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寄養媽媽無怨無悔12年撫養3名孤殘兒童

2021-01-16 大眾網

   從呱呱墜地到年華老去,每個人的身上,無一不顯示著家庭影響的印記。無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家,永遠是人們出發的地方。

   這些年,立足於家庭建設,島城「尋找」了一批「最美家庭」,尊老愛幼、勤儉持家、團結鄰裡、奉獻社會等美德,是這些家庭的底色。無數家庭美德的凝聚,是支撐起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家」。

   自今日起,本報推出「最美家庭的暖心故事」專欄,記錄溫暖故事、感人瞬間,希望給冬日的島城增添融融暖意,讓溫暖留在每個人心裡。也希望感受和懷抱暖意的人們,帶著「小家」的責任和「大家」的願景,一路前行。

   一個寄養家庭和三名孤殘兒童的故事

   「2004年7月1日小霞到家,2005年5月24日衛衛(化名)到家,2009年9月25日世俊(化名)到家……」在膠州市裡岔鎮東張應村,提起寄養在自己家的三個孩子,每個細節,張玉花都記得清清楚楚。

   張玉花是一位「寄養媽媽」,從2004年開始,12年來已經和丈夫劉才清照料了三位孤兒和殘疾兒童。今年5月,張玉花劉才清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2001年開始,市社會福利院在我們鎮招募『寄養媽媽』,給院裡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們一個家。2004年,我報名參加。」張玉花說,每次在電視上看到那些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就覺得很心酸,總想著什麼時候自己也能夠幫幫他們,這次有機會,終於實現了她的願望。張玉花希望通過自己的付出,給孩子們一個家,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2004年,張玉花從市兒童福利院設在鎮上的寄養兒童養護基地抱回了第一個孩子小霞,當時小霞才4個月大。剛進家門的小霞,很快成為夫妻倆的「心頭肉」。為了讓小霞長身體,每天一大早,張玉花或者丈夫,趕在村裡有牛的人家把牛奶送到奶站前,買來新鮮的牛奶給小霞喝。平日裡,好吃的東西一定先給小霞留著。小霞過生日時,上照相館拍照片、買生日蛋糕……張玉花說,「對自己兒子都沒這麼上心」。

   在夫妻倆的精心照顧下,小霞不到一歲就會叫爸爸,一歲多就會背詩,是夫妻倆最疼愛的女兒。2006年3月14日,小霞剛過完生日幾天,就被人領養了,為此,張玉花哭了半年。至今,小霞已經離開夫妻倆十年了,可提起小霞的離開,劉才清這個忠厚的漢子眼中又蓄滿了淚水。

   今年,是劉才清退休的第二年,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劉才清告訴記者,對於寄養的孩子們,自己有更大的目標——培養他們上學、成才。

   寄養在家的第二個孩子衛衛實現了劉才清的這個目標。2005年,12歲的衛衛來到張玉花家,當時的衛衛孤僻、叛逆,成績倒數第二名。

   「為了摸清楚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我和他一個炕睡了兩個月。」最終,有教育經驗的劉才清「摸」出了衛衛的特點:腦子聰明、好動,得引導著學。於是,劉才清堅持每天給衛衛補一個半小時的課,制定了詳細的作息時間表,掛在門上,以此規範衛衛「好動」的特點。劉才清還每天晚上從學校的圖書室給衛衛借輔導書,「只為讓他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的時間,衛衛從倒數第二名,一路前進到班級前十名。如今,衛衛已經成長為一名中專學校的老師。

   現在,寄養在張玉花家中的孩子叫世俊,不同於前兩個健全孩子,世俊是一名患有唐氏症候群的兒童,十歲的他只有兩三歲孩子的智力。對這個孩子的照料,夫妻倆傾注了更多的心血。

   「世俊剛來家的時候才兩歲多,身體不好,智力也不行。」張玉花回憶,剛到家的世俊,「半年不知道下炕」,生活全靠張玉花一點點摸索,就連大小便都要張玉花記著時間。

   慢慢地,張玉花熟悉了世俊,也一點點地教會世俊洗手、上廁所等生活基本技能。「拿筷子吃飯」就是世俊不久前學會的。張玉花告訴記者,身邊的人支招「餓三天就好了」,可是她卻說「哪能忍下心」,於是餵飯餵了六年。

   因為世俊上廁所還是不熟練,細心的張玉花親手給他縫製了上廁所時穿的開襠褲——夏天的短褲、春秋季的長褲、冬天的棉褲,一年四季,準備得妥妥帖帖。媽媽把世俊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劉才清這位當爸爸的,又在考慮讓世俊學一個可以傍身的技能,讓孩子以後儘量能自立。

   如今,小霞已經被一戶外國家庭收養,衛衛在青島當老師,逢年過節時會和哥哥——也就是張玉花在中國海洋大學任教的兒子相約「回家」,看看二老、照顧世俊。張玉花和劉才清說,一家人能常聚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張 晉 文/圖)

