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1972—1980年更名「上海師範大學」始末

2021-01-08 澎湃新聞

華東師範大學成立於1951年,是以肇建於1924年的大夏大學、1925年的光華大學和1879年的聖約翰大學等為主要基礎發展起來的一所綜合性研究型的全國重點大學。在1972年1月至1980年8月期間,華東師大曾有一段更名為「上海師範大學」的歷史。華東師大更名的背景緣由是什麼?更名後的管理體制、系科設置、校區布局、人才培養有何變化?後來又是如何復名的?本文試從檔案文獻出發,探尋這段更名始末。

1950年代的華東師大校園大道,毛主席像尚未立起,從這個角度望過去,正前方是師大校門。

更名緣起

上海師範學院、上海教育學院、上海半工半讀師範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四校併入華東師大,然後更名為「上海師範大學」。

1971年7月31日,歷經三個多月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落幕,會議通過《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會議紀要》提出要對全國高校進行院校調整。上海市委、市革委會根據此次會議精神,決定對上海的高校進行調整,調整的方法主要是撤銷、遷離和合併,到1976年,將上海高校由24所調整為16所。

為加強對師範院校的領導,調整方式採取合併式。1971年12月7日,上海市委決定將上海師範學院、上海半工半讀師範學院、上海教育學院和上海體育學院併入華東師大,再更名為「上海師範大學」,主管部門由國家教育部改為上海市政府。更名後的上海師範大學的主要任務是為上海地區培養「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中學老師,配合三大革命運動實踐,積極開展業餘教育和進行必要的科學研究。12月17日,成立由華東師大魏進、上海師院張光明、上海教育學院張世德等組成的並校五人領導小組(後稱上海師範大學籌備組),並舉行首次會議。會議決定在領導小組下設立並校工作班子。四天後,正式成立由 22人組成的 「上海師範大學」工作班子。班子分設組織、教育革命、校務和秘書四個組,統一在華東師大辦公。12月31日,工作班子確定了學校管理體制及系科設置方案。方案要求各校短訓班按專業劃歸所屬系科領導,各校專業教師按系科歸口,各類人員的調動等並校後由上海師範大學黨委統一處理。同時,提出《上海師範大學「四·五」規劃》,一起報上海市委。

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左)和華東師大的第一任校長孟憲承先生(右)於1950年代合影。

1972年1月,華東師大黨委召開全校師生員工大會,傳達市委關於五校合併的決定,並對院校調整進行動員。3月,並校領導小組召開原五校兩委班子會議,宣布校系各級領導班子名單以及職權範圍,布置並遷任務。根據上海市委的意見,校領導小組已由5人擴大為11人。會後,各系各單位領導班子分頭研究並遷工作,擬訂工作計劃。4月,華東師大物理系率先進行並遷,原上海師範學院、半工半讀師院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和附屬工廠的生產線全部合併於華東師大本部。

更名後的校區布局與幹校並遷

上海師範大學本部和校部機關設在華東師大校區,分部設在原上海師範學院校址。理科部分設在華東師大校區學習,文科設在原上海師範學院學習。學校大豐「五七」幹校南遷奉賢。

1972年1月,上海師範大學籌備組向上海市革委會上報《關於上海師大匯報提綱》,五校並校方案,基本以此為據進行實施。

《匯報提綱》主要包括五部分內容:(一)上海師範大學的規模。幹部978名(其中局級25名,處級50名),各類教學人員2222名,各類職工759名,學員5711名(其中普通班784名,培訓班4927名)。今後計劃招普通班學生1800名,培訓班學生5000名。(二)辦事機構。校部設政工組、教育革命組、校務組和辦公室。(三)學校布局。校部及理科設在原華東師大,文科設在原上海師範學院。原華東師大校址為上海師大本部,原上海師範學院校址為上海師大分部;江蘇大豐「五七」幹校遷至奉賢原教育學院幹校。(四)系科設置。更名後的上海師範大學設歷史、中文、政教、外語、教育、革命文藝、軍體、數學、化學、物理、生物、地理等12系文理兩科。(五)附屬單位。附屬單位包括校辦工廠、圖書館、印刷廠和「五七」幹校。至於圖書館,五校則完全合併,作為校部直屬單位,上海教育學院圖書館併入華東師大圖書館,半工半讀師範學院和體育學院圖書館併入上海師範學院圖書館。

