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訊 在上月舉行的上影節傳媒關注單元中,青春片《閃光少女》一舉囊獲5項殊榮,成為最大黑馬,也為疲軟的青春片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這部頗受傳媒青睞的口碑之作究竟有哪些可取之處,又是否能為當下青春片創作提供新思路、新模式?
今日,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尹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主任、教授李道新,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主任、教授吳冠平,國際中國音樂家聯合會副主席楊青等出席了由電影頻道《今日影評》主辦的「《閃光少女》座談研討會」,從影片出發,共同探討了國產青春片的發展現狀及創新路徑。
李道新認為,相比於前幾年風行的青春商業片,《閃光少女》沒有IP、沒有流量明星,更沒有廣為詬病的「墮胎」、「流血」、「醉酒」等傷痕元素,不再訴諸於創傷性書寫,轉而開闢了一種更接地氣的青春片新模式。吳冠平也認為,與八九十年代的第四代、第五代導演創作的青春題材影片不同,近年來的青春片更多地從商業角度和物質需要出發,缺少了個人化的表達和對時代現實的關注。相比之下,《閃光少女》更加回歸生活,用浪漫主義手法包裝了一個接地氣的、「進行時」的青春故事。
在尹鴻、陳剛等專家看來,《閃光少女》是一部非常「聰明」的青春類型片,首先,它熟練套用了成功商業片的敘事模式,還巧妙地將音樂與青春結合在一起,創意模式與《歌舞青春》、《完美音調》等歐美音樂影視作品十分類似。此外,它抓住了民樂與西洋樂之間的戲劇衝突,並將宏觀的社會問題、文化問題編碼到了青春題材之中。既完成了主流價值觀的傳遞,也不失趣味和通俗性。
除了影片的「青春」內核,「2.5次元」也是《閃光少女》的關鍵詞之一,當日到場的多位「大叔輩」專家表示,《閃光少女》很好地詮釋了以「網生代」、「二次元」為代表的青年文化,讓三次元及不同年齡層的觀眾能夠從中獲得新知識,為亞文化如何編碼從而被主流觀眾所接受提供了新思路。尹鴻則提出,與以往青春片聚焦對現實秩序的反叛不同,《閃光少女》強調融合和交流,這之中既有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融合,也有同學之間、代際之間的交流和和解,更加貼近普通高中生的生活。
民樂專家楊青表示,《閃光少女》集中展現了中國傳統樂器的獨特魅力,裡面的古風新音樂也非常符合九零後和年輕人的審美情趣,起到了積極的傳播效果。影片用生動的音樂故事完成了對文化自信這一宏大敘事的表述,非常值得借鑑。
圖、文/米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