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說:過去藝術不能當飯吃,未來孩子不學藝術會沒飯吃。
一語激起千層浪,有的家長開始惶恐:「是不是該給孩子報個藝術興趣班?學美術好還是學樂器好?」有的家長說他危言聳聽:「藝術能當飯吃我把名字倒著寫!學好數理化英語才是王道!」到底馬雲的預言有沒有依據?
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在對1999-2000學年度與2009-2010學年度的藝術教育進行對比研究時,做過一個有5萬多本科畢業生參與的問卷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什麼知識最有用?」回答的結果可能會讓我們頗為意外。畢業1-5年的答案是「基本技能」,畢業6-10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畢業11-15年的結論是「人際關係」,而畢業16年以上的則提出:「藝術最有用」。
一、為什麼孩子要學習藝術?
馬雲說的那句話的背景是,未來二三十年,機器會取代人類的很多工作,那麼大批的人將失業。我們來分析一下,什麼樣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不需要調動太多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工作,例如:餐廳服務員、流水線工人、快遞員、司機等等。央視十套《我愛發明》這個欄目就是以民間的各項發明為內容的科技欄目,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無數的餐飲生產、農業生產等方面的機器被發明出來。科技的進步,機器的發明,取代了人工的低效率、高成本。
我們的孩子在二十年後即將步入社會,那個時候可能很多職業都從此消失,那麼我們在今天勢必要給孩子尋一條出路,為他們在未來更加殘酷的競爭中找到一種無法或難以被機器所取代的生存技能。
但,為什麼是藝術呢?著名藝術大師羅恩菲德說過:藝術啟蒙能夠造就出富有適應力和創造力的人;如缺乏藝術啟蒙,培養出的人雖有豐富的學識,但卻不曉得如何去應用,以至成為缺乏內涵,而且難以與環境融洽相處的人。
藝術的學習、欣賞和創作需要調動人的感知能力、洞察能力、分析能力,最關鍵的一條,就是馬雲說的「體驗」。一個人如果所學知識全部是書面化的,無法實踐的,那麼學到的永遠都是理論。就好比我們都學習過英語,但如果你不去用英語和人溝通,你永遠都不能稱作是掌握了這門語言,頂多能應付個考試。而幾十年後,社會的競爭日益嚴峻,沒有足夠內核的知識能力儲備,極有可能還沒上崗就在數以萬計的簡歷篩選中被「幹掉」。
明白了這個前提,您應該對孩子的藝術學習目的和方向有點思路了吧?藝術培養,不是以讓孩子從事某項職業為目的,而是培養孩子的藝術欣賞能力、從藝術學習中鍛鍊感知能力、洞察能力和創造力。比如說繪畫,孩子通過思考畫什麼,怎麼畫,以及對手部運動的控制,這一系列的活動能夠促進左腦的智力開發。在繪畫的時候,無意間培養了孩子對顏色、形狀、空間位置的判斷認知能力,這些對右腦智力的開發很有益處。因此,當孩子接受到外界的新鮮事物時,靈感一觸即發,左右大腦同時「開工」,做事情也會和沒學過藝術的人大不一樣。
藝術欣賞也是觀眾調動自己的洞察和直覺的過程,所以哪怕僅僅是為了懂得如何欣賞藝術作品,不至於別人談論梵谷你只知道《星空》這幅作品,而學過藝術欣賞的人卻可以說出為何畫家要用那些顏色?畫面中的藍有多少種?整幅畫是用什麼手法畫的?畫的含義和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不是知識的廣度,而是深度。
藝術史學者貢布裡希認為,藝術欣賞的過程有兩步:從下至上,視覺接收外在的信息,得到一個總體印象,這個能力是天生的;從上至下,觀賞者應用既有的知識,記憶和情感,把接收到的信息分析處理,從而賦予作品獨特的理解和新的意義,這個能力需要學習和積累。
當我們的孩子處在一個不技術層出不窮、勞力過剩的時代,他們靠什麼生存?未來可能不需要全才,卻越來越需要專才。「專」就是知識的深度,而深度靠什麼來挖掘?缺乏創造力、想像力、思考能力、運用能力的人,是不可能把某個專業學得又深又透的。
所以,人人需要學習藝術嗎?沒有天分學習藝術有用嗎?這些問題的答案,我想是肯定的。