在此,特別記述一下學校「五七」幹校設立與並遷情況。

在麗娃河上泛舟,曾經是華東師大學生們獨有的情趣。

早在 1970年2月,華東師大就在江蘇大豐縣建立「五七」幹校,並成立幹校臨時黨支部,從各系各部門抽調幹部教師50餘人組成「尖刀連」先遣隊。6月,第一批「五七」幹校學員200餘人赴大豐進行「勞動鍛鍊」和「鬥批改」。成立一年間,幹校有156名教師、幹部經過幹校「勞動鍛鍊」回校工作,尚在幹校勞動的有305人。地理系教師錢今昔曾回憶道:「 『五七』幹校坐落在蘇北大豐縣沿海的鹽鹼、草蕩地區。這樣的土地不僅不長糧食,連棉花都很難收穫。那裡的蔓草,可達數丈之高。勉強種些玉米、碾成粗粉作糧食用。那裡雖然經濟落後,但自然風光卻很曠麗。我們大約二百多人,每天早晨學習後,荷把鋤頭下田,開溝引水,希望能夠衝刷鹽分,改良土壤。」

1972年1月,華東師大、上海師範學院、半工半讀師院和教育學院等四校負責人召開碰頭會,總結大豐「五七」幹校情況,制定幹校合併初步方案。方案內容主要包括:(一)基本情況。四校「五七」幹校總人數500人,其中華東師大200人;總面積為1793畝,其中華東師大650畝;已耕面積1100畝,其中華東師大450畝;以及四個養豬場有生豬220頭,4個牛棚耕牛17頭,農業機械有豐收35拖拉機2部等。(二)組織領導和人員編制。幹校由7-9人組成黨總支委員會,下設五個支部,設共青團支部一個。(三)1972年的生產任務。力爭做到糧、油、菜、柴自給,肉類大部自給。幹校現有500人規模,按每人平均種植1.5畝,共計750畝。副業生產,保持養豬200頭左右,耕牛10頭,養雞200隻,養鴨300隻。(四)調整後的布局,做到相對集中,以便領導和管理。比如:校部和各組室、廣播臺、小賣部、醫務室,設在現師院幹校。機耕機修間設在師大幹校,汽車、拖拉機機房設在師大和師院幹校。

為了便於領導,及時傳達上級指示,並有利於教學結合實際和減少大量路費,上海師範大學大豐「五七」幹校決定遷往奉賢的上海教育學院幹校。

1972年12月初,根據上海市委決定,上海師大在奉賢農村創辦涉外人員外語培訓班。學生從上海市區各中學選拔,共199人,實行半耕半讀。《馮契年表》印證了這段遷移史:「1973年,『五七』幹校遷至上海市奉賢縣,又去奉賢『五七』幹校。在寫給老友的信中說,『現在我們的幹校是半年輪換一批,又讀書又勞動,生活很愉快。』」

1977年12月,經校黨委研究決定,撤銷「五七」幹校。「五七」幹校前後長達6年之久,共辦8期,據不完全統計,先後去幹校勞動的教師共1960人次。

政教系八零級畢業生合影

更名期間的人才培養

1972至1978年間,三年制普通班畢業的學生有5300名左右,三屆「五七」幹校外語培訓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

更名後的上海師範大學主要開設3年制普通班(工農兵學員)、外語培訓班,以及函授和短訓班等。

普通班招生改革與人才培養。華東師大更名之初,大學正常的招生和人才培養工作都被迫停止。根據《會議紀要》提出的「工農兵學員就是教育革命的主力」精神要求,大專院校招生的主要對象是具有二至三年以上實踐經驗的工農兵;年齡在二十歲左右,身體健康,一般是未婚的;一般應有相應於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老工人、貧下中農和革命幹部入學,可以根據情況放寬年齡和文化程度的限制。

