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封面:蝙蝠與人類,到底是誰傷害了誰?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172個覓食埃及果蝠的大型數據集

1800萬種(18 million)以上本地化(區域化)信息

超過3449個蝙蝠飛行的夜晚

ATLAS—創新的反向GPS系統,高精確度、高解析度的高通量追蹤體系

2015-2019歷時橫跨4年之久

加上詳細的航跡分析,易位(translocation)實驗和詳盡的果樹地圖

以上數據堆疊出了經典文獻--SCIENCE封面文章「Cognitive map–based navigation inwild bats revealed by a new high-throughput tracking system」。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Aviv University)和希伯來耶路撒冷大學(HebrewUniversity of Jerusalem)7月10日發表的文章揭示蝙蝠導航的認知地圖證據。

研究人員發現野蝙蝠很少表現出隨機搜索,而是目標明確的、直接的飛行,在頻繁的飛行中反覆覓食,甚至會衍生出捷徑飛行。且蝙蝠可通過模擬,時滯嵌入和軌跡分析等一系列感知動作,完善認知地圖,這排出了不基於地圖飛行的猜想。這個結果與之前認知地圖(導航)的預期相符,並再一次支持了先前圈養蝙蝠飛行研究中獲得的神經生物學證據。

動物移動最複雜的形式是基於地圖的導航,它不需要系統地遵循已知的路線或地標,也不需要直接感測某些目標發出的提示(信標),但基於地圖的導航需要將已知但尚未被發現(不可檢測/很難檢測)的目標作為當前位置的參照系。例如,對於在大範圍內穿越陌生區域的遷徙動物和其他動物,這種參照系被認為是由可預測的環境梯度(例如地球磁場)提供的「地圖和羅盤」導航。但是,大多數動物會在他們熟悉的小範圍內頻繁移動。在這些尺度上,基於地圖的導航的參考框架可以通過支持內部定位和矢量計算的空間的內部同心軸表示法以及對環境時空特徵的長期記憶來提供一張「認知圖」。

基於此,研究人員將一種特殊的跟蹤系統ATLAS(一種創新的反向GPS系統,成本低,重量輕,本地化定位)安裝於172隻自由覓食的果蝠上。每個ATLAS標籤都發送由分布在研究區域中的基站網絡檢測到的獨特無線電信號。使用到每個站點的信號到達時間的納秒級差異來計算標籤的位置,從而實現幾乎實時的跟蹤並減輕了檢索標籤或具有某些耗電的遠程下載功能的需求。因此,我們能夠在連續的219個晚上以0.125至1 Hz的頻率跟蹤4克標籤的野生蝙蝠,整個標籤重量小於蝙蝠體重的4%,從而產生了約1.82 x 10^ 6的局域化效應。

其次,研究人員我們繪製了每棵果樹(14314棵)和估計的18111棵果園果樹的圖譜,這些果樹可能在19,000公頃的區域內被埃及果蝠吃到,佔蝙蝠覓食的核心區域,有87%的本地化現象發生。進一步,實驗人員通過定義> 1分鐘作為起點(「原點」)或終點(「目標」),分別劃定了洞穴,樹木或超出範圍類型,來描述各個軌跡。這樣,科學家們確定了9218個單獨的運動軌跡。ATLAS的總覆蓋面積為88,200公頃,在此範圍內成功追蹤了呼拉谷及其周邊地區的蝙蝠。

從收集到的數據顯示,蝙蝠表現出典型的,重複的交叉運動,其特徵是直線飛行。無論起點或目標類型或行進距離,平均直線度都接近於1。轉向角和航向都緊密地分布在零附近,即使目標距離超過21公裡也是如此。這些參數在軌跡的整個長度上是一致的,這意味著蝙蝠朝著他們的目標方向離開,並且在飛行過程中一直保持在航向上。但是,飛行方向並不是隨機的,因為每隻蝙蝠每晚都會飛到幾隻特別喜歡的果樹上,並在不同的夜晚返回到這些果樹上並從多個方向到達(看來蝙蝠也是個吃貨,也有自己的偏好)。

出於科學研究的嚴謹性,為了減少蝙蝠在其本國範圍內的過往經歷的不確定性,實驗人員通過易位實驗模擬了捷逕行為。不同於將異地轉移到遙遠的陌生區域,我們將蝙蝠移至重點覓食區域的外圍,但仍處於所需的熟悉區域檢測範圍內測試基於認知圖的導航。