相關焦點

  • 300名孤殘兒童寄養在上百個家庭 感受別樣親情
    幼時,患缺血性腦病的晨晨被父母遺棄,7個月大時就來到現在的這個寄養家庭,由「媽媽」王俊玲撫養,如今已3歲了。「剛來的時候,因為沒有母乳餵養,只能給孩子喝奶粉,可能是受腦病的影響,晨晨剛會爬時,其中一條腿不太有力量。」王俊玲說,她和丈夫輪流給孩子進行康復訓練,孩子越長越好,等到會走時,腿部任何問題都沒有了,跟正常孩子一樣。
  • 中國孤殘兒童寄養模式調查:由「大同」變「小院」
    集中撫養很難面面俱到。缺少交流,缺少關愛,導致一些孩子三四歲還不會說話,六七歲不會走路,給孩子找個家,享受家庭一般的生長空間,一直是重點。  在中國,家庭寄養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1949年後,山西大同乳娘村的寄養模式便逐漸形成。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同模式」的乳娘村數量不斷縮減。
  • 市民政部門探索福利院孤殘兒童新型寄養方式
    【襄陽政府網消息】孤殘兒童是最弱勢、最需要幫助的社會群體。在集中撫養之外,目前我市民政部門也在積極探索院內家庭寄養方式,讓這些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溫暖。11月2日,記者來到市兒童福利院,探訪這一新模式。記者在市兒童福利院看到,院內有兩棟剛剛投入使用的大樓,工作人員介紹這裡就是寄養家庭生活的地方。
  • 兩名孤殘兒童昨續籤寄養協議(組圖)
    5月底,首批6名孤殘兒童進入普通家庭寄養市兒童福利院與本報開始進行家訪和測評。昨日走訪的兩個寄養家庭,都表示要繼續寄養孤殘孩子,並當場籤訂一年的正式寄養協議。小燕秋:新家的小精靈  早上8時30分,工作人員與記者剛走到吳謙謀家門口,就聽見一陣歡快笑聲,兩歲半的女兒渝燕秋正在與爸爸做遊戲。  看見陌生人,渝燕秋由爸爸抱著與大家握手,小嘴笑開,露出一排潔白的牙齒。
  • 圖文兩名孤殘兒童昨續籤寄養協議
    兩歲半的渝燕秋離開福利院進入家庭後,性格明顯開朗了許多,看到生人也不再躲閃,而是做起了鬼臉渝安梅在做測試  5月底,首批6名孤殘兒童進入普通家庭寄養。三個月試寄養期即將結束,孩子們在新家還好嗎?市兒童福利院與本報開始進行家訪和測評。昨日走訪的兩個寄養家庭,都表示要繼續寄養孤殘孩子,並當場籤訂一年的正式寄養協議。
  • 家庭寄養新規為孤殘兒童打開「家」的大門
    新規的出臺,為家庭寄養的深入開展指明了方向,但為孤殘兒童打開「家」的大門,最大限度保護孤殘兒童的利益,仍需政府部門、福利機構和家庭社會的關注與支持。  尋「家」:如何讓失落的天使重回溫暖港灣?   所謂家庭寄養,是指經過規定的程序,將民政部門監護的兒童委託在符合條件的家庭中養育的照料模式。
  • 太原市福利院提高寄養孤殘兒童生活費 近500名兒童受益_公益山西...
    山西新聞網7月21日訊(實習記者 王琪)從7月開始,太原市福利院對家庭寄養孤殘兒童的生活費在原740-800元的基礎上,提高20-50元,將有近500名院外寄養的孤殘兒童受益。     據了解,本次提標將根據寄養孤殘兒童身體情況實施如下標準:患有重度腦癱(四肢活動受限,生活不能自理,飲食以流食為主,大小便失禁)的兒童每人每月增加50元;智力嚴重障礙(活動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的兒童每人每月增加50元;其它病症的兒童每人每月增加20元。
  • 家庭寄養新規12月1日正式實施 流浪兒童納入範圍
    為千千萬萬孩子帶來溫暖的寄養制度,如今面臨著政策調整:民政部日前出臺的《家庭寄養管理辦法》,即將在12月1日正式實施。目前寄養工作的現狀如何?新規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編者  17歲的安徽姑娘張小萍(化名),就讀於合肥市一所中專。父親於2009年去世,母親患有重度的精神疾病,當時還很年幼的張小萍,一度成為無人照顧的孩子。
  • 家庭寄養:他們被親生父母遺棄,卻在這裡得到童年幸福
    李絨絨家是一個孤殘兒童寄養家庭,目前寄養著11歲的黨浩傑、6歲的黨寶天和16歲的黨慶龍,這三個孩子都是因各種疾病從小被親生父母遺棄,後被角杯鄉孤殘兒童寄養站轉到家裡寄養,其中黨寶天(右1)在幾個月大時因腹內臟器損壞,醫生都說養不活,經幾年寄養,目前雖不能自理,但已能走動。像黨寶天這樣的孩子,在山西臨猗角杯鄉張吳村還有74名。
  • 寄養模擬,為孩子鋪就「回家」的路
    被寄養孩子的教育費用和大額醫療費用由政府承擔。寄養家庭必須履行保障被寄養兒童生活、人身安全、學齡前及醫務教育、為殘疾兒童提供康復訓練等7項義務。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的孤殘兒童家庭寄養工作就在《辦法》出臺後的翌年開始了探索,在這個基礎上於2010年8月又開始探索模擬家庭照料模式。到現在為止參加家庭寄養的兒童共有270餘人次;現有40餘名兒童寄養在20餘戶家庭,5名兒童寄養在1戶模擬家庭。
