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孤殘兒童寄養模式調查:由「大同」變「小院」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福利院無疑是人類用以詮釋「人性」的一大發明。

  但福利院雖然可以保證孩子的溫飽,還是有許多無法給予的東西。集中撫養很難面面俱到。缺少交流,缺少關愛,導致一些孩子三四歲還不會說話,六七歲不會走路,給孩子找個家,享受家庭一般的生長空間,一直是重點。

  在中國,家庭寄養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1949年後,山西大同乳娘村的寄養模式便逐漸形成。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同模式」的乳娘村數量不斷縮減。據大同市社會福利院統計,全市乳娘村數量已經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8個銳減至上世紀90年代初的5個,而時至今日,龐大的「乳娘村」隊伍只剩下了散岔村這孤零零的一個。

  而各地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尋找各自更好的方式,給孤殘兒童一個溫暖的家。

  「大同模式」興衰

  從1950年代起,大同市福利院便開始將孤殘兒童寄養在村子中的普通人家裡。那時,人們還普遍處於溫飽狀況,一點小米就會福利院的孩子們換來了乳娘們甘甜的乳汁。

  但到了1986年至1997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寄養在家庭中的孤殘兒童在生活及親情方面能得到基本的保障,但在醫療、教育方面,政府財政壓力越來越大,處於嚴重的超負荷狀態。大同市社會福利院於是尋求媒體的幫助。一番運作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社會保障報》等 40 多家新聞媒體和一大批作家,先後來到這裡,一時間報導雲集,一部以乳娘村為素材的電影和小說《孤兒淚》也同步上市。

  如此密集的宣傳之下,大同模式迎來了「最光榮夢幻」的時期,募集了大量財物,幾年裡,數百名黨孩兒做了康復手術,其中包括53名唇顎裂孩子。

  但在社會的發展、人均收入的提高、物價消費指數上升等綜合因素下,原先承擔寄養任務的家庭,代養的壓力增大,經濟刺激的動力也在減弱,於是紛紛退出,繼而是整個村莊退出,這讓大同模式的現實困境日益凸顯。

  其實,家庭寄養在英國也很盛行,目前主要有3種機構進行寄養服務提供:地方政府提供寄養服務的機構、非政府組織提供的寄養服務機構和志願組織提供的寄養服務。政府在寄養服務中,既制定政策、提供資金,又直接提供部分寄養服務。由於英國有體系完整的社會工作體制,因此,在寄養服務中,社會工作人員是提供服務的基礎。每戶寄養家庭都能得到兩名專業社會工作人員的支持,其中1名是專門針對兒童的社工,另一名則是針對家庭提供支持的社工。

  而在香港,政府在兒童照料中只是負責提供資金、制定政策和服務標準、進行統籌和考核評估,具體的服務則是由非政府組織提供的。1972年,非政府服務機構首次在香港開展家庭寄養服務,1982年,該照料模式正式被政府納入工作範圍。

  與此相比,中國的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太弱小。

  「大同模式」的困境並非個案。在中國很多地方,都出現類似的問題。早年,孤兒寄養大多選擇貧困的農村或者城市低保戶作為寄養家庭,一來是考慮到這些家庭的經濟收入低下,人員就業率低,將資助金讓他們支配,相當於幫他們「打一份工,既對這些家庭起到一定的扶持,又替社會解了燃眉之急,一舉兩得」。一位福利院負責人曾對媒體說。

  但隨著經濟的不斷前進,相對有限的資助金對於寄養家庭的吸引力已經不足,而培養孩子所需的其他支出也成為寄養家庭的另一負擔。

  新的嘗試

  如今,中國的一些城市也在嘗試新的方式,讓「黨孩們」感受家的溫暖。

  比如安徽廣德、黑龍江巴彥和河北保定等地,開始嘗試「類家庭」模式,採取「大院變小院」的方式,在機構內建立若干個「模擬家庭」,招聘社區裡的成年女性到福利院的家庭裡當媽媽,帶領三四個孩子一道生活。

  「這種已推出了近一年的新型助孤模式,是在國內無經驗可尋的情況下試著開展起來的。」保定市兒童福利院辦公室主任李翠萍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最近幾年,保定市福利院越來越發現,尋找合適的寄養家庭很困難,無奈之下,決定在福利院內建設「小家」,築巢引鳳,吸引年輕的父母參與。

  按照保定市兒童福利院的規定,「類家庭」夫妻雙方需有養育孩子的經驗,而且能長期(一年以上)入住;女方的年齡在30至55歲之間,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類家庭」家長與養育兒童之間不存在收養關係;入住「類家庭」樓後可帶一個親生孩子跟隨入住。白天「爸爸」可外出工作,「媽媽」則在家中照顧孩子。

