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他是成都一家知名高校的教授,為科研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尋找出路。10年後,他在東莞松山湖一手籌建電子科技大學廣東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並將其打造成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東莞成就了電研院,也成就了我。」陳雷霆說。2007年8月份,為幫助東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產業轉型,東莞市政府、廣東省科技廳、電子科技大學籤訂三方協議,聯手投入2.4億元,共同創建電研院。從此,電研院像一粒創新的種子被撒播在了松山湖畔。
「我們與東莞是最強技術與最強需求的結合。」陳雷霆說。彼時電子信息產業是東莞的支柱產業,低端代加工型企業居多,對核心技術服務的需求非常旺盛;電子科技大學囊括了國家電子信息科學技術領域全部6個重點學科,積累多年的科研成果也迫切需要轉化成經濟效益。回憶起雙方的合作,陳雷霆讚嘆不已,「東莞市支持力度很大,在這邊做事有奔頭」。
因為「有奔頭」,陳雷霆從2000多公裡外的成都來到了東莞,開始了忙碌的日子。在東莞主持電研院籌建工作並擔任院長後,他帶領團隊拜訪並深入調研周邊500多家企業,了解企業技術需求,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很快成為當地電子企業的堅強「技術外援」。除了做「技術外援」,陳雷霆還主動聯合東莞企業做原創技術或產品研發。
2010年11月份,電研院大樓正式竣工。陳雷霆開始帶領電研院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成果與別人合辦公司,共同開發產品,孵化企業。全國興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之後,作為掌舵人的陳雷霆思路越發清晰:做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做公共科技創新平臺。
在陳雷霆的努力下,電研院的創新平臺效應越來越突出。自2015年以來,在東莞市對全市30多家科研創新平臺的績效評估中,電研院穩居前兩名。2015年12月份,電研院獲評為首批「國家級眾創空間試點單位」;2016年,獲評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並升級為省級研究院。截至目前,電研院已孵化1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持股30多家。
10年間,作為東莞市引進的高端人才,陳雷霆憑著出色的業績,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並先後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中青年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站在下一個10年的起點,陳雷霆又種上了一粒新夢想的種子——帶領電研院做東莞公共科技創新平臺的引領者。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