1972年2月,學校黨委根據培養中學教師的總任務,提出:(一)重建教研組;保證各科都要有教材,年內各系重點編好一些基礎課教材;(二)給教師必要的備課時間;(三)對已開設的基礎課作一次質量檢查;(四)保證教學時間,全年教學34周,每周學習52學時,不得隨意停課;(五)實行考核制度;(六)加強組織性和紀律性教育。至此,學校教學工作得以初步恢復。

1972至1978年間,上海師範大學三年制普通班畢業的學生有5300名餘人,培養出了一批優秀人才,如:72級數學系的李源潮、中文系的魏承思,73級政教系陳衛平,74級外語系英語班的崔天凱,75級外語系法語班的黃慧珍,76年中文系的陳子善、翁敏華,77級數學系林華新等等。

1972年,隨著我國外交新局面的打開,外事任務日益繁重,外交官呈青黃不接之勢,已「迫切需要培養一批堅定的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和政策的外語人員」。遵照中央的指示,上海市革委會決定在應屆畢業生中選拔600名各方面表現較好的學生,分別在上海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外語學院三校的「五七」幹校進行外語培訓學習。600人中,每校各招200人,挑選時要求男女比例為7:3左右。選拔條件包括本人政治思想好,勞動好,無複雜的社會關係,有一定的外語基礎,身體健康,無嚴重殘疾,年齡在十七歲左右;培訓期間,以參加勞動為主,同時給予適當時間學習政治、外語;兩年之後再從中挑選一批政治業務好的,送至有外語的院校繼續培養,其餘的繼續留在幹校或另行分配,實際一直在幹校學習到畢業。培訓期間,學員同農場的知識青年待遇相等,第一年每月生活費18元,第二年按21、24、27元三種標準評定工資。

上海師範大學第一批學員法語班、日語班和德語班各招25人。英語四個班共招125人。1973年和1974年,上海師範大學又各招收了一批學員,三批實際共招收學員595人,其中英語396人,日語75人,法語74人,德語50人。

外語培訓班的辦學地點幾經更換。第一批為1972年10月25日赴江蘇大豐「五七」幹校。次年4月,全部學員遷往上海奉賢濱海地區的「五七」幹校。以後的第二、第三批學員入學後都在奉賢幹校,最後階段遷到上海師大分部學習。

外語培訓班的辦學宗旨是「一面勞動、一面學習馬列和外語」。上海圖書館原館長吳建中曾回憶 「五七」幹校這段生活,他說:「六點半還是七點起來,我記不清。然後就做操。早上吹哨,然後集合。外面大喇叭響後去做操,吃好飯後排隊出去上課、幹農活。」「讀書都是半天,不是上午就是下午,基本上就是保證半天。」

外語培訓班屬於學校試點項目,當初沒有明確的學制和學歷層次。1982年7月13日,上海市高教局發布《關於對原外語培訓班學員進行複習考試的通知》,要求相關學校對1976至1978年間在外語培訓班取得畢業資格的學員組織考試,考試科目包括政治理論課、語文和外語。凡考試合格者,承認大學專科學歷。學校根據文件精神,隨即開展此項工作,並於當年12月為考試合格的學員換發了「華東師範大學學歷證書」。外語培訓班學員在校時間相對較長,同時又經歷了相對系統的外語訓練,基本都具有較好的外語素養,77屆畢業生曾經集體翻譯出版了《瑪格麗特·柴契爾》一書。三屆畢業生多數分配在高校、外事和科研部門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取得了相當不俗的成就,如72級法語班的王滬寧、包文英,日語班的陸留弟、陳鴻斌、季增民、江興華,英語一班的山順明,英語三班的餘強富,英語四班的姜海山;73級日語班的吳建中、鬱偉華;74級法語班的吳勇毅,德語班的劉同蘭等等。

