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食肉界裡面,貓科動物可謂是十分出彩,尤其是那些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物種,比如老虎、獅子、豹子等等,在全世界範圍內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而說到貓科裡面的「遊泳健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老虎、美洲豹,的確這兩種動物都擅長泅水,但若說到貓科裡面最擅長遊泳的物種,它倆還不能排第一,貓科裡面最會遊泳的動物是一種叫做漁貓的動物,從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來。
漁貓是一種只生活在亞洲南部及東南部的一種中小型貓科動物,外表與我們常見的狸花貓很像,但體型要比狸花貓大一倍以上。
漁貓性情極為兇悍,這點與老虎獅子等相比都過猶不及,雖說它們的主要食物是一些魚類,但並不意味著它只會捕魚,漁貓甚至能獵殺一些體型比它大一倍以上的有蹄類動物,比如小型羚羊、家畜等等,所以在某些地方,由於漁貓捕食牲畜,造成的「人貓衝突」使得漁貓遭到了報復性捕殺。
體型不大,酷似狸花貓
「大型貓科動物長相各異,小型貓科動物幾乎雷同」,這句話歲不能說完全正確,但總的來說還是概括了貓科動物的外在特徵。
從體型上來看,雄性漁貓體重為8.5-16千克,雌性為5.1-6.8千克,算是中型偏小的一類,比起家養狸花貓來說要大一倍以上,畢竟普通狸花貓只有3.5-5千克,較大者能達7、8千克。漁貓的四肢較短,由於毛髮的緣故,所以看起來又矮又胖,長得十分可愛。
漁貓的皮毛多為深黃灰色,上面布滿黑色的斑點和線條,但是與狸花貓的斑紋又略微不同,簡單來說就是狸花貓的斑紋比較多條紋狀,而漁貓的則較多斑點狀。
漁貓臉頰上有兩個條紋,鼻梁側眼角有向額頭方向延伸的條紋,喉嚨周圍有兩排斑點,胸前有橫紋,背部顏色較暗,耳朵背有顯眼的白色毛髮,這個特徵對於它們的日常生活來說極為重要,是信息傳遞的載體。
簡單來說動物間信息的傳遞主要有五個方面,分別是化學物質、電信號、視覺形象、行為動作及聲音,耳背的白毛就是屬於其中的「視覺形象」一類。
比如當母漁貓帶著幼崽在夜間行走的時候,如果發現前方有情況,那麼它就能夠通過豎起耳朵,或者擺動耳朵向後面的幼崽傳遞一個「危險」的信號,而幼崽在夜色中也很容易注意到耳後的這些白色毛髮,從而能夠接收到母親傳遞過來的信號。
「養不乖的貓咪」,漁貓性情兇悍
都說漁貓兇悍,那麼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呢?看過馬戲團的朋友都知道,即便是百獸之王的老虎獅子,也能夠被人們馴服作為表演的對象,大自然裡面多數野生動物都能夠被人類馴化,即便是沒有辦法將其完全馴化,但也能夠短時間馴服,而漁貓則是不管養了它們多久,都不會與人親近,所以說它們就是「養不乖的貓咪」。
試想一下,憑藉它們那可愛的外表,如果願意向人類「低頭」的話,一生無憂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漁貓兇悍的一面還體現它的性格方面,都說非洲的「平頭哥」蜜獾兇狠,而漁貓就有「貓科平頭哥」之稱,一般來說多數野生動物受到驚嚇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逃離,其次才是攻擊,而漁貓的第一反應多為攻擊,其次才是逃離。
它的領地意識很強,如果有其他的動物闖入驚嚇到它,必然會引起漁貓的攻擊,即便是比它高大數十倍的人類誤闖它們的領地,也有可能會遭到攻擊。
腳下生蹼,遊泳本領是一絕
漁貓的遊泳本事位居貓科之最,這不是一句玩笑話,它身上的一些特徵基本上就是為遊泳而生的,比如腳趾之間長有不完全的蹼,使得它們在水中的「穿行」速度明顯加快。
另外這些半蹼還能讓自己與地面接觸的面積增大,壓強變小,從而達到在溼地、沼澤地上快速行走的目的。
不過有好處自然也就有壞處,由於腳趾間半蹼的存在,漁貓的爪子雖然也能夠自由伸縮,但縮進去的比例卻不如其他貓科動物那麼完全,始終有那么半截爪子是露在外面的。另外,這些半蹼加上矮胖的身軀,也讓漁貓喪失了不少的爬樹本領。
由於常年需要下水,漁貓還要面對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保溫,貓科動物都是恆溫動物,大多數貓都是怕冷的,如果整天溼漉漉的話,那麼對於漁貓來說是有生命危險的。
為了克服這項問題,它們發展出了厚厚的雙層毛髮,外表我們所能看見的這層毛髮比較長,質地比較硬,即便是弄溼了也很容易幹;而裡面貼身的那層毛髮較短,但是十分濃密且柔軟,保溫效果極佳。由於在外層毛髮的保護下,漁貓只要不長時間浸泡在水下,內層毛髮基本上是不會弄溼了。
由於天生具備超強的遊泳本領,所以漁貓最常捕食的獵物是一些魚類,佔其飲食比重的75%左右,剩下的25%則是一些鳥類、嚙齒類、爬行類、昆蟲及牲畜等。
漁貓具有夜行性,喜歡混跡在水邊觀察魚類的行動,當發現有魚靠近的時候,它能一把撈住,或者直接就跳進水裡將其抓住。
漁貓的尾巴看起來不顯眼,但用處極大,能夠幫助它在水裡面實現快速轉彎,從而達到跟魚類,甚至比魚類更靈活的地步。
最愛溼地,種群發展因此受限
漁貓的生活離不開魚,也離不開水,但它們不是一種水生動物,大多數時間裡面還是呆在陸地上的,所以能夠滿足漁貓生存的棲息地不多,溼地是一個。
世界上大多數漁貓都生活在印度次大陸、東南亞一帶的沼澤地、溼地裡面,它們對環境的要求很高,在乾旱或者半乾旱缺水的地方裡面,漁貓是生存不下去的,也正是這個原因,一旦溼地遭受到破壞,那麼就意味著該地區的漁貓會處於危險的境地。
在東南亞及印度次大陸沿海地帶,降雨量較為充沛,所以溼地並不少,但隨著人類的發展,不少溼地遭到了汙染,或者將其轉變為農業用途或者建造人類的社區,使得漁貓的棲息地大幅度下降。
比如在印度的安得拉邦,一些紅樹林溼地被用作了水產養殖基地,導致了當地的漁貓瀕臨滅絕,而且還帶來了新的衝突。由於漁貓的棲息地和食物大量減少,為了生存它就不得不將目光盯向了人類的牲畜或者水產養殖區,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不斷加大,針對漁貓的報復性捕殺就成了普遍現象。
因為漁貓最愛溼地,也只有在這類環境裡面它們才能夠生存下去,而亞洲南部、東南部一些國家為了經濟發展,將不少紅樹林溼地轉為水產養殖基地,使得50%以上的自然溼地消失,加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漁貓的生存狀態不容樂觀,僅過去的20年時間裡面,漁貓的數量就下降了1/3左右,且目前依舊呈現出種群數量下降的趨勢,目前漁貓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瀕危等級裡面是「易危」。
(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硬核的野生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