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音樂家不為人知的秘密之——柴可夫斯基

2020-12-05 小白i音樂工作室

家境最牛掰

似乎所有的音樂家都在為謀生考慮的時候,老柴卻悠閒的玩起了輕鬆式的音樂,而且還有富婆(梅克夫人)的「包養」

柴可夫斯基的童年是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富裕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礦業工程師,母親是流亡貴族的後裔。

與神秘的梅克夫人

這就是「包養」他的女人

一位富得流油的女人,

到底多富有???

她的出身是

全俄國最富有的兩大家族之一,

後嫁給

全俄國最富有的兩大家族中的另一家

到中年時,老公去世,

就這樣,

俄國最富有的兩大家族財富都在她一人手裡

梅克夫人非常欣賞柴可夫斯基,

兩人長達十年的通信,未謀面,

通信匯集成了一本厚厚的書:

給他長達十年的資金資助,

為柴可夫斯基提供最優質的生活,

以便他能專心創作,

不得不說,

小編羨慕不已啊

說到梅克夫人,不得不補一句,她有長期資助音樂家的習慣,後資助了有「渣男」之稱的德彪西(閱讀量大的話,小編後續單獨寫一篇)

法律到音樂的跨界

從法律專業領域跳到音樂專業領域

1859年:柴可夫斯基從法律學校畢業後,順風順水的擔任了在今天看來是衣食無憂的公務員司法部任書記官

1861年: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音樂

1863年:放棄了司法部的工作,專門從事音樂事業。

1865年: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擔任音樂教授

旋律大師

每個大師都有一個頭銜

比如:

巴赫:音樂之父

莫扎特:音樂神童

貝多芬:樂聖

海頓:交響樂之父

李斯特:鋼琴之王

柴可夫斯基也不例外

他被稱之為「旋律大師」

他的旋律就是「悽美」最好的詮釋

代表作

《天鵝湖》

《第一鋼琴協奏曲》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演繹一段柴可夫斯基「悽美風格」的旋律片段

