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圖注
查看圖注
專訪中國首部吃貓調查紀錄片編導郭克——揭開中國吃貓灰色鏈條
7月末,中國首部吃貓調查紀錄片《三花》在京滬穗三地舉辦放映會。該片由艾未未工作室歷時7個月調查拍攝,從2009年12月上海救貓志願者的一次貓車攔截行動開始,最終牽出了一條觸目驚心的灰色吃貓產業鏈。影片編導兼攝影郭克在接受《外灘畫報》專訪時表示:「如果整個素材的血腥程度是十成,最終成片的只有六成。我們並不想宣傳暴力和殘忍,我們唯一的目的,是還原最真實的吃貓鏈條。」在吃貓產業鏈的背後,則是食品安全法與動物保護法的尷尬。
文/ 周一妍 人物攝影/ 姜曉明 圖片提供/ 郭克 賴曉育
「只要有人吃貓,就有人去抓貓」
在上海江蘇飯店邊上的一條小胡同裡,每天天亮之前,出入此地的助動車,就忽然多了起來。他們往往形隻影單,獨來獨往,助動車的後座兩邊,每每還掛著滿滿當當的編織袋。如果不是他們的老朋友——上海的救貓者,沒有人能認出來,那些編織袋裡好似一顆顆捲心菜壘起來的豐滿形狀,是一隻只貓,一隻只活貓。
這是紀錄片《三花》中吃貓鏈條的起點。
紀錄片編導兼攝像郭克從貓販處打聽到,上海最大的貓販名叫張振安,由於此人屬於上海貓販圈的「元老」,從不輕易出面,郭克沒能拍攝到他的畫面。
每天清晨6 點,張的手下就會和前來此處交貓的小貓販交易。「過去是5元一隻,後來漲價到8 元,現在是12元一隻。」一位小貓販告訴他。在江蘇飯店小胡同收過來的貓,首先會被運到浙江嘉興一處水果批發市場。在那裡,上海運過來的貓和蘇州、無錫等地的貓一起被搬上大卡車,整車運往廣州。
郭克親身參與的2009年12月末的那次救貓行動,證明了貓販所言非虛。
「2009 年12月18日,我們悄悄跟蹤一輛小型運貓卡車,到了嘉興那處水果批發市場,原本我們打算跳下車與司機交涉,突然間,司機調轉頭,就往回開。他們的警惕性很高,在發現後面跟蹤的可疑車輛後,就加速回撤。」郭克回憶,當天運貓車和護貓隊展開了一場高速公路追逐站,在高速公路上,護貓隊不敢輕易行動,直到經過王江涇收費站時,護貓隊才找到時機攔截車輛。
在運貓車上,郭克看到300多隻貓被關在狹小的木製籠子裡,擠壓得動彈不得。看見光亮的貓發出悽慘的叫聲,有些貓的尾巴被夾斷了,滲出血跡,有些貓因為擠壓過度已經昏厥過去。
此後,郭克在拍攝《三花》的7個月時間裡,再也沒有拍攝到運貓車的畫面。「他們發現我們跟蹤,變得更加小心謹慎,現在已經不走高速了,改走不起眼的小路。」郭克說。
這些運貓車上的貓,來自於上海的各個小區。上海護貓隊的閔阿姨曾帶郭克來到上海閘北一個小區,深夜12 點,他們遇到了一個偷貓人。這位偷貓人是閔阿姨的「熟面孔」,儘管站在護貓者的對立面,他還是向郭克透露了一些情況:偷貓人一般白天睡覺,晚上12 點開始偷貓,從12 點到清晨6 點,運氣好的時候,可以偷到十來只。
偷貓的方法很傳統:拿一個帶踏板的鐵籠子,裡面裝一隻麻雀,夜間的貓看見撲騰翅膀的麻雀,再聰明的貓也會進籠子,當它們走進鐵籠時,踩下踏板,鐵門嘭一聲關上,大多數貓尾巴被鐵門夾斷,這就是它們失去自由的時刻。
閔阿姨告訴郭克,除了攔截貓車外,上海護貓隊的老阿姨也曾經選擇苦口婆心勸服偷貓人改行,可惜效果甚微。