如預測的那樣,所有22隻易位蝙蝠在釋放後立即回到其正常的前叉區域,其直線度、轉彎角度和航向分布與所有其他軌道(包括由相同軌道製造的後續軌道)沒有明顯差異。回程軌跡很可能代表了新穎的捷徑,因為在我們研究的4年中,這些追蹤地點很少或從未被重點追蹤蝙蝠所訪問,表明蝙蝠在認知地圖導航過程中可能建立了某種聯繫,從而計算出某些捷徑。

綜上所述,如果將蝙蝠放在球上,研究者期望動作與一組當地地標應嚴格一致。因此,當從位於不同方向的多個原點重新訪問目標時,引航將導致進場路徑沿著通向目標的地標線收斂,因此到達航向的方向性很高。相比之下,預計在認知地圖導航下的相同場景將允許使用靈活的進近路徑(可以理解為捷徑在此處產生),例如:來自多個均勻分布的起點的進近路徑是靈活的,其中91%的到達航向呈統一而非方向性分布。此外,儘管蝙蝠有很強的返回原始洞穴的能力,但蝙蝠並沒有按照返回樹木的相反順序回到洞穴。

實驗人員認為,這種複雜的覓食導航反映了高的認知能力,可能是在選擇性力的作用下演化而來的,類似於對長壽的,居住在森林中的食肉類靈長類動物的演化過程。我們猜測這些功能可能已選擇用於擴展空間記憶以及該動物以及其他類似物種的高前瞻性導航性能。

不得不說,基於實驗室的神經生物學,實驗動物認知研究和運動生態學之間的真正整合可以為進一步闡明空間認知的組成部分提供新的機會。作為研究者,學科間的交叉合作更有助於理解有關野生動物在自然環境中的認知表現所依據的神經,行為和生態機制的其他長期關鍵問題,為問題的解答呈現更加完美的理解方式。

回歸到本次新冠大流行與蝙蝠之間的恩怨情仇不難看出,蝙蝠的遷移和種群的交互可能導致對人類有害的病原跨越地區傳播到人類,又比如16年剛果金爆發的伊波拉病毒,被認為起源是一隻遷移的蝙蝠。因此,基於認知地圖為基礎的蝙蝠飛行軌跡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於人類認識、了解甚至是掌握蝙蝠的行動蹤跡是必不可少的。換言之,在人類活動範圍與蝙蝠行動蹤跡交叉的領域,追溯到物種活動區域的起源,到底是人侵犯了蝙蝠的棲息地,還是蝙蝠入侵了人類領地。

蝙蝠與人類,到底是誰傷害了誰?

對於蝙蝠的研究我們仍在關注,期待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Toledoet al., Science 369, 188–193 (2020)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