點擊觀看

摘自《第一鋼琴協奏曲》主題,

原曲為交響樂,

小編演奏時,將旋律往輕音樂的方向演繹

同時,

這首作品是郎朗的成名曲,

徐崢導演電影《囧媽》中的電影配樂

參考文獻:《西方音樂史》

相關焦點

  • 呂正惠:「同性戀者」柴可夫斯基
    也有不少人因這些著名旋律而喜歡柴可夫斯基,但極少用心聽完整首大曲子。正因為柴可夫斯基是如此地通俗化,真正的愛樂者很少人重視他,很少人認真而有系統地去聽他的重要作品,很少人能頭頭是道地說明他為什麼是個「大作曲家」。他是一個知名度極高,但極少人了解的偉大音樂家。
  • 崩壞三聖痕故事:音樂家柴可夫斯基,讓我們踮起腳尖吧!上篇
    是啊,你可能不知道柴可夫斯基,但至少聽過《天鵝湖》吧!對於白毛控白絲控蘿莉控來說,能「白嫖」的柴可夫斯基曾撩動多少少男的迷思。然而,歷史上的柴可夫斯基是個不那么正宗的糙漢子,來自戰鬥名族的他,與生俱來就有一種「老子賊牛逼」的氣場。
  • 崩壞三聖痕故事:音樂家柴可夫斯基,讓我們踮起腳尖吧!下篇
    接下來,我們就要聊聊2件套與3件套的名稱,「冬之夢」對應的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部大型作品《g小調第一交響曲「冬日之夢」》——Symphony No.1 in g Minor "Winter Daydreams" Op.13,又稱「冬日旅途的夢幻」、「冬日浮想」。
  • 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世俗無法理解的情感
    俄羅斯偉大的音樂家柴可夫斯基,像所有的天才一樣,都是孤獨者。孤獨可以孕育、喚醒、激發精神的創造力。但他這個孤獨者,有別於天才尼採們。在創作力最旺盛期,幸運的有一個14年從未謀面的女人精神上的陪伴,他是念著這個女人的名字離開這個世界的。她就是俄羅斯的大富翁馮· 梅克的遺孀娜傑日達·馮· 梅克夫人。
  • 英國導演肯.羅素鏡頭下的音樂家之一:柴可夫斯基
    肯.羅素的音樂家系列電影,其主人公一般都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這個時間段,享譽世界的古典音樂作曲家,比如《馬勒傳》(Mahler,1974),《樂聖柴可夫斯基》(The Music Lovers,1970),《作曲家埃爾加》(Monitor:Elgar,1962),《李斯特狂》(Lisztomania,1975)等。
  • 多部作品致敬柴可夫斯基
    時逢柴可夫斯基誕辰180周年,天津大劇院「保利雲劇院」昨天線上更新中外文藝佳作,特別推出芭蕾舞劇《胡桃夾子》等經典音樂作品和一部以現代眼光剖析這位偉大作曲家的紀錄片。  1840年5月7日,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出生在維亞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村莊。
  • 柴可夫斯基誕辰180周年記:音樂是心靈的自白
    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19世紀偉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父親也放縱著兒子對音樂的追求,他資助了一位從紐倫堡來的知名鋼琴老師魯道夫。在這位老師的指導下,柴可夫斯基恢復了對德國音樂的興趣,並且持續一生對莫扎特音樂的喜愛也開始在心中萌芽。當柴可夫斯基的母親於1854年死於霍亂後,十四歲的他作了一首圓舞曲來紀念母親。
  • 俄羅斯準備慶祝柴可夫斯基誕辰175周年
    人民網莫斯科6月30日電(記者劉旭)據俄媒體報導,莫斯科州文化部新聞局人士透漏,明年是19世紀俄羅斯著名作曲家彼得-柴可夫斯基誕辰175周年,為紀念這個日子,在莫斯科郊外將舉辦第一屆國際聯歡節。 柴可夫斯基的名字不僅是俄羅斯音樂的驕傲和象徵,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一位俄羅斯作曲家。
  • 柴可夫斯基死亡之謎:真相竟是一個世所不容的原因!
    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柴可夫斯基一生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深受俄羅斯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愛。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郊區與世長辭。對於柴可夫斯基的去世,人們除了表示深切的懷念和哀悼外,也對他的死因感到奇怪。
  • 俄羅斯音樂之父——柴可夫斯基
    自此,莫扎特之名便烙印在柴可夫斯基的心中,成為他此生矢志學習的典範,而莫扎特的音樂成就,更成為他往後戮力以赴,想要達到甚至超越的目標。6歲時,柴可夫斯基開始學習鋼琴。8歲時由於父親工作調動,舉家遷往聖彼得堡,柴可夫斯基便進入當地的學校就讀,開始接受正式的鋼琴教育。不過隔年因為父親的工作調動,他的鋼琴課程也隨之中斷。
  • Noah君棄與京慕雨探討:柴可夫斯基之死
    普希金、高爾基、契訶夫、託爾斯泰、格林卡、柴可夫斯基……這些著名的藝術家都來自於俄羅斯,而我們今天介紹的,就是被譽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舞劇作曲家——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被譽為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他也許沒有「音樂之父」巴赫的經典地位,沒有「音樂神童」莫扎特的自由魅力,沒有「鋼琴詩人」蕭邦的雋永風格,但他有著獨一無二的,典雅與痛苦並存的鮮明特色。「苦難」貫穿了柴可夫斯基一生的創作生涯。
