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
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亞維農少女》開創了立體主義的新局面。
1
「藍色時期」到「粉色時期」
畢卡索從很小就很有藝術天賦,創作了許多驚人的繪畫作品,獲獎無數。
1896年,15歲的畢卡索剛剛進入巴塞隆納的一所美術學校,這時的自畫像,已經可以看出他的藝術潛力。
畢卡索15歲的自畫像
19歲的畢卡索就曾說過:「我14歲就能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好。」他第一次來到巴黎,受到現代藝術運動的影響,他開始探索新的繪畫風格。
早期素描
畢卡索12歲時的作品
1904年,畢卡索定居巴黎,住在前衛藝術家聚集的蒙馬特區,這個時期,他的生活境遇不佳,曾先後用藍色和粉紅色調,描繪街頭貧窮的殘疾人、老人、江湖藝人、小丑等,被稱為「藍色時期」(1900-1903年)和「粉色時期」(1903-1906年)。
其中藍色與粉紅色時期分別對應畢卡索作畫使用的主色調,1901至1904年,畢卡索受到朋友自殺的影響,畫作色調以陰鬱的藍與藍綠為主。
畢卡索《人生》布面油畫 1903年
1904年,畢卡索定居巴黎,邂逅了人生中的第一段愛情,費爾南德·奧利維葉(Fernande Olivier)。這一時期的畢卡索,畫作多使用鮮明的橘色和粉紅色系,被稱之為「粉色時期」。
畢卡索《紅色背景的裸女》布面油畫 1906年
2
《亞維農少女》:開啟現代主義
《亞維農少女》被視為第一幅「立體主義」作品,它不僅標誌畢卡索個人藝術歷程的重大轉折,也引發了「立體主義」的誕生。
《亞維農少女》 1907年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在《亞維農少女》的畫面中,左邊三個女人形體受到古伊比亞雕塑啟發,右邊兩個狂野的形象則來源於非洲雕刻。她們的身體是扭曲、斷裂的,觀者只能看到不同角度才能看到的不同身體部位。
在此作中,傳統繪畫中的空間秩序和結構完全消失,畢卡索把塞尚對形式和空間的革新又推進了一步,徹底背離了西方藝術自中世紀以來形成的古典的美與和諧的理念,展現了一種新的表現方式。
在題材上,畫面描繪的既不是女神,也不是優雅的模特,而是巴塞隆納阿維農街的妓女,通過她們,藝術家體現的是關於性、生命本能、死亡威脅和原始主義的主題。
立體主義的創新不僅僅在藝術形式上,而且體現在社會批評上。通過對原始藝術和非洲藝術的借鑑,對民間藝術介紹到精英藝術之中,具有反藝術、反文化和社會等級制度的意義。
因此,立體主義後來也被當作是無政府主義、反傳統的前衛藝術的先驅。
由於《亞維農少女》在視覺、題材、文化上的創新,它被看作是現代主義藝術的開端。
3
拼貼畫法
1910-1911年是立體主義的第一高峰。在畢卡索的《坎威勒爾像》、《彈曼陀鈴的少女》、《彈吉他的人》、《伏拉像》等作品中,結構分析技巧已達到純熟的地步。
《彈曼陀鈴的少女》布面油畫 1910年
1912年,畢卡索和布拉克發明了「拼貼法」,也就是從卡紙或其他媒介上剪下圖形,貼在畫面上,與畫面上的圖形共同構成一個主題。這種方法的運用標誌著立體主義進入了新時期——綜合立體主義。畢卡索的《有藤椅的靜物》就是最早的拼貼畫之一。
1925-1932年是畢卡索創作的超現實主義時期,其創作特點是將生與死,夢境與現實統一起來,具有神秘、恐怖、怪誕的氣氛。代表作有《哭泣的女人》、《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雕塑家》等。
《有藤椅的靜物》拼貼畫 1912年
4
立體主義的自由表現
《夢》布面油畫 1932年
《夢》的女主角是瑪麗·泰瑞莎,是畢卡索的情人之一。畢卡索與泰瑞莎相遇時,她還是為剛走出青春期的女孩,畢卡索曾說:「與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開始。」
在畫中,畢卡索用紅色的椅子代表他的愛,將少女圍住,泰瑞莎則沉醉於愛情的夢境中。而少女的胸部呈現出半遮半掩的青澀,衣服上的波浪水紋,是畫面橫向流動的美感。
《夢》是是畢卡索中期的重要作品之一。這個時期的他,喜歡用明快、對比強烈的顏色。此作也是畢卡索平面方式描繪女人形象和新古典派作風相分離的產物。
現代繪畫與古典繪畫的差別在於:現代繪畫的線條與色彩的組合更為組合,除了欣賞畫作內容的線條和色塊,要更多地發揮自己的想像空間和思維自由。
以「情人」為主題創作的作品
5
《格爾尼卡》
畢卡索的巨幅作品《格爾尼卡》用超現實主義的方式和綜合立體主義的形式混合在一起,傳達了強烈的政治信息。
《格爾尼卡》布面油畫 305.5×782.3cm 1937年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和法國內局部巴斯科地區的重鎮。1937年4月26日,納粹空軍在光天化日之下,向這個城市最繁華的地區投下了炸彈,當地死亡和受傷人數達7000人。
畢卡索在6月很快完成了這幅巨作,以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在整幅壁畫中,沒有出現納粹德國的飛機和炸彈。畢卡索用立體主義畫法和黑、白、灰三種顏色真實地表現了格爾尼卡遭受轟炸後支離破碎的慘狀。
6
輝煌的一生,回歸到孩子般創作
畢卡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他在這個多變的世紀之始從西班牙來到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他一生輝煌藝術的發現之旅。而其晚年的藝術創作,則回歸到孩子般的創作方式。
15歲和91歲時的自畫像
晚年時期的畢卡索在創作
晚年畢卡索,常常懷著一顆童心進行創作。畢卡索曾說:「為了學會如何像孩子一樣畫畫,我卻用了一輩子。」
孩子們似乎天生就喜歡畢卡索,或許是因為這位偉大藝術家在他生命最後的時光裡,依然保持著一顆童心。
帶著浴帽鏡前拍照的畢卡索
cosplay成大力水手派派
在兒子克勞德面前舉手投降
跟著兒子,只能做一個牽羊的小跟班
畢卡索和自己兒子與女兒畫畫
20世紀,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畢卡索一樣,畫風多變而人盡皆知。畢卡索的盛名,不僅因他成名甚早和《亞維農的少女》、《格爾尼卡》等傳世傑作,更因他豐沛的創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層面的藝術作品。
畢卡索完成的作品統計約多達6萬到8萬件,在繪畫、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畫、舞臺服裝等造型表現。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大師之一。
斑馬星空,帶你走近藝術大師;
足不出戶,一鍵開啟線上美育。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斑馬星空期待和您一起發現美,
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