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部分學員合影

三校分出,恢復原名

1978年,上海師範學院、上海體院和上海教育學院分別脫離上海師範大學,結束了長達6年的並校歷史。1979年,大夏校友吳亮平把恢復「華東師範大學」人民信函,親自送給中央黨校校長胡耀邦和教育部部長蔣南翔,加快推進校名恢復的進展。

華東師大更名「上海師範大學」後,由建校時提出的根本任務「培養中等學校師資」轉化為「培養中學教師」,這種單一的師範教育在「文革」結束後,明顯落後於時代。為了使上海地區的高等師範教育布局更趨合理,能夠適應教育事業迅速發展的需要,重建華東師大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1977年6月2日,學校教工鬱中秀、徐增珏等12人聯名給校革委會寫信,力陳重建華東師大的必要性。10月11日,學校黨委向上海市委、市革委發出《要求儘快改變我校體制的報告》,建議市委、市革委和教育部立即著手調整上海高等師範院校的布局,將上海師大分為華東師大、上海師範學院、上海教育學院和上海體育學院,指出「華東師大以培養重點中學、高等學校師資及科研人員為主要任務,面向華東、全國招生、全國分配;上海師範學院以培養中等學校師資為其主要任務,面向上海」。

1978年2月27日,國務院轉發了教育部《關於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原則同意報告所述內容。報告中提出確定的全國重點高校88所,其中恢復「文革」前原有的重點高校66所,新增28所。華東師大重點高校的地位得以恢復。3月,學校黨委給上海市委、市革委會上報《關於貫徹市委指示精神,搞好分校工作的請示報告》,提出各校分離的具體原則,主要包括:(一)在人員方面,原則上回原校,後期進校的根據工作安排分配。(二)專業設置方面,仍然按照原來各校的專業設置。並校後新設的藝術系屬於上海師範學院;德語、法語、日語等專業以及在校二、三年級學員(除藝術系屬上海師範學院和江灣體育系屬上海體院外)及幹校外語培訓班全部學員都屬於華東師大。(三)並校期間的檔案由華東師大保管。(四)其他諸如儀器設備、圖書、房產等也都按照基本原則和友好協商的辦法進行分配。(五)上海半工半讀師範學院所有人員、物資造冊後由華東師大代管,其後基本併入華東師大。

1978年4月28日,教育部批准恢復上海師範學院建制。5月13日,上海師範學院重新掛牌。6月,上海體育學院和上海教育學院也相繼恢復建制。至此,分校工作基本完成,結束了長達6年之久的五校合併的歷史。

分校之後,華東師大繼續沿用「上海師範大學」校名。

1978年下半年,在校黨委書記施平、校長劉佛年的提議下,由施平書記出面具函,再次邀請時任陝西省委書記舒同為「上海師範大學」的校牌題字。舒同在接到施平書記來信後,很快寄來題寫的校牌題字,題字是寫在舊報紙上的。學校接到題字後,由校辦主任朱光基等負責複製成木質校牌,並懸掛在學校大門口。

雖然華東師大重新恢復到以前的本身,但對繼續使用「上海師範大學」校名,廣大師生十分不滿。1979年4月27日,應校黨委邀請,中共中央黨校顧問、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吳亮平校友來校作題為《形勢與若干理論問題》的報告。在接待期間,吳亮平詢問學校校名變遷經過。在聽取相關情況後,對母校不恢復原校名認為不當。他囑學校用「華東師大部分教師」的人民來信名義致函教育部。吳亮平把信函帶回北京後,親自送給中共中央黨校校長胡耀邦和教育部部長蔣南翔。

這兩封人民來信,對恢復校名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1980年8月15日,經教育部批准,「上海師範大學」恢復「華東師範大學」原名。華東師大更名為「上海師範大學」的八年多歷史正式宣告結束。