  • 歷史之家:柴可夫斯基真的是死於霍亂嗎,真相是什麼?
    正因如此,柴可夫斯基成為人們最喜歡的音樂家之一,被譽為「俄羅斯音樂的得道高僧」、「俄羅斯之魂」。1840年,柴可夫斯基出生在烏拉爾的一個沒落貴族家裡。父親是當地冶金工廠的廠長和礦山工程師,母親是法國流亡貴族的後裔,喜愛音樂。
  •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生活及其愛情
    儘管命運多舛,生活艱難,柴可夫斯基依然反對同時代其他俄國作曲人追捧的民族樂派,堅持激動人心、催人淚下、令人心碎的悲傷浪漫主義曲風。這與華格納的憂鬱和勃拉姆斯的克制形成了鮮明對比。從《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到《天鵝湖》,再到《1812序曲》和偉大的《葉甫蓋尼·奧涅金》,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從始至終都廣受喜愛。
  • 到底是誰殺死了柴可夫斯基?
    能被稱為著名音樂家的人歷史上有很多,但是能夠被冠以「偉大」這個詞的卻很少,柴可夫斯基就是其中一個。即便是十九世紀俄羅斯那個群星璀璨的大時代,在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列維坦、託爾斯泰等大師的光輝之下,柴可夫斯基仍然可以算得上是傲視群雄的佼佼者。
  • 第八屆長江鋼琴音樂節——致敬柴可夫斯基專場音樂會在宜昌舉辦
    第八屆長江鋼琴音樂節——致敬柴可夫斯基專場音樂會在宜昌舉辦9月8日,由中國音樂家協會、宜昌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音樂家協會鋼琴學會、柏斯音樂集團承辦的第八屆長江鋼琴音樂節系列活動——致敬柴可夫斯基專場音樂會在宜昌劇院成功舉辦。
  • 柴可夫斯基被稱為俄羅斯之魂,他選擇了「自殺」,因為他是同性戀
    彼得·伊裡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他生於1840年,十歲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畢業後赴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
  • 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交響樂團新年音樂會成功舉辦
    1866年,是目前世界最優秀的音樂學院之一,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交響樂團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唯一下屬交響樂團,成立已有140餘年歷史。2020年,是音樂家柴可夫斯基誕辰180周年紀念。柴可夫斯基是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和「旋律大師」。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將此場新年音樂會獻給中國科大師生的同時也致敬前輩、致敬經典。本場音樂會由維切斯拉夫.瓦列耶夫擔任指揮,他被音樂評論家們稱為「一位閃耀而活躍的俄羅斯指揮家」。
  •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人生
    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19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俄羅斯音樂大師」和「旋律大師」。在同時代的作曲家中,柴可夫斯基卓爾不群。不像海頓音樂的輕鬆與活力,不同於貝多芬的奔放與激情,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美豔動人,同時又夾雜著一絲揮之不去的哀傷,這種獨特的音樂風格源於他敏感的天性、多舛的命運和對世界的獨特理解。
  • 龍飛:試析柴可夫斯基死亡之謎
    兩種說法    1893年秋,柴可夫斯基完成《第六交響曲》(《悲愴》),10月28日在彼得堡親自指揮首演。11月6日,柴可夫斯基猝然逝世,官方報導死於霍亂,長期以來這已成為定論。直到1980年,從蘇聯移居美國的學者奧爾洛娃向傳統結論發出挑戰,論證柴可夫斯基是因同性戀問題被一個半官方司法機構非法判決服毒自殺的。    奧爾洛娃的證據來自審判柴氏法庭的公訴人雅科比之遺孀。雅科比當時是參議院總檢察長,也是柴氏在彼得堡法律學校的同學。據雅科比夫人說,1893年10月,她丈夫收到貴族圖爾莫爾公爵寫給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控告信,控告柴氏引誘其侄搞同性戀。
  • 柴可夫斯基誕辰180周年|1877年是他命運的轉折點
    多年來它一直是柴可夫斯基的秘密,而今它再也不是什麼秘密,而是一個得到廣泛理解和承認的事實。對於羞怯而敏感的柴氏來說,關於他同性戀傾向的流言蜚語一直讓他生活在巨大的恐懼中。同時,他的弟弟、兼他的傳記作家莫迪斯特也是一位同性戀者,兩兄弟在他們的通信中曾用隱語提到懸在他們頭上的這把恐怖的「達摩克裡斯之劍」,後來這一意象出現在其《F小調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引子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