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京日報】;
近日,在六合區橫梁街道的三友湖村,一臺無人機正在稻田上方噴撒綠肥種子,循環作業。這是一塊連片700畝的稻田,每片100畝左右,作為,袁飛要做的是在手機上設定好無人機的飛行程序,中途及時添加綠肥種子。
「利用無人機作業,一天可以覆蓋400—700畝,如果是人工播撒種子,一個人每天最多作業20畝。」袁飛是艾津植保農機部的負責人,從事無人機「飛手」工作接近5年,對於這個新職業給農民種田帶來的巨大便利,他深有感觸。
2019年4月,國家發布13個新職業信息,無人機駕駛員名列其中。實際上,無人機「飛手」早在2014年就出現在農業植保領域,艾津植保正是全國最早從事無人機植保的企業之一,目前公司的無人機「飛手」超過20人,服務全市近20萬畝農田,服務對象有上千名種植戶。秋天,無人機播種綠肥;夏天,無人機植保飛防,目前市場價為8元/畝,遠比請工人下地幹活要划算。更重要的是,效率的提升節省了大量時間,讓農民可以更加從容地應對各種災害和突發情況。
「公司的無人機『飛手』都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學歷最低的是大專,也有本科生和研究生,月薪7000元左右。」公司副總王光介紹,植保無人機「飛手」的入門門檻較低,只要肯學習,很快就能上手,但要想精通就比較困難。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無人機越來越智能化,基本不需要「飛手」手動操控,只需在手機上設定好飛行程序,規劃好飛行路線,就能實現程控飛行。
無人機的「傻瓜化」對「飛手」這個職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個優秀的「飛手」,需要更好地掌握軟體應用——規劃線路時如何避免碰到障礙物、設定程序時不能出現重噴和漏噴……這些絕非一日之功,需要「飛手」學習和鑽研。
在袁飛的同事應長雲看來,植保無人機「飛手」還要能吃苦。夏天作業時,往往凌晨4點就要開始工作,一直忙到10點,下午3點繼續,幹到晚上7點,就是為了避開中午的高溫天氣。應長雲介紹,這樣的工作強度要從7月下旬一直持續到9月底,中間幾乎沒有休息。
在無人機「飛手」這個行業,「入門容易精通難」幾乎是大家的共識。除了農業植保之外,消防、測繪、應急管理、影視拍攝等無人機應用較多的領域,「飛手」也在從室外向室內轉型。
位於江北新區的南京大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無人機銷售、應用軟體開發和飛行執照培訓的企業,擁有10多名「飛手」。公司飛行服務部負責人王申表示,過去,「飛手」大部分工作時間都是在室外,現在則是一半時間在室外採集數據,另一半時間要在電腦前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甚至還要建模。
大翼航空的「飛手」主要從事政府和國企的一些服務外包項目,比如高壓電線巡檢、樓頂違建巡查等。「飛手」吳士迎剛剛完成一個高壓電線巡檢的項目,2公裡的線路巡查,花了半天時間。「巡查的過程中,機身掛有紅外線相機,重點拍攝是否有螺絲脫落、生鏽的地方,電線的表皮是否有損壞。」吳士迎說,這很考驗「飛手」的操控,但更加考驗「飛手」對軟體的應用,所以前期設定程序的一系列準備工作更為繁重。
目前,大翼航空「飛手」的薪資從每月5000元到15000元不等。薪資的差異,更大程度上取決於「飛手」應用軟體的能力,因此,無人機「飛手」的一專多能,就成了這個新職業新的發展方向。
王申介紹,當前,公安、消防、城管、應急管理等部門,都會定期安排人員來參加無人機「飛手」的職業培訓,此外,這些部門在對外招聘中,也會設置無人機「飛手」的崗位。「所以,即便是無人機越來越智能化,可能不再需要過多的人為操控,但無人機『飛手』這個職業一定不會消失,只是隨著無人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飛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申說。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李都
【新職業檔案】
無人機「飛手」
今年10月,中國民用航空局公布首批13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試驗區),南京市榜上有名。
無人機產業是我市重點打造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南京高新區(浦口園)結合自身區位優勢,積極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合作,全力推進無人機相關技術研究和產業發展,如今,園區已落地無人機相關企業20餘家,是省內重要的無人機產業集聚區。
我市無人機產業的蓬勃發展,也為無人機「飛手」這一新職業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但持證方能上崗。
無人機「飛手」的合格證有很多種,最為主流的是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AOPA)發放的合格證。在考取AOPA合格證的同時,國家也會同步頒發民航局認證的無人機電子執照。目前,南京註冊的AOPA培訓機構有9家,培訓時間15—30天,培訓費用1萬元左右。對於在行業應用領域的無人機「飛手」來說,拿到AOPA合格證是就業的先決條件。而在農業植保領域,無人機「飛手」一般都會選擇參加無人機生產廠家的合格證考試,比如大疆、極飛都有自己的駕駛合格證。
無人機行業持續火爆,也讓國內許多高校開設了無人機駕駛的相關專業,在我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正德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了相關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