二、藝術教育和藝術培訓不是一碼事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我不贊成學生從臨摹入手。雖然傳統的「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很容易入手,很快能畫出一幅完整的作品,但是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也同時會被「摹本」所限制。——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委員 黃華三
藝術教育是什麼?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滋養內心、開發靈性,也是一個儲存能量的過程。
看看娛樂圈的明星們,幾乎個個都很注重培養孩子的藝術細胞。
比如田亮和葉一茜的女兒田雨橙,小小年紀,就已很會用顏色,
這幅《埃及金字塔》以藍色為背景,
襯託出了橘色的金字塔、橙色的太陽,
以金黃色為底,畫出了沙漠的炙熱感。
伊能靜和庾澄慶的兒子哈利,從小愛畫畫,這是他12歲時的畫作《夢境》。這幅畫很有插畫的風格,充滿想像力與張力,難怪他能考上國外著名美院。
還有李湘的女兒王詩齡、黃磊的女兒黃憶慈、李亞鵬的女兒李嫣等等。他們讓孩子學習繪畫、鋼琴,不僅僅因為他們是演藝明星,還因為他們更加知道學習藝術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
而藝術培訓是什麼?是通過老師的傳授,讓學生掌握藝術理論與技巧,達到掌握一門技術的目的。
了解了這兩者的區別,家長就可以根據自己和孩子的需求,去進行針對性地選擇與學習。
我對美術學習這件事從不會幹涉孩子太多, 很多讓孩子去上美術培訓班的家長會發現,孩子的繪畫水平是提高了,但創造能力呢?獨立思考能力呢?這一點可能很多家長並不關注,也不會發現。在孩子充滿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年紀去學習美術,有可能會在提高繪畫水平的同時抑制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發展。
前天,我四歲的女兒在和弟弟玩耍時,被弟弟破壞了她好不容易搭建的積木「蛋糕」,她開始暴跳如雷。我突發奇想(其實是想讓她安靜一會兒),我對她說:「你有多生氣?要不然你畫出來讓媽媽看看。」這招真靈,她馬上找來蠟筆拿出白紙畫起來。不一會一個小人兒畫好了,她說那是她生氣的樣子,我發現那個小人兒張大了嘴,像極了她咆哮的樣子,誇她畫得很逼真(下圖右)。她屁顛屁顛又去畫了一幅(下圖左),她說那是她現在的狀態,不生氣的樣子,還帶著微笑的嘴角。
這幅畫作的繪畫水平不值一提,但從中我們能感受到什麼?孩子通過繪畫將自己的情緒、感知、觀察能力調動了出來,並且這次還有意外收穫,女兒從繪畫的過程中還撫平了自己的情緒。其實每一幅畫都是孩子真實內心思想的寫照,是孩子情緒的外在表現。這一點也充分說明了,藝術是有療愈功能的。我們用藝術表達情緒與思想,藝術也治療我們的情緒升華我們的思想。
著名教育家迪斯特·韋赫指出:「畫1小時畫獲得的東西,比看9小時獲得的東西還多。」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心理學家有時候治療病人的時候,要先讓病人畫幅畫的原因。在兒童心理學裡也有這一項,通過對孩子的繪畫分析,就能得出孩子的情緒、心理疾病根源。多方研究證明美術對於兒童的健康心理有著積極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兒童緩解緊張的情緒或是外界的壓力,兒童可以藉助美術宣洩情緒,可以通過美術與同齡人減少交際障礙,快速的拉近距離。除此之外美術還有助於兒童塑造獨特鮮明的個性。而這些素養,都會成為孩子今後與人競爭的「軟實力」。
三、繪畫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畢卡索說:「我花了四年時間畫得像拉斐爾一樣,但用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 其實不僅是畢卡索,康定斯基、米羅、馬蒂斯等都十分看重兒童畫。為什麼這麼多偉大的藝術家都如此讚賞兒童畫?
