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的作品《龍貓》通過唯美細膩的表述,生動形象的描繪,向我們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完美意境。透過這部作品,我們能夠感受到日本人特有的價值觀。
1 《龍貓》中對自然的敬畏。電影中美伊的父親儘管沒有見到過龍貓,也不知道龍貓是什麼,但他卻告訴美伊,龍貓是森林的主人,人類要對龍貓懷有敬畏、感恩之心。對自然的敬畏是日本人的自然觀特徵之一。歐美人認為,人類文明是建立在徵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基礎之上;而日本人則認為,人類終究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非但沒必要徵服自然,而且要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應與之同生共處,融為一體,日本人這種對自然的畏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類徵服(破壞)自然的程度。
此外,日本人還認為,自然界存在著以複雜的生態系統為代表的自然規律,這些規律人類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和掌握的,日本人的這種自然觀很顯然是源於內心他們對自然的敬畏。
眾所周知,日本人對自然,尤其是對季節的變化特別敏感,比如寫信時開頭往往會有幾句與季節有關的描述。日本人對自然的敬畏不僅僅表現為對自然界的敬畏,更多的表現為對動物的敬畏,比如在許多文學作品中就有動物化身為人報恩的故事,這一點和我們中國極為相似。
他們認為動物和人類一樣知恩有情,日本人認為這是極其自然的事;敬畏自然,他們認為人類只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這種謙虛的態度,使得人們能夠對他人也始終保持謙虛,為了整體而努力克制自己,這一點最明顯的表現為日本的「集團主義」,只有這樣,整體才能得以改善,自己也能受益其中;相反,如果一個人私慾先行,那麼眾人效之,就會引起混亂,結果導致大家都蒙受損失。
換句話說,因為有敬畏,所以人們才不敢去破壞那個秩序。而對不堪忍受的自然災害,日本認為是無可奈何的,只有做好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去怨恨。
2 《龍貓》中萬物皆有靈魂,一切都是平等的。電影中有這樣的描述:「有機會到鄉下看一看麥穗的舞蹈,聽一聽風的歌聲,坐在木籬上靜心傾聽,說不定你也可以聽到身旁的龍貓的呼吸。」可見日本人是相信萬物都是有靈魂的,而且各種生物都是平等的,所以日本人對一切自然都很崇拜。
他們相信山川、河流、甚至石頭都是神的存在。例如,蔬菜和果實的收穫除了自己吃的部分外,還要有一部分留給山神。即使是樹木也不能過度砍伐,如果把樹砍了,之後就必須重新種植,以此保護自然。所以才有了宮崎駿筆下「澄清的小河、森林、田地,住在其中的人,鳥、獸、昆蟲,夏天的悶熱、大雨、突然颳起的勁風、恐怖的黑夜……這些東西全都顯出日本的美麗」的描述。
3 《龍貓》中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二者可以和諧相處。電影中有這樣的畫面,妹妹美伊在巨大的龍貓身上可以毫無顧忌地呼呼大睡。對美伊來說,龍貓不是一種普通的動物,儘管不難理解,但二者能夠如此相處,不得不讓人心生佩服。因此,不難看出人和自然是可以和諧相處的,而且人類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雖然這是極其簡單的道理,但是人類社會在促進其自身發展的過程,往往會給自然界帶來傷害。我們知道,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人為了發展工業毫無顧忌,環境破壞極其嚴重。
之後,日本人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了深刻的反省並開始保護環境,植樹造林並逐漸恢復了自然原來的生態,宮崎駿在青年時期應該看到了上述情況。電影《龍貓》為什麼會對人們的內心產生如此巨大的震撼呢?是因為它刺激了日本人原本固有的單純的自然觀。因此,在以後的日子裡,日本人無意識中將保護自然牢記於心並付諸行動。
4 結語。在電影《龍貓》中,最基本的理念是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處、共享安寧。宮崎駿說:「日本這國家恩澤於四季多變,充滿了豐富美麗的自然景色。而《龍貓》就是選取了充滿了大自然氣色的鄉間做背景。」「這個故事中常出現的古怪生物龍貓,在很久以前便悠然的住在森林的深處,從未在人前露面。這些年來,大自然看來受到很大的破壞,不過身邊的花草樹木、小河仍是相互存在的。花、小石、昆蟲等,其中有些外形不大美觀的,不過也可以嘗試用手觸摸並細心觀察。」
就這樣人們會毫無違和感地融入宮崎駿的動漫世界。在那裡想起了兒時感受到的天空的藍色和舒服的風,想起了孩子和大人的隔閡。對於日本人來說,小時候的自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美好回憶。他將其影像化,受到了人們的讚揚,甚至吸引了外國觀眾的喜愛。
對於外國人來說,不僅是故事情節,而且是影像的美麗,也有被日本自然的神秘所吸引的東西。日本也曾一度破壞環境,給自然造成了傷害,但對自然的傷害接下來又深深的傷害了人類自身,日本人又重新認識到了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如果兩者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對雙方來說是不幸的。
使用文獻:從宮崎駿的《龍貓》談日本人的自然觀(何功星)
特別聲明: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延伸閱讀:淺談宮崎駿《天空之城》中的反戰思想及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