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閃光少女》是2017年上映的國產內地青春類型的影片,主要由徐璐和彭昱暢主演。這部電影在上映之後獲得了6000多萬的票房,豆瓣上的評分為7.3。
在國產的青春電影當中,這個評分算是比較高的,但是《閃光少女》這部影片推薦的人並不多,而且並不屬於大眾的電影。
不少人因為電影的名字,可能與這部影片擦肩而過。那麼這部電影到底怎麼樣呢?一南根據自己的觀影體驗談一下對《閃光少女》這部影片的感悟。
《閃光少女》屬於勵志型的青春影片,後半部分比較「燃」
眾所周知,一般國產的青春影片評分都不太高,不少電影裡往往都涵蓋著複雜的戀愛關係,並不單純明淨的青春經歷,多少對後人會造成負面影響。
而在《閃光少女》這部電影當中,它主要是圍繞一群散發著光芒的青春少女,在追求自我夢想途中遇到的事情展開敘述。
徐璐飾演的女主角陳驚,從小在母親的渲染和鼓勵下學習民樂,進到這所音樂學院的民樂系專業,看著身邊人對於民樂的不夠尊重和鄙夷,甚至面臨著民樂專業被學校解散和取消的下場。
陳驚從一開始想要獲得西方音樂和古典音樂學生們,對於民樂系的尊重,到她對自己學習民樂的懷疑,再到反對民樂被取消重新開始一場大型的比賽。
這個過程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的,幾位主角的演技和表現,也讓人忽視了劇情中的一些漏洞。
看到最後,民樂系共同合作敲響各自的樂器獲得認可,非常振奮人心,也令人自豪欣慰。
描寫每個「異類」在追求自己夢想道路上遇到的「阻礙」
在成長中,每一個人都在追尋自己的正確道路,不斷地放棄一些選擇,同時也面臨著他人異樣的目光。
那種堅持著自己獨特的夢想,或者別具一格愛好的人群,也往往是最為孤獨和不被理解的。
電影當中,民樂系某個宿舍裡,有三個「異類」人,她們是二次元的熱愛者,也是民樂和一些傳統文化的宣揚與捍衛者。
千指大人在「築夢」的道路上,遇到過家人的「嫌棄」和指責。另外兩個室友喜歡cosplay,裝扮的模樣也會遭受到身邊朋友的嘲笑。
這讓她們幾個聚集在了一起,也更理解對方「堅持一個與眾不同愛好」的狂熱與篤定。
但這些阻礙都在她們的行動和成就下,被一一地溶解,感動又溫馨,勵志又振奮。
貫穿全部影片的音樂元素,融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整部電影當中,音樂是貫穿全部的一個元素。
陳驚和千指大人的室友們,共同為民樂系專業的學生,由於自身所學的專業比較小眾,而受到學習西方音樂學生們的一再嘲笑和貶低,他們用自己的行為和舉動,一再地證明了民樂的強大。
以嗩吶、揚琴為主的民樂,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民樂系專業最後順利安穩地繼續在學校開設,且讓更多人看到它們,無疑是電影的最終目的,也是它最大的魅力之一。
這部電影表面上以「青春和喜劇」為元素,讓民樂系的學生們鼓舞更多喜歡音樂,有自己熱愛事物的人繼續前行。
其實,也更為深入地推動了傳統文化中更多樂器的使用與發展,這是一種非常偉大和值得宣揚的行為宗旨。
電影《閃光少女》,真正閃光的,是她們身上永不屈服,敢於和他人異樣目光做抵抗,以及用實力證明自己,贏得尊重的那份頑強的,不服輸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