因為孩子畫畫沒有目的,他們憑性情,靠靈感,為宣洩為好玩為好奇而畫畫,所以孩子的畫才純真可愛,爛漫自然,以至於讓很多大師彎下腰來向孩子學習感慨:「天真爛漫是吾師」。
繪畫是一種藝術形式,但繪畫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畫得像,而是為了表達非常個人化的思想和情緒。兒童從小就具備這種能力,他們可以不受限制地在畫紙上隨意創作,但成年人繪畫時,腦海裡首先需要給自己立一個標的物,然後再將腦海裡的標的物用畫筆臨摹出來,如果自己畫得不像就認為自己畫得很糟糕。如果我們一味地以「畫得像」為標準去要求孩子,那麼將抹殺掉孩子的創造力與繪畫的積極性,他們會說:「我不會畫」。下圖是我女兒在畫板上畫的,如果我不聽她解釋,我真的不知道她畫的是什麼,因為這實在太抽象了。她向我解釋說:「媽媽,上面那是龍捲風,下面的是歪歪倒到的小草。」經她這麼一解釋,我才看明白。
《小王子》中飛行員小時候畫了一幅吞掉大象的蟒蛇圖,他拿給大人看,可他們都說那是頂帽子。(我第一眼看見那幅畫也覺得是帽子)於是他為了解釋他的畫,又畫了幅剖面圖,結果大人說別再話什麼蟒蛇了,應該把興趣放到地理、歷史、算數和語法上。就這樣,他的藝術之路從此斷送了。他說:「那些大人碰到什麼事兒,都需要人向他們解釋。」
為什麼大人總需要孩子解釋畫的是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思想已經固化、僵化了,太陽就是紅色的、小草就是綠色的、花朵是不可能有黑色的……而孩子的認知,更多地來自於內心的感受,而非對現實事物的投射。有次女兒和她同學爭論,她要畫一條五顏六色的金魚,而同學卻說只有彩虹才是五顏六色的,金魚是不會有五顏六色的。女兒生氣地說:「我就要畫五顏六色的!」你看,這麼小的孩子思想已經固化了,更何況大人?兒童對色彩的運用更能顯出孩子們大膽的想像力,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意願隨意塗抹顏色,彩色的金魚、紅色的小草、紫色的小人兒……
繪畫和演奏樂器、演唱一樣,都是通過某種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和思想。所有的藝術形式,只是為了讓我們生活得更美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更多的機會和無限可能。
最後,分享藝術大師畢卡索的「六句箴言」,教你欣賞兒童畫!
1. 繪畫的技巧成分越少,藝術成分就越高。
2. 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於你長大成人之後是否能夠繼續保持藝術家的靈性。
3. 有的畫家把太陽畫成黃點,有的畫家則把黃點化為太陽。
4. 我總是去嘗試那些我不會的事,這樣我才能學習如何『會』。
5. 如果我們能把腦子扔了只用眼睛就好了。
6. 每次見到小孩子在街上、在瀝青路面或在牆上亂塗亂畫,我都會停住腳步……他們筆下的東西往往令人感到意外……總可以讓我學到一些東西……#
《艾特熊與賽娜鼠》孩子,貧窮可能是上天賜給我們的一份特殊禮物
風靡半世紀,《警犬漢克歷險記》一隻狗教給孩子成長中閃光品質
輔導孩子數學作業患心臟病!孩子數學咋提高?學者:構建數學腦
疫情過後,我們將怎樣生活?做到這幾點,你的生活將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