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麥
前言
蒂姆·庫克接替賈伯斯擔任蘋果CEO將近十年時間,蘋果公司的市值增加了四倍,最高達到二萬億美元。在庫克帶領下,蘋果取得了無與倫比的商業成功。在延續iPhone、iMac、iPad三大產品線成功的同時,苦練內功,實現了晶片領域的全面突破。
擁有了工業設計、作業系統和晶片設計三大利器的蘋果實現了質的飛躍。也不再是那個憑工業設計打天下的劍宗高手,而是一位內外兼修,能夠隨心所欲地構建網際網路領域任何生態系統的江湖統帥。
不吹不黑,客觀地講現在的蘋果是真正令人畏懼的。似乎已經沒有什麼能阻擋蘋果市值突破三萬億美元大關。
不被看好的CEO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蒂姆·庫克在蘋果CEO職位上已經接近十個年頭。
2011年8月25日,喬幫主因為身體原因辭去蘋果CEO職務,蒂姆·庫克正式接任。儘管喬幫主力挺庫克,但是庫克一直因為缺乏與賈伯斯相同的技術願景和設計天賦而受到批評。大家都對失去喬幫主的蘋果充滿了擔憂,對蘋果的創新能力充滿了擔憂。
2011年發生了一個標誌性事件: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首次超過了PC。PC佔據主導地位的時代已經過去,移動網際網路大幕全面拉開。智慧型手機市場進入了快速上升渠道。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網際網路正面臨由桌面互聯向移動互聯的轉變。市場上好手如雲,厲兵秣馬,志在必得。
谷歌2007年推出安卓作業系統,經過4年的磨練,於2011年推出了安卓2.3和3.0系統,迅速建立安卓陣營。安卓幾乎成為智慧型手機「標配」。谷歌也與摩託羅拉聯手推出谷歌手機,志在構建軟硬結合的移動互聯生態系統。
另一邊,移動互聯時代兩個失意者,一個是一直在行動作業系統邊緣徘徊的微軟,另一個是功能手機時代的巨人諾基亞,強強聯合,意在構建windows phone作業系統生態,志在移動互聯時代東山再起。
在移動處理器領域,聯發科巔峰不再,高通強勢崛起,推出了驍龍系列QSD8250,MSM8255,與德州儀器、英偉達成為市場三雄。
英特爾則獨闢蹊徑,針對ARM這一移動處理器領域的競爭對手,推出Atom系列低功耗處理器。
蘋果公司顯然抓住了移動互聯的機遇。在喬幫主的帶領下,蘋果於2010年1月創造性地推出了平板電腦iPad。6月推出了iPhone4,並且把在iPad上獲得成功的A4晶片第一次移植到了蘋果手機上。
2011年10月4日,蘋果公司在加州總部召開發布會,新任CEO蒂姆·庫克首次主持重大產品發布會,正式推出新一代iPhone——iPhone4s。適逢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的逝世,於是輿論將其稱為「iPhone for Steve」。
庫克在參加D10大會時和外界分享了蘋果新產品命名的思路:與iPhone 3GS中的「Speed」不同,iPhone 4s的「s」則是突出了「Siri」。而不是普遍理解的「Strengthen」(加強版)的意思。
彼時蘋果在消費電子領域的核心技術是工業設計,每一款產品都是藝術品一樣存在。而在作業系統和晶片領域優勢並不明顯。缺少了喬幫主這樣一位工業設計大師,臨危受命者庫克是一位營銷見長的CEO,蘋果還能怎麼「Strengthen」呢?