來源:生命科學前沿

相關焦點

  • Science封面:蝙蝠與人類到底是誰傷害了誰
    2015-2019歷時橫跨4年之久加上詳細的航跡分析,易位(translocation)實驗和詳盡的果樹地圖以上數據堆疊出了今日經典文獻--SCIENCE封面文章「Cognitive map–based navigation inwild bats revealed by a new high-throughput
  • 吃蝙蝠到底誰來管?
    疫情當前,追本溯源,人們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到蝙蝠等野生動物身上。據相關科研結果,新型冠狀病毒可能來源於蝙蝠。從一些人的餐桌美味到人人喊打,許多人提出應立法禁止食用野生動物。記者為此採訪了業內專家和部分野生動物養殖戶等。吃蝙蝠誰來管?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禁止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禁止出售、購買、利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
  • 到底是誰把新冠病毒帶到武漢?蝙蝠終於不用背鍋,穿山甲或為中間宿主
    機器之能 機器之能作為自然宿主的蝙蝠躲得人類遠遠的,卻不想在這次新冠疫情中被扣上了「病毒禍首」的帽子,甚至還招來殺身之禍。是時候為蝙蝠正正名了——在自然宿主之外,只有中間宿主才能將病毒與人類連接在一起。
  • 澳大利亞65萬隻蝙蝠肆虐,英厄姆小鎮遭殃,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一切舉動都顯得十分無力,在我們嘲笑古人畏懼自然力量時,是否曾體驗過它的真正威力。二戰時的日本,幾乎打遍了半個地球,但仍然敵不過地震和颱風;澳大利亞山火蔓延,整整5個月的時間,12億動物死亡,首都坎培拉也被濃煙籠罩。然而,65萬隻蝙蝠的突然來襲,卻讓英厄姆小鎮遭了殃,此時的人們不禁會想: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
  • Nature盤點:2020年十大生命科學封面文章丨梅斯評述
    原創 Jessica MedSci梅斯導語:2020年度生命科學研究top10盤點來咯~2020年接近尾聲,梅斯醫學為大家盤點了《自然》(Nature)雜誌2020年發表的十項生命科學封面文章,包括p53缺失可驅動頭頸癌中的神經元重新編程
  • 最近火了一種外套,叫「蝙蝠外套」,潮流又百搭,誰穿誰好看!
    不過最近火了一件外套,叫「蝙蝠外套」,既能讓你享受寬鬆版型的舒適又能穿出修身版型的美感,潮流又百搭,誰穿誰好看。所謂「蝙蝠外套」,其實就是鬥篷外套,因其穿上後蓬鬆的衣身就像蝙蝠展開的翅膀一樣,所以才有了這麼個性的一個名字。這種外套時髦又大氣,穿起來非常凸顯氣質,過年回家穿是再合適不過了,而且還非常百搭,怎麼穿怎麼好看!
  • 不知道第一個吃蝙蝠的人是誰,但蘇軾一定吃過!有詩為證
    不知道第一個吃蝙蝠的人是誰,但蘇軾一定吃過!有詩為證 導語:公元1094年,蘇軾被貶到了廣東惠州,他曾經是滿朝文人仰慕的大學士,而今卻因為觸怒龍顏被貶到遠方,此中心酸真的讓蘇軾難以忍受。在廣東惠州,蘇軾本以為這是人生最後的落腳之處了。
  • 你必須了解的蝙蝠,誰吃誰作死!
    ① 蝙蝠是超級毒王嗎?是的!蝙蝠存在了8800萬年,幾乎與恐龍是同時代。② 蝙蝠百毒不侵?蝙蝠是病毒的自然宿主,作為全球攜帶病毒最多的動物之一,蝙蝠自己卻百毒不侵。③ 蝙蝠能攜帶多少病毒?蝙蝠身上能攜帶超過 100 多種毒性極大、兇險無比的病毒,有伊波拉,狂犬病、SARS等。④ 蝙蝠為何攜帶病毒卻不生病?
  • 蝙蝠的祖先是誰?考古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結果讓人不寒而慄
    到第四紀的時候,哺乳動物已經成了地球上佔據支配地位的生物,其中就包括蝙蝠。人類也屬於哺乳動物,但人不會飛。不僅人不會飛,狗、猴、虎、狼、熊貓這些哺乳動物也不會飛。而蝙蝠則屬於哺乳動物中的一朵奇葩,因為它是這個群體裡唯一的空軍。從外表看起來,蝙蝠就像長了翅膀的老鼠。但蝙蝠和老鼠的關聯度其實不大。
  • ★科學美國人60秒|蝙蝠的叫聲不只是在黑暗中哭泣
    參考譯文這裡是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我是克里斯多福·因塔利亞塔。當我們人類互相交談的時候,我們所發出的聲音都具有特定的含義。「當我說蘋果的時候,你馬上就會想到蘋果的特點。」尤西·約維爾是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神經生態學家。「問題是,動物有這樣的能力嗎?」約維爾和他的團隊選擇了聽蝙蝠的聲音,因為蝙蝠會製造出很多聲音。
  • 雖然不知道第一個吃蝙蝠的是誰?但蘇軾肯定吃過,還為此寫了首詩
    雖然不知道第一個吃蝙蝠的人是誰,但在900多年前的蘇軾一定吃過! 自從蘇軾來到海南後,他也沒擺官架子。而且還要求自己及其部下不能改變當地的習俗,蘇軾受到了海南人民的尊敬。在宋朝統治者眼中,海南人基本上和土著一樣。 這裡是北宋官員不想聽也不想知道的地方,荒蕪的土地更不適合人口繁殖。 但是,蘇軾無論是蛤蟆還是蝙蝠都嘗過。而且當地人長期吃一種果蝙蝠,這種蝙蝠肉質鮮嫩,吃起來很清爽。