  • 在寄養家庭裡,沒媽的孩子像塊寶
    11月6日上午,洛陽市福利院與香港主流夢工場慈善基金會在洛陽市一所中學舉辦「家庭同樂日」大型聯歡會,孤殘兒童和他們被寄養家庭的爸爸、媽媽共408人參加活動。  「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來聯歡  高宣會今年50歲,曾經是一名下崗工人,4年前,她和老伴、女兒商量後,到福利院接回了兩個腦癱孩子。兩個孩子到她家時吃喝拉撒都不會,如今,生活基本能自理了。
  • 寄養家庭可領養孤兒
    本報訊(記者王皓)記者昨天從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獲悉,市兒童福利院已制定出《辦理寄養變領養工作的辦法》。今後,市兒童福利院寄養家庭的「爸爸媽媽」們,將可以成為法律意義上的真正父母了。  家庭寄養是由民政部門和社會福利機構將孤兒、棄嬰委託正常家庭進行撫養,由政府向寄養家庭支付寄養兒童的生活、教育費用的模式。
  • 西寧兒童福利院「微課堂」走進寄養家庭
    圖為6月8日,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工作人員帶著教學的模具和教材走進寄養家庭,現場為寄養家長進行兒童護理、康復訓練等培訓。 鍾欣 攝   中新網西寧6月8日電 (張海雯)8日,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工作人員帶著教學的模具和教材走進寄養家庭,現場為寄養家長進行兒童護理、康復訓練等培訓。用「微課堂」的方式送服務上門,讓寄養家長更好的照顧寄養兒童。圖為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工作人員在寄養家庭工作站為寄養家長進行培訓。
  • 家庭寄養:從英國到中國的18年曆程
    4月12日至14日,「家庭優先—長期安置之路」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與關愛兒童組織(Carefor Children)共同主辦。 在回顧推動中國的兒童家庭寄養工作歷程時,被孩子們暱稱為「大蘿蔔」的關愛兒童組織創始人兼執行理事羅伯特·葛路德頗為感慨。
  • 《家庭寄養管理辦法》將實施, 你願意成為孤兒院孩子的寄養家庭嗎?
    《家庭寄養管理辦法》12月1日起實施潯城10名孤殘兒有了
  • 南京市兒童福利院招募寄養家庭 每月付千餘元生活費
    原標題:南京市兒童福利院招募寄養家庭 每月付千餘元生活費   新華報業網訊 昨天下午,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在江寧谷裡舉行「我的夢,想有一個家」主題家庭寄養宣傳活動大會,公開向社會招募寄養家庭。  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從去年12月設立棄嬰安全島,接收的孩子數量激增,現有孤兒已達到850多名。
  • 家庭寄養:有幸福,也有疼痛
    □南陽觀察記者李錚孫明哲 本報通訊員王玉 李棟    核心提示    據統計,我國有大約57萬名孤殘兒童,其中有10萬名左右的孤殘兒童生活在福利院,為了讓這些孩子更多地接觸社會,各地一直在探索以各種形式讓這些兒童回歸家庭。
  • 福利院孩子與寄養「父母」歡慶六一 社會各界獻愛心
    東北新聞網訊(記者許嘉玥) 6月1日是國際兒童節,今天上午,瀋陽市兒童福利院舉行了一場以「寄養十年、有家有愛」為主題的六一慶典,小朋友們與寄養家庭的「爸爸媽媽」也一起來到福利院共度歡樂時光。當天,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也紛紛來到福利院捐款捐物,為孩子們獻上自己的愛心。
  • 一家之言|寄養家庭評估,需規避細節性傷害
    □張西流5月27日,在民政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民政部兒童福利司副司長趙泳介紹,民政部近期出臺《家庭寄養評估》標準,明確要求寄養家庭的成員都應該沒有不良嗜好、沒有犯罪記錄;家庭和睦,鄰裡關係融洽,且家庭成員一致同意家庭寄養;每個寄養家庭寄養兒童的人數不應超過2人等。2014年12月1日,《家庭寄養管理辦法》正式實施。
  • 家庭寄養 family foster care
    提到棄嬰,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交給社會福利院撫養,然而任何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渴望得到父母、家庭的溫暖和關愛。目前我國多地已探索出適合孤殘兒童健康成長的「家庭寄養」成功之路。儘管民政部在2003年頒布了鼓勵家庭寄養兒童的管理暫行辦法,家庭收養在中國仍處於起步階段,人們通常會想到把孤兒送進孤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