精於心,簡於形
先來看看喬幫主時代蘋果都有哪些創新之舉。
1997年,賈伯斯帶領蘋果創新地推出iMac。全新的外殼顏色和透明設計使得產品大賣,蘋果公司度過財務危機。
2000年,賈伯斯提出創新理念,帶領團隊開發出劃時代的iTunes和iPod,取得成功。
2007年6月,蘋果公司推出使用iOS系統的iPhone手機。
2010年,蘋果推出了劃時代的產品iPad,搭載了蘋果首款A系列晶片A4。
在產品設計上,賈伯斯是業界著名的偏執狂。在工業設計領域,無人能出其右。蘋果的每一款產品都是工業設計的傑作。工業設計界的另一家扛把子飛利浦曾經有一句經典的廣告語,「精於心,簡於形」。賈伯斯自然深諳此道。蘋果從來就不是一家單純的硬體公司,以硬體為載體,構建軟體和服務生態系統才是蘋果的星辰大海。從iMac到iPhone歷來如此。而只有掌握了晶片設計,蘋果才能真正構建起軟體和服務的科技王國。對「精於芯」的不謀而合正是蒂姆·庫克與賈伯斯的共同之處。
喬幫主留給庫克一個美好的布局。而庫克則在後賈伯斯時代,把「A」計劃演繹得近乎完美。我們看看A系列晶片在庫克手上的重要裡程碑。
2011年10月,庫克作為CEO首次主持重大產品發布會,新發布的iPhone4s搭載了A5晶片。相對於A4,A5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重大提升:1、集成了更優秀的電源管理電路,使得A5在性能大幅提升的情況下功耗得到了合理的控制;2、集成了同步雙核GPU,圖形處理能力相對A4提高了9倍。
A5以三星Exynos4210為原型,由蘋果設計並在三星電子45nm工藝生產。蘋果在2008年收購了低功耗嵌入式處理器設計公司PA Semi,但是蘋果在晶片設計上明顯不夠成熟,仍然需要藉助三星。蘋果顯然沒閒著。2011年,蘋果和三星一邊在合作生產晶片,另一邊蘋果則起訴三星侵犯了iPad和iPhone的智慧財產權。而從A8開始,蘋果掌握了ARM晶片的核心技術後,就正式與三星分道揚鑣。後來與英特爾和高通的合作中,蘋果也多次踢開合作夥伴另起爐灶,延續了蘋果的一貫作風。
2012年9月發布的A6是蘋果第一款非標準ARM架構處理器。ARM處理器授權方式有兩種,簡單的是直接架構授權,可以搭配GPU直接生產ARM處理器,三星和Nvidia採用這種方式;較複雜的方式取得ARM指令集授權後獨立研發處理器架構,高通就採用這種較複雜的方式生產「非公版」處理器。志存高遠的蘋果在A6上第一次嘗試較為複雜的授權方式,推出了自己研發的Swift架構。A6處理器為iOS系統做出更多優化,使iOS獲得更好的性能。 A6擁有雙核CPU+三核GPU,渲染速度是A5的兩倍,體現了蘋果一直在追求更強大的圖形處理能力。A6也體現了庫克作為掌門人在晶片上的發展思路。
2013年10月發布的A7處理器是蘋果的第一款64位移動處理器。這對蘋果而言是一個重要裡程碑。A7使用了全新的Cyclone架構,仍然是雙核的配置;GPU則是來自Imagination Technology的PowerVR G6430。A7的性能有了質的飛躍,憑藉雙核和1.3GHz的運行頻率,性能超越了安卓手機中的四核Cortex A15處理器。
關於A7有幾個細節值得關注。1、性能秒殺當時安卓陣營中最強大的高通驍龍800;2、性能接近甚至超越了基於X86架構的英特爾Atom處理器;3、蘋果早就有把OS X作業系統移植到ARM上的打算。64位的A7性能遠遠超過預期,如果放在筆記本上更有意義。事後回想,那時起蘋果應該就在計劃2020年發布的桌面處理器M1了。4、A7中增加了一顆Oscar的協處理器M7。M7可以在A7長期休眠狀態下獨立處理從加速度計和陀螺儀等運動傳感設備中輸出的信息,還能連接iOS 7中的CoreMotion API連續監視運動數據,大大提高整機續航時間。這也體現出蘋果構建運動健康軟體服務生態方面的考慮。
憑藉A7的驚人表現,以及與iOS的完美結合,庫克的「A」計劃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