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的聲音很美啊!時而憂鬱,時而溫柔,時而充滿陽光,對於一些鋼琴家他手上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個音符都有自己的故事。可是當鋼琴的聲音遇到了槍炮的聲音,最後是誰勝誰負呢?
這部電影講的是二戰時期,一個猶太鋼琴師史標曼的故事,二戰爆發之時,他們一家被趕到了華沙猶太區,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失散或者被殺害,而這個猶太鋼琴師卻奇蹟一般的活了下來。
這部電影是以猶太鋼琴師史標曼的眼光來看待這場戰爭。一家人,本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可是平靜的生活卻被德國納粹打破。一家人開始了他們的逃亡之旅。一開始,被趕進了猶太區,猶太人也被帶上了特殊的標籤,見到德國軍官還要低頭彎腰。小編不知道為什麼希特勒要屠殺猶太人。現在已經有多個版本的故事來解釋希特勒為什麼要屠殺猶太人。小編覺得,應該是讓一些人,比如說一個民族樹立一個共同的敵人,然後把這個民族團結起來。那樣更有凝聚力,容易指揮。但是小編不明白為什麼那些猶太人不反抗,可能是心存僥倖吧。
他們從一個地方又到了另一個地方,生活環境也一次比一次差。一開始,只是沒有食物,後來每時每刻都會有生命危險。當時,德國軍官去他們的房間搜查,有一個作者輪椅的老人沒有起立。這個老人直接被納粹從樓上丟下去了。沒有人阻止,他們不敢出聲,不敢伸手阻止。
那個時候,猶太人是沒有地位的,就像一件物品一樣,任人宰割。他們被孤立了,很少有人會去冒險幫助一個猶太人。但這也不是說沒有人。在黑暗中總有人性的光輝在閃耀著。鋼琴家逃了出去,一對夫妻幫助他找到了住的地方,並且按時給他送食物。但是好景不長,這對夫妻後來犧牲了。鋼琴家的食物來源斷了,那個時候他只有去找另一個人,那對夫妻曾告訴他,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可以去找另一個人。
同樣是一對夫妻,那個女士還懷了孩子。他們也為他找了一個住處,房間是從外面上鎖的這樣看上去比較安全。可是,不久之後那對夫妻為了孩子,選擇離開這個不安全的地方,去一個安全一點的地方,孩子需要一個後的生活環境。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保護自己這是在正當不過的行為了。
這一路的流浪,那個風度翩翩的鋼琴家不見了,留下的只是一臉的憔悴與落寞。他到底經歷了什麼?這一路上看到自己同胞受苦受難,一個孩子只是偷了一點食物卻被活活打死,看到自己的同胞老老實實趴在地上,被納粹一個一個的擊斃。一個母親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發出聲音,不讓納粹發現他們的藏身之處,把自己的孩子活活悶死,後來這個母親瘋掉了。
沒有人知道一個人在生死關頭,會對自己的同伴,親人,朋友做出怎樣的事情,只有在事情真正發生的時刻。
德國人,用噴火槍把一座座房子燒掉,鋼琴家無處藏身。後來,他逃到了早已被焚毀的廢墟中,在那裡,他聽到了鋼琴的聲音,遇到了一個德國軍官。德國軍官問他,你在這裡做什麼?鋼琴家是,他試著把罐頭打開。後來問了他的職業,他也如實回答。
德國軍官要他坐下來彈鋼琴,史標曼被戰火染黑的手指在琴鍵上飛揚。那個德國軍官聽得入神,思緒也飄到了好遠好遠。可能是因為想家了,畢竟小編在這個軍官的桌子上看到了一張全家福。
也許是琴聲,也許是別的什麼東西打動了這位軍官。他選擇了幫助這位猶太人,不定時給他送一些食物。將要離開的時候,還把自己的大衣給了他。當鋼琴師為軍官那他怎麼辦時,年輕的軍官回答,他有兩件,他有一件更暖的。最後軍官問及鋼琴家的名字時,他說,斯皮爾曼,一個好的鋼琴家的名字。年輕的軍官問及以後的打算,鋼琴家說,他會去彈鋼琴。軍官說,回去波蘭聽鋼琴家彈奏。那個軍官是懂藝術,聽得懂音樂的人。如果沒有戰爭或許他們會成為朋友。有時候,戰爭是戰爭,人性是人性。
最後一個小小的遺憾,年輕的德國軍官被俘虜,沒有人知道他的生死。
最後小編想說,一邊是自我蠶食的生,一邊是眼睜睜地看著一些人殘酷的死,而自己卻無能為力 。戰爭中無數人被左右,控制。所謂的命運,是命懸一線的咬牙堅持,又是冥冥之中的命中注定。人性應該是很美的,但有時候人生的一些際遇各有輪迴。在絕境之中有些東西可以支撐著我們走下去,比如鋼琴對於鋼琴家的意義,還有黑暗之中閃耀著的人性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