今年3 月20日央視新聞調查播出《需要法律保護貓?》裡,上海志願者劉曉雲講到她的親身經歷。她給了貓販5000元錢,把那車貓給買下來了,然後又給他找了一個工作。結果劉曉雲很快發現,那個貓販子還是回去偷貓了。「偷貓的工作多好,幾乎沒有成本,就是捉些麻雀,我已經不習慣做其他工作了。」貓販說。
「 解救一車貓有什麼用?即便上海的貓全被解救了,還有北京、天津、南京、蘇州、無錫??只要吃貓的需求存在,貓販能找到收購方,就會有人去抓貓。」在《三花》紀錄片中,一位不願露面的貓販告訴郭克。
探訪「貓街」
這些貓在到達廣州後的命運,是被做成「紅燜貓肉」、「龍虎鬥」或是「水煮活貓」。為了保證貓肉的鮮美,經營貓肉的食肆大多採取「活煮貓」、「悶棍打」等方式對活貓進行宰殺。
「在廣州貓肉是一道很普遍的菜色,我去了榮記餐館、嘉華海鮮城都有看到。」郭克告訴記者。
據廣州當地《羊城晚報》的調查報導,廣東人寒冬季節每天要吃掉1萬隻貓!這些貓相當部分是從外省收購來的或偷來的。
郭克一共去了廣東兩次,一次是今年2月,一次是5月。5 月的那次,他將攝影機裝在大包裡,裝作食客拍攝到了殺貓的現場。
在廣州市開平區的發記貓肉館,郭克親眼目睹了「水煮貓肉」的製作過程。兩名廚師站在一個鐵桶旁,其中一名廚師將一隻只絲毫沒有力氣掙扎的小貓扔入鐵桶,手拿一根木棍,不斷擊打貓的頭部和軀幹。約5 分鐘後,廚師終於停止了擊打,用木棍挑出已經僵硬的貓,迅速丟到加工區中央的圓柱形脫毛機裡。頓時,脫毛機開始高速旋轉並發出轟隆隆的響聲。不一會兒,「脫毛」完成,一隻只血淋淋的貓被端進廚房蒸煮。
「越折磨,味道越好。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血液充分被肉質吸收,做出來的貓肉味道好極了。」一名廚師解釋說。在榮記餐廳,郭克拍攝到一位年輕的廚師正熟練地一刀將貓頭砍下,接著剖開貓的肚子,取出所有內臟。他正在做「紅燜貓肉」,貓頭和內臟都是多餘的。廚師將貓頭和內臟扔在一個鐵盆裡,鏡頭裡清晰地顯示,貓頭上的眼睛還是睜著的。
「一開始殺小動物,比如小狗、初生的小牛犢,我都不敢看,殺的時候都用白布包著頭,後來就習慣了。」廚師一邊剁著貓肉一邊說。
在榮記餐廳,兩位貓肉食客面對郭克的攝影機,欣然接受了採訪。對於吃貓,他們覺得習以為常。
「我覺得我們的下一代,從小就很喜歡小動物,我會勸他們不要吃貓肉。但是畢竟兩代人受的教育不同,我就覺得吃貓肉沒什麼。」一位戴著黑框眼鏡、滿面書生氣的中年男士對著鏡頭說。
「貓肉煲湯,很是鮮美。在其他地方,你吃不到貓。所以有朋友來廣州,請他吃貓,很有面子,他也記住了你這個朋友。」另一位更為粗獷一些的男子邊喝酒邊興奮地介紹。
「你們不擔心貓帶有傳染病,就像果子狸一樣?」郭克問。
「沒有想過,我們要的就是鮮美,其他不管那麼多了。」粗獷男子回答。
據郭克調查,在廣東市區的餐館,一斤貓肉的價格約在70-80元,一般一隻貓兩三斤,一道水煮活貓的價格在200 元左右。而在郊區,貓肉價格則在20-30 元一斤。
除了貓肉之外,貓皮在市場上也有著不錯的銷路。
今年5月,在廣州中山大學對面的中大長江皮草城,郭克以服裝設計師的身份去「看貨」。在一家皮草店內,他看到一張張貓皮褥子整齊地鋪在地上。
「最早的時候, 貓皮四五毛錢一張,現在成了熱銷貨。」來自河北省衡水市大營鎮的老闆介紹說,如今每張貓皮褥子的價格在120元至160元之間,每張褥子有12 條貓皮,常常被買家買去製作成女士鞋子的鞋口,或是小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