1974年1月,上海師範大學地理系中學師資培訓班畢業留念。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檔案館館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師範大學
    上海師範大學簡稱「上海師大」,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部市共同支持高校,上海市重點建設大學,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學科)建設試點。上海師範大學最早是1954年創建的上海師範專科學校,1956年升格為本科院校上海第一師範學院和上海第二師範學院,1958年兩校合併成立上海師範學院。
  • 華東、華南、華中、華北、東北、西北師範大學哪所大學實力最強?
    全國通常劃為七大區域:華東、華中、華北、華南、西南、西北、東北,所以一些專業性大學一般是七大區域各設一所,原來的師範大學就是如此。經過幾十年變化,現在尚有華東、華中、華南、東北、西北5所用大區命名的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由於一直使用此名,沒有冠以華北之名,實際上代表華北地區。
  • 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就業率最新排名
    小編首先要說明並不是拿三所高校作比較,只是想讓大家了解一下三所高校的實力,為2021年的考生做個參考。小編從全國排名、就業率、去向最多的行業等方面進行了總結。具體數據均來自網絡,僅供參考。畢業後去向最多的地區是北京,佔58%的比例,可見大部分的畢業生都能留在北京工作生活,發展很好,其次是上海。
  • 華東師範大學和華中師範大學,差距有多大呢?
    中國有很多名字十分相似的高校,如果不加以區分很容易搞混,有些學校雖然校名相似,但是差距是非常的大,比如說位於江西的華東華理工大學和上海的華東理工大學,這兩所大學的校名是最相似的高校,但是學校的層次差別很大,一所是211/雙一流高校,而另一所只是普通的本科院校,甚至是以二本批次招生為主,而這篇文章介紹的兩所大學也是有差距的
  • 華東師範大學第五附屬學校籤約
    華東師範大學與嘉定區人民政府於11月12日籤署合作協議,共同推進華東師範大學第五附屬學校建設。華東師大在嘉定區已形成辦學類型多元化、特色化的基礎教育學校矩陣。  開設54個班的九年一貫制學校  根據雙方合作協議,華東師範大學第五附屬學校位於徐行鎮,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規劃佔地約90畝,初步確定學校辦學規模為54個班,其中小學部30個班,初中部24個班。
  • 華東師範大學|2021年體育單招招生簡章
    華東師範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學,2017年學校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行列。 華東師範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由體育教育系、社會體育系、運動訓練系、大學體育部、體育與健康研究所組成。
  • ...理論學科引領作用,不斷深化『四史』學習教育」在華東師範大學...
    (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2020年12月27日,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辦,華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的「上海市馬克思主義論壇——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引領作用,不斷深化『四史』學習教育」在華東師範大學召開。
  • 上海師範大學附屬舟山中旭學校正式揭牌啦
    1月5日,上海師範大學附屬舟山中旭學校正式揭牌。這標誌著,舟山市普陀區人民政府、上海師範大學、旭輝教育集團、恆大地產四方全面開啟「政企校合作,產教研融合」的發展新篇章。舟山市普陀區副區長李莉,上海師範大學校長朱自強、副校長張崢嶸,舟山市普陀區教育局局長周磊斌,旭輝教育副總裁、上師大附屬舟山中旭學校校長侯著久,恆大地產華東公司舟山公司項目總吳方輝,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師範大學未來教育學院院長張際平出席揭牌儀式,全市各區相關部門領導、教育同仁、社會各界朋友、全體師生共同參加了此次儀式。
  • 2020年度華東師範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周啟動
    1月4日,2020年度華東師範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周開幕式在閔行校區學生之家C區多功能廳舉行。2020年度華東師範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周啟動,在創新創業工作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多項成績榮獲上海第一(或唯一),一大批創業者展露頭角、乘風破浪。
  • 師範類高校軟科10強榜,華中師範第三,上海師範大學墊底
    關於文科類師範高校的軟科十強榜單,大家都熟知的上海師範大學居然在其中墊了底,而各方麵條件都不錯的華中師範大學也只排在了第三位。那麼到底有哪些大學上了榜?又是哪所高校成功奪冠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師範大學哪所棒?小編基於教育部學科評估給出一個師範大學排行榜
    註:數據來源於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第一檔次(12-15個A類學科、12-15個B類學科):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第二檔次(4-6個A類學科、12-16個B類學科):南京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
