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呱呱墜地到年華老去,每個人的身上,無一不顯示著家庭影響的印記。無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家,永遠是人們出發的地方。
這些年,立足於家庭建設,島城「尋找」了一批「最美家庭」,尊老愛幼、勤儉持家、團結鄰裡、奉獻社會等美德,是這些家庭的底色。無數家庭美德的凝聚,是支撐起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家」。
自今日起,本報推出「最美家庭的暖心故事」專欄,記錄溫暖故事、感人瞬間,希望給冬日的島城增添融融暖意,讓溫暖留在每個人心裡。也希望感受和懷抱暖意的人們,帶著「小家」的責任和「大家」的願景,一路前行。
一個寄養家庭和三名孤殘兒童的故事
「2004年7月1日小霞到家,2005年5月24日衛衛(化名)到家,2009年9月25日世俊(化名)到家……」在膠州市裡岔鎮東張應村,提起寄養在自己家的三個孩子,每個細節,張玉花都記得清清楚楚。
張玉花是一位「寄養媽媽」,從2004年開始,12年來已經和丈夫劉才清照料了三位孤兒和殘疾兒童。今年5月,張玉花劉才清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2001年開始,市社會福利院在我們鎮招募『寄養媽媽』,給院裡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們一個家。2004年,我報名參加。」張玉花說,每次在電視上看到那些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就覺得很心酸,總想著什麼時候自己也能夠幫幫他們,這次有機會,終於實現了她的願望。張玉花希望通過自己的付出,給孩子們一個家,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2004年,張玉花從市兒童福利院設在鎮上的寄養兒童養護基地抱回了第一個孩子小霞,當時小霞才4個月大。剛進家門的小霞,很快成為夫妻倆的「心頭肉」。為了讓小霞長身體,每天一大早,張玉花或者丈夫,趕在村裡有牛的人家把牛奶送到奶站前,買來新鮮的牛奶給小霞喝。平日裡,好吃的東西一定先給小霞留著。小霞過生日時,上照相館拍照片、買生日蛋糕……張玉花說,「對自己兒子都沒這麼上心」。
在夫妻倆的精心照顧下,小霞不到一歲就會叫爸爸,一歲多就會背詩,是夫妻倆最疼愛的女兒。2006年3月14日,小霞剛過完生日幾天,就被人領養了,為此,張玉花哭了半年。至今,小霞已經離開夫妻倆十年了,可提起小霞的離開,劉才清這個忠厚的漢子眼中又蓄滿了淚水。
今年,是劉才清退休的第二年,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劉才清告訴記者,對於寄養的孩子們,自己有更大的目標——培養他們上學、成才。
寄養在家的第二個孩子衛衛實現了劉才清的這個目標。2005年,12歲的衛衛來到張玉花家,當時的衛衛孤僻、叛逆,成績倒數第二名。
「為了摸清楚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我和他一個炕睡了兩個月。」最終,有教育經驗的劉才清「摸」出了衛衛的特點:腦子聰明、好動,得引導著學。於是,劉才清堅持每天給衛衛補一個半小時的課,制定了詳細的作息時間表,掛在門上,以此規範衛衛「好動」的特點。劉才清還每天晚上從學校的圖書室給衛衛借輔導書,「只為讓他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的時間,衛衛從倒數第二名,一路前進到班級前十名。如今,衛衛已經成長為一名中專學校的老師。
現在,寄養在張玉花家中的孩子叫世俊,不同於前兩個健全孩子,世俊是一名患有唐氏症候群的兒童,十歲的他只有兩三歲孩子的智力。對這個孩子的照料,夫妻倆傾注了更多的心血。
「世俊剛來家的時候才兩歲多,身體不好,智力也不行。」張玉花回憶,剛到家的世俊,「半年不知道下炕」,生活全靠張玉花一點點摸索,就連大小便都要張玉花記著時間。
慢慢地,張玉花熟悉了世俊,也一點點地教會世俊洗手、上廁所等生活基本技能。「拿筷子吃飯」就是世俊不久前學會的。張玉花告訴記者,身邊的人支招「餓三天就好了」,可是她卻說「哪能忍下心」,於是餵飯餵了六年。
因為世俊上廁所還是不熟練,細心的張玉花親手給他縫製了上廁所時穿的開襠褲——夏天的短褲、春秋季的長褲、冬天的棉褲,一年四季,準備得妥妥帖帖。媽媽把世俊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劉才清這位當爸爸的,又在考慮讓世俊學一個可以傍身的技能,讓孩子以後儘量能自立。
如今,小霞已經被一戶外國家庭收養,衛衛在青島當老師,逢年過節時會和哥哥——也就是張玉花在中國海洋大學任教的兒子相約「回家」,看看二老、照顧世俊。張玉花和劉才清說,一家人能常聚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張 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