  起初,他們通過媒體公開招募,計劃招募12名愛心父母,小規模試點。但最終只有20名夫妻前來報名,可選擇面很窄,經過篩選,大多也並不合格。

  「類家庭」啟動一年以來,愛心媽媽的工資已從750元漲到了1000元,有兩戶「類家庭」因種種原因中途退出,目前有4戶「類家庭」處於正常運轉,尚有8戶待開展。

  無論是保定還是廣德、巴彥,這些福利院在探索新的寄養方式時,最大的問題還是經費。

  保定市兒童福利院院長李紅旗算了一筆帳:以一戶家庭一年為單位計算,僅僅愛心媽媽的工資就是1萬多元,再加上四五個孩子的夥食費、奶粉等生活費,一年下來,養育4個孤兒的「類家庭」的花費要比傳統的集中撫養高很多,目前的財政撥款和轉移支付都有些力不從心,而社會捐贈的大氣候也還沒有成熟。(劉炎迅)

相關焦點

  • 家庭寄養新規為孤殘兒童打開「家」的大門
    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記者黃小希  張興軍)民政部日前正式出臺《家庭寄養管理辦法》,對家庭寄養工作進行規範。  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開始對孤殘兒童進行家庭寄養的探索實踐,彌補這些孩子在家庭和親情上的缺失。
  • 市民政部門探索福利院孤殘兒童新型寄養方式
    【襄陽政府網消息】孤殘兒童是最弱勢、最需要幫助的社會群體。在集中撫養之外,目前我市民政部門也在積極探索院內家庭寄養方式,讓這些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溫暖。11月2日,記者來到市兒童福利院,探訪這一新模式。記者在市兒童福利院看到,院內有兩棟剛剛投入使用的大樓,工作人員介紹這裡就是寄養家庭生活的地方。
  • 兩名孤殘兒童昨續籤寄養協議(組圖)
    >     5月底,首批6名孤殘兒童進入普通家庭寄養市兒童福利院與本報開始進行家訪和測評。昨日走訪的兩個寄養家庭,都表示要繼續寄養孤殘孩子,並當場籤訂一年的正式寄養協議。小燕秋:新家的小精靈  早上8時30分,工作人員與記者剛走到吳謙謀家門口,就聽見一陣歡快笑聲,兩歲半的女兒渝燕秋正在與爸爸做遊戲。  看見陌生人,渝燕秋由爸爸抱著與大家握手,小嘴笑開,露出一排潔白的牙齒。
  • 300名孤殘兒童寄養在上百個家庭 感受別樣親情
    而在青島市兒童福利院,目前正有近300個孤兒被送進上百個家庭中寄養,重新找到了家的溫暖,他們的名字叫寄養兒童。「通過這種家庭寄養的方式,讓這些從小缺少關愛的孩子,也能享受家庭溫暖。」市兒童福利院有關負責人如是說。六一兒童節前夕,記者走進市區部分寄養家庭,看看這些孤殘兒童的成長和生活,感受這種不一樣的家庭生活。
  • 圖文兩名孤殘兒童昨續籤寄養協議
    兩歲半的渝燕秋離開福利院進入家庭後,性格明顯開朗了許多,看到生人也不再躲閃,而是做起了鬼臉渝安梅在做測試  5月底,首批6名孤殘兒童進入普通家庭寄養。三個月試寄養期即將結束,孩子們在新家還好嗎?市兒童福利院與本報開始進行家訪和測評。昨日走訪的兩個寄養家庭,都表示要繼續寄養孤殘孩子,並當場籤訂一年的正式寄養協議。
  • 太原市福利院提高寄養孤殘兒童生活費 近500名兒童受益_公益山西...
    山西新聞網7月21日訊(實習記者 王琪)從7月開始,太原市福利院對家庭寄養孤殘兒童的生活費在原740-800元的基礎上,提高20-50元,將有近500名院外寄養的孤殘兒童受益。     據了解,本次提標將根據寄養孤殘兒童身體情況實施如下標準:患有重度腦癱(四肢活動受限,生活不能自理,飲食以流食為主,大小便失禁)的兒童每人每月增加50元;智力嚴重障礙(活動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的兒童每人每月增加50元;其它病症的兒童每人每月增加20元。
  • 家庭寄養:從英國到中國的18年曆程
    會議由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與關愛兒童組織(Carefor Children)共同主辦。 在回顧推動中國的兒童家庭寄養工作歷程時,被孩子們暱稱為「大蘿蔔」的關愛兒童組織創始人兼執行理事羅伯特·葛路德頗為感慨。 始於1998年的長跑 兒童家庭寄養,是指經過規定的程序,將民政部門監護的兒童委託在家庭中養育的照料模式。
  • 寄養模擬,為孩子鋪就「回家」的路
    寄養、模擬這兩種模式可以使他們提前接觸到社會,有利於他們最終被收養。可以說探索兒童回歸社會是從重機構建設到以人為本的重大轉變」,談到孤殘兒童養育問題,深圳市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的主任陶雋表示,不管是寄養家庭還是模擬家庭,都是孤殘兒融入社會的一種有效方式。
  • 西寧兒童福利院「微課堂」走進寄養家庭
    西寧兒童福利院「微課堂」走進寄養家庭 2017-06-09 00:35:3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吉翔
  • 寄養家庭可領養孤兒
