成。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同模式」的乳娘村數量不斷縮減。據大同市社會福利院統計,全市乳娘村數量已經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8個銳減至上世紀90年代初的5個,而時至今日,龐大的「乳娘村」隊伍只剩下了散岔村這孤零零的一個。
而各地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尋找各自更好的方式,給孤殘兒童一個溫暖的家。
「大同模式」興衰
從1950年代起,大同市福利院便開始將孤殘兒童寄養在村子中的普通人家裡。那時,人們還普遍處於溫飽狀況,一點小米就會福利院的孩子們換來了乳娘們甘甜的乳汁。
但到了1986年至1997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寄養在家庭中的孤殘兒童在生活及親情方面能得到基本的保障,但在醫療、教育方面,政府財政壓力越來越大,處於嚴重的超負荷狀態。大同市社會福利院於是尋求媒體的幫助。一番運作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社會保障報》等 40 多家新聞媒體和一大批作家,先後來到這裡,一時間報導雲集,一部以乳娘村為素材的電影和小說《孤兒淚》也同步上市。
如此密集的宣傳之下,大同模式迎來了「最光榮夢幻」的時期,募集了大量財物,幾年裡,數百名黨孩兒做了康復手術,其中包括53名唇顎裂孩子。
但在社會的發展、人均收入的提高、物價消費指數上升等綜合因素下,原先承擔寄養任務的家庭,代養的壓力增大,經濟刺激的動力也在減弱,於是紛紛退出,繼而是整個村莊退出,這讓大同模式的現實困境日益凸顯。
其實,家庭寄養在英國也很盛行,目前主要有3種機構進行寄養服務提供:地方政府提供寄養服務的機構、非政府組織提供的寄養服務機構和志願組織提供的寄養服務。政府在寄養服務中,既制定政策、提供資金,又直接提供部分寄養服務。由於英國有體系完整的社會工作體制,因此,在寄養服務中,社會工作人員是提供服務的基礎。每戶寄養家庭都能得到兩名專業社會工作人員的支持,其中1名是專門針對兒童的社工,另一名則是針對家庭提供支持的社工。
而在香港,政府在兒童照料中只是負責提供資金、制定政策和服務標準、進行統籌和考核評估,具體的服務則是由非政府組織提供的。1972年,非政府服務機構首次在香港開展家庭寄養服務,1982年,該照料模式正式被政府納入工作範圍。
與此相比,中國的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太弱小。
「大同模式」的困境並非個案。在中國很多地方,都出現類似的問題。早年,孤兒寄養大多選擇貧困的農村或者城市低保戶作為寄養家庭,一來是考慮到這些家庭的經濟收入低下,人員就業率低,將資助金讓他們支配,相當於幫他們「打一份工,既對這些家庭起到一定的扶持,又替社會解了燃眉之急,一舉兩得」。一位福利院負責人曾對媒體說。
但隨著經濟的不斷前進,相對有限的資助金對於寄養家庭的吸引力已經不足,而培養孩子所需的其他支出也成為寄養家庭的另一負擔。
新的嘗試
如今,中國的一些城市也在嘗試新的方式,讓「黨孩們」感受家的溫暖。
比如安徽廣德、黑龍江巴彥和河北保定等地,開始嘗試「類家庭」模式,採取「大院變小院」的方式,在機構內建立若干個「模擬家庭」,招聘社區裡的成年女性到福利院的家庭裡當媽媽,帶領三四個孩子一道生活。
「這種已推出了近一年的新型助孤模式,是在國內無經驗可尋的情況下試著開展起來的。」保定市兒童福利院辦公室主任李翠萍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最近幾年,保定市福利院越來越發現,尋找合適的寄養家庭很困難,無奈之下,決定在福利院內建設「小家」,築巢引鳳,吸引年輕的父母參與。
按照保定市兒童福利院的規定,「類家庭」夫妻雙方需有養育孩子的經驗,而且能長期(一年以上)入住;女方的年齡在30至55歲之間,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類家庭」家長與養育兒童之間不存在收養關係;入住「類家庭」樓後可帶一個親生孩子跟隨入住。白天「爸爸」可外出工作,「媽媽」則在家中照顧孩子。
起初,他們通過媒體公開招募,計劃招募12名愛心父母,小規模試點。但最終只有20名夫妻前來報名,可選擇面很窄,經過篩選,大多也並不合格。
「類家庭」啟動一年以來,愛心媽媽的工資已從750元漲到了1000元,有兩戶「類家庭」因種種原因中途退出,目前有4戶「類家庭」處於正常運轉,尚有8戶待開展。
無論是保定還是廣德、巴彥,這些福利院在探索新的寄養方式時,最大的問題還是經費。
保定市兒童福利院院長李紅旗算了一筆帳:以一戶家庭一年為單位計算,僅僅愛心媽媽的工資就是1萬多元,再加上四五個孩子的夥食費、奶粉等生活費,一年下來,養育4個孤兒的「類家庭」的花費要比傳統的集中撫養高很多,目前的財政撥款和轉移支付都有些力不從心,而社會捐贈的大氣候也還沒有成熟。(劉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