  • 「2020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健康」科學傳播系列活動進校園:認識蝙蝠在...
    11月13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生物與科學倫理工作委員會(綠會BASE)走進北京中科啟元學校,為學生們帶來一場題為《蝙蝠:飛行的哺乳動物》。義大利12歲少年利瑪竇(Matteo)遠程連線,和同學們分享了關於蝙蝠的有趣科普知識。
  • 在誰擁有最好的聲納這件事上面,蝙蝠戰勝了海豚
    但是成千上萬個蝙蝠中的任何一隻蝙蝠,真的知道它所註冊的ping不是其他蝙蝠的回聲嗎?並且,導航模式這種潛在的幹擾,稱為聲納幹擾,不僅存在於蝙蝠的領域。依靠回聲定位的海豚和其他動物也必須找到繞過它們周圍的聲波迷宮的方法。
  • 四川蝙蝠動物學家:蝙蝠是人類的好朋友
    此消息一出,朋友圈迅速跟上,圖文並茂的網文《一隻蝙蝠的自述》在自媒體刷屏。在這裡,蝙蝠自述為「長得醜、脾氣怪、性格孤僻,全身還攜帶了100多種病毒」的「毒王」。一時間,不少人都對蝙蝠產生了恐懼情緒,甚至談「蝠」色變。蝙蝠是不是真如網文所描述的那樣可怕?我們該怎樣與它和平相處?記者採訪了四川專門研究蝙蝠的動物學家、綿陽師範學院教授石紅豔,讓我們一起更科學地認識蝙蝠。
  • 753種動物誰最「毒」?附「病毒王」分布圖
    753種動物誰最「毒」?但這一「諧音梗」在西方行不通,蝙蝠因其醜陋的長相、晝伏夜出的習性、令人生怖的龐大族群,被普遍認為是「邪惡」的化身,有些地區還視其為「死亡之神」的象徵。本期我們暫且不談蝙蝠的文化內涵,就以科學的眼光,來看一看「蝙蝠本身究竟有多危險」。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同時也是多種人獸共患病毒的宿主,堪稱「移動的病毒庫」。
  • 村民家中出現大量蝙蝠?到底咋回事?
    新聞回放:前幾日,二三裡資訊發布了《榆樹一村民家天棚裡出現上千隻蝙蝠》稿件,報導了榆樹市林業局請專業隊伍妥善處理榆樹市保壽鎮靠河村六組一戶村民家中大量蝙蝠聚集一事。據了解,該村民家中的蝙蝠為東方蝙蝠,數量有千餘只,經過4個小時的抓捕,寄居於此的蝙蝠被安全移出天棚。
  • 6種蝙蝠高質量基因組公開,蝙蝠免疫病毒的能力,終於有眉目了
    審核-小文作為哺乳動物中的「異類」,蝙蝠可以說憑一己之力,硬生生在鳥類的天空中,闖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不過,一直到今天,蝙蝠的祖先究竟是誰,這個問題,還是沒有答案。據報導,日前來自於歐洲的科學家團隊,在通過對馬鐵菊頭蝠、埃及果蝠、蒼白矛吻蝠、大鼠耳蝠、庫氏伏翼蝠以及獒蝠等蝙蝠進行科學研究後,發現蝙蝠的祖先是一種具有回聲定位能力的動物,在它們朝著蝙蝠演化的過程中,它們的聽力基因被最大程度的保留,而且在演化過程中,還被不斷完善,成為了蝙蝠的「超能力」之一。
  • 柳葉刀談新冠病毒:蝙蝠冬眠,誰是中間宿主?
    同時,論文發現新型冠狀病毒進入人類細胞所使用的分子「通道」,即人類的受體,可能也與SARS病毒相同,都是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值得注意的是,論文還披露了4個細節:第一,疫情的首次報告是在2019年12月下旬,此時武漢的大多數蝙蝠都在冬眠。
  •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誰在傷害大象?世界就是這麼狗血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這是恆古不變的真理。惡,成為了一種理念,更成為了一種魔性。然而,今天的我們已經長大,世界卻已經不是童話書中的世界,這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跨出了一大步,而它們的世界也已經不再安寧。高級動物對於低級動物的傷害,讓天空和海洋都不再是自由的象徵,百獸之王早已威風不再,哪裡又能有避世的桃源?放眼望去,有一種動物名字叫做大象,因為美麗的牙齒,慘遭人類傷害!想要保護它?從了解開始!大象它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長鼻目、象科。分為亞洲象屬和非洲象屬。亞洲象屬下有一種大象亞洲象。
  • 蝙蝠的先祖是誰?考古學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讓人不寒而慄
    近日,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其攜帶者的身份,也逐漸地浮出水面,而蝙蝠成為了最大的嫌疑對象。更有人在網上,看到了各種人們吃蝙蝠的場景,在這個危急的關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那麼,蝙蝠的先祖是誰呢?考古學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讓人不寒而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