    本報訊(記者王皓)記者昨天從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獲悉,市兒童福利院已制定出《辦理寄養變領養工作的辦法》。今後,市兒童福利院寄養家庭的「爸爸媽媽」們,將可以成為法律意義上的真正父母了。  家庭寄養是由民政部門和社會福利機構將孤兒、棄嬰委託正常家庭進行撫養,由政府向寄養家庭支付寄養兒童的生活、教育費用的模式。
  • 揭秘家庭寄養:福利院截留部分生活費
    14歲是孤殘兒童寄養上限。根據相關規定,到14歲時,寄養在家庭中的孤殘兒童便要送到社會福利院。  兩個孩子被接走時,均未滿14周歲。  此次收回的原因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康復」。  5月4日,國務院法制辦就《家庭寄養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徵求意見,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這證明政府是認可家庭寄養模式的,這是個積極信號,」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家庭寄養項目辦公室主任、原北京兒童福利院院長王晨光表示。
  • 青島寄養媽媽無怨無悔12年撫養3名孤殘兒童
    一個寄養家庭和三名孤殘兒童的故事   「2004年7月1日小霞到家,2005年5月24日衛衛(化名)到家,2009年9月25日世俊(化名)到家……」在膠州市裡岔鎮東張應村,提起寄養在自己家的三個孩子,每個細節,張玉花都記得清清楚楚。
  • 家庭寄養:有幸福,也有疼痛
    □南陽觀察記者李錚孫明哲 本報通訊員王玉 李棟    核心提示    據統計,我國有大約57萬名孤殘兒童,其中有10萬名左右的孤殘兒童生活在福利院,為了讓這些孩子更多地接觸社會,各地一直在探索以各種形式讓這些兒童回歸家庭。
  • 在寄養家庭裡,沒媽的孩子像塊寶
    孤殘兒童和他們寄養家庭的父母參加聯歡會  □首席記者 張鴻飛 實習生 李曉波 文圖  核心提示  按年齡算,這些孩子應該稱抱著或牽著他們的人為爺爺、奶奶,但這些孩子喊出來的卻是爸爸、媽媽。這些孩子曾經被親生父母遺棄,如今,在洛陽市福利院和香港主流夢工場慈善基金會的資助下,他們都有了一個幸福的家。
  • 烏魯木齊市兒童福利院(市殘疾兒童慈愛醫院、市慈愛學校)
    :烏魯木齊市兒童福利院地處西郊21公裡處的小地窩堡,建於1947年,總院佔地面積為196634.88平方米,建築面積21825平方米,建有殘疾康復綜合服務樓、馨和園、家庭寄養服務中心、兒童福利中心等主體設施,是政府承辦的一所專門收養孤殘棄嬰的社會福利機構。
  • 家庭寄養:他們被親生父母遺棄,卻在這裡得到童年幸福
    李絨絨家是一個孤殘兒童寄養家庭,目前寄養著11歲的黨浩傑、6歲的黨寶天和16歲的黨慶龍,這三個孩子都是因各種疾病從小被親生父母遺棄,後被角杯鄉孤殘兒童寄養站轉到家裡寄養,其中黨寶天(右1)在幾個月大時因腹內臟器損壞,醫生都說養不活,經幾年寄養,目前雖不能自理,但已能走動。像黨寶天這樣的孩子,在山西臨猗角杯鄉張吳村還有74名。
  • 南京市兒童福利院招募寄養家庭 每月付千餘元生活費
    原標題:南京市兒童福利院招募寄養家庭 每月付千餘元生活費   新華報業網訊 昨天下午,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在江寧谷裡舉行「我的夢,想有一個家」主題家庭寄養宣傳活動大會,公開向社會招募寄養家庭。  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從去年12月設立棄嬰安全島,接收的孩子數量激增,現有孤兒已達到850多名。
  • 《家庭寄養管理辦法》將實施, 你願意成為孤兒院孩子的寄養家庭嗎?
    潯陽晚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兒童福利院共有十餘名孤殘兒童寄養市民中,他們在「模擬家庭」中接受康復治療,感受家庭溫暖。現狀:潯城10名孤殘兒童進入家庭寄養家庭寄養,是指經過規定的程序,將民政部門監護的兒童委託在家庭中養育的照料模式。
  • 中國家庭寄養制度理應凸顯「公」心
    為千千萬萬孩子帶來溫暖的寄養制度,如今面臨著政策調整:民政部日前出臺的《家庭寄養管理辦法》,即將在12月1日正式實施。目前寄養工作的現狀如何?新規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新聞連結)    國家出臺家庭寄養管理新政,將流浪兒童納入寄養範圍,這顯然將擴大寄養制度給予弱勢兒童的關愛範圍。
  • 家庭寄養 family foster care
    目前我國多地已探索出適合孤殘兒童健康成長的「家庭寄養」成功之路。儘管民政部在2003年頒布了鼓勵家庭寄養兒童的管理暫行辦法,家庭收養在中國仍處於起步階段,人們通常會想到把孤兒送進孤兒院。文中的family foster care就是指「家庭寄養」,被寄養的孩子稱為foster child(養子、養女),他們的biological parents(生父母)因特殊情況不能直接履行對子女的撫養義務,因此由foster parents(養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