  • 上海師範大學673現代漢語
    1954年,時名上海師範專科學校,1956年擴建為上海第一師範學院和上海第二師範學院,1958年兩所學院合併成立上海師範學院。1972年至1978年與華東師範大學等五校合併成立上海師範大學。1978年恢復上海師範學院。1984年改名為上海師範大學。1994年10月,與上海技術師範學院合併成立新的上海師範大學。1997年9月至2003年8月,上海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南林師範學校黃陵衛生保健師範部、上海行知藝術師範學校、上海旅遊高等專科學校等先後併入或劃歸我校管理。學校下設17個二級學院、134個研究機構。
  • 華東師範大學校校長錢旭紅:教務處的每一位同志都要成為教育家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在學校召開的暑假務虛會上發表了講話,強調了團隊建設及加強本科教育對於華東師範大學發展的重要影響。以下為錢校長講話內容:  華東師大有一個明確的願景以及三大使命,即通過三步走的方式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我校作為國家雙一流大學A類院校,所有問題都要以此為切入點進行考慮。
  • 想當老師的考生收藏:2020年211師範大學實力排名及分數線
    一、分數最低的211師範大學1、211師範大學有哪些全國共有9所211師範大學,包括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和西南大學。其中北京師範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同時也是985師範類大學,即非985的211師範大學僅有7所。本文僅討論非985的211師範大學。
  • 2020著名師範類大學排名,浙江師範大學排名讓人驚喜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朋友選擇了教師這個穩定的職業,在很多師範大學中,應該怎麼選擇呢?2020師範大學最新排名出來了,一起來看看吧。北京師範大學在首都北京,211工程,985工程的大學,同時也是一流學科,有國家重點一級學科5個,國家重點二級專業11個,北師範大學一共有69個本科專業,教育學、心理學、中國史、地理學、生態學五個一級學科名列全國第一。
  • 上海有機所與華中師範大學舉行籤約儀式
    為加強合作與交流,深入推進校所融合工作的開展,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學研究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1月1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與華中師範大學就共建「化學與生物分子科學聯培研究中心」舉行了籤約儀式。
  • - 華東師範大學...
    「馬烈杯「MBA創業大賽10月24日下午,2020「馬烈杯」華東師大MBA創業大賽決賽在華東師範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成功舉辦決賽共有9支隊伍參與競逐,8位校內外專家評審現場坐陣,分別為經濟與管理學部專業學位教育中心主任藍發欽教授、華東師大科技園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向盛斌、上海寶尊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官馬烈、上海石滴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潘鴻、上海賢誠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趙衛青、海納創聯產業投資(上海)有限公司總裁陳兆迎、杭州海康威視數位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戰略管理專家姜帆、芯麒明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凌菊。
  • 2020上海師範大學管理人員招聘25人公告
    根據《上海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辦法》和《上海師範大學公開招聘人員實施辦法》的規定,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面向校內外公開招聘一批教輔管理崗位工作人員。招聘崗位及應聘條件如下:一、基本條件(一)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作風正派,廉潔自律,有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範。
  • 經開區與上海師範大學籤約辦學
    12月29日,據經開區融媒體中心消息,經開區、花溪區與上海師範大學在經開區管委會成功籤署三方合作辦學協議,確定合作在貴陽打造一所名為「上海師範大學附屬貴陽科創實驗學校(暫定)」的優質學校。據悉,上海師範大學是上海市重點建設大學、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學科)建設試點單位,入選國家「1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實施院校、「國培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等。
  • 歷史上「國字頭」大學:11所國立師範大學,估計你基本都不知道
    聽著都很牛,國立師範學院為湖南師範大學前身,1938年夏,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創建一所獨立的國立師範學院。1949年併入湖南大學。1953年調整為湖南師範學院。1984年更名為湖南師範大學。如今的湖南師範大學也是211院校,其實歷史上也是國立大學,牛得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