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藝術無國界,但有時候,作為一個普通人,筆者很難通過抽象派的油畫作品或者深奧的文學去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但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卻沒有這種隔閡感。
格爾尼卡其實是一個西班牙的小城鎮,在二戰中,納粹德國的空軍轟炸了該鎮。畢卡索以轟炸之後的格爾尼卡為藍本,創作了這幅油畫。
該畫採用了寫實的象徵性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營造出低沉悲涼的氛圍,渲染了悲劇性色彩,表現了法西斯戰爭給人類的災難。此畫結合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風格,表現痛苦、受難和獸性。
整個畫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馬為構圖中心;牛頭與馬頭之間是一隻舉頭張喙的鳥,它的身體部分的牆有一道裂縫,光透了進來,也代表了希望。
畫面的左上方有一從窗口斜伸進的手臂,手中掌著一盞燈,發出強光,照耀著這個血腥的場面。
畫中右邊有一個婦女舉手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另一個婦女拖著畸形的腿衝向畫中心;左邊一個母親與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個戰士的屍體,他一隻斷了的手上握著斷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
畫家把具象的手法與立體主義的手法相結合,並藉助幾何線的組合,使作品獲得嚴密的內在結構緊密聯繫的形式,以激動人心的形象藝術語言,控訴了法西斯戰爭慘無人道的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