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宮崎駿的所有動畫之中,從來就沒有非常正式的描寫過戀愛這一元素,更沒有明顯的有關於「性」的描寫。
有人說,作為老少皆宜的動畫,即使沒有戀愛元素也無所謂,此言差矣!譬如無年齡限制的的好萊塢大片與迪士尼電影中就不乏有戀愛情節與吻戲,這是因為戀愛是正常人都會產生的自然情感,並沒有必要對其遮遮掩掩。
以《幽靈公主》為例,在它剛剛上映的時候,其宣傳語只有三個字——活下去。這是一部以描寫人類與自然共存為主的動畫,是一部難得的佳作,然而,關於人類是如何在自然條件下生存並接替,關於人類生命的起點卻沒有絲毫提及,也就是,整部電影中沒有絲毫提及戀愛與性愛,稍微提及下孕育子孫的意義,也無傷大雅,但宮崎駿為什麼會故意避開這些元素呢?
不單單是在《幽靈公主》中出現過這種現象,如果你細心觀察一下,你會發現,在宮崎駿的許多作品當中,描寫夫妻的手法也顯得十分的扭曲,在《龍貓》裡,母親始終不見蹤影,而在《懸崖上的金魚公主》裡,前半段則一直沒有父親出現過,後半段即使出現了,也從未上岸與家人接觸,顯得很不自然,唯一有接觸的父母,出現在《千與千尋》裡面,然而他們卻像因此受到了懲罰一般,變成了豬。而在《魔女宅急便》裡面,在故事的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黑貓吉吉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永久性地失去了聽懂人話的能力。
當然,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只有宮崎駿的動畫才鮮有戀愛元素,還有許許多多的作品同樣如此,宮崎駿在對待他的作品時有行使自己作品的權利,不描寫戀愛元素也無可厚非,並且即使沒有戀愛元素,他的作品也是毋庸置疑的經典,但這也導致了一個問題,作為已經成為國民經典、全民標準而言的宮崎駿動畫,沒有戀愛描寫的現象無時無刻在影響著全世界的觀眾,這些作品當中完全沒有描寫男女互相產生情愫的現實過程,也沒有刻意刻畫愛情感的結果,看慣了這些作品的男孩,會不會默認男人與女人跟作品中那些「沒有性別情愫的男女角色」一般,將其視作偶像呢?這會不會是如今被海外媒體所口誅筆伐的「戀愛觀極為幼稚的日本男生」的來由之一?
不可否認的是,宮崎駿的作品早已在日本青少年乃至全世界的青少年都構築起了一道心中不可撼動的標準,如果現如今日本乃至全世界的老齡化、少子化現象都有宮崎駿價值觀影響的因素參與其中,那這個問題還值得考慮嗎?如果你有什麼觀點,可以在評論區參與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