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九個太陽
一個手持弓箭的男子,站在9個太陽齊出的炎炎烈日之中,拉滿弓弦,天上帶來乾旱的三足金烏(太陽)應聲而落,最後只留一個太陽在天上照亮人間,這是在我國家喻戶曉的后羿射日傳說。傳說即有不合理之處,但是也有一定的暢想:如果現在的天上,不止一個太陽,那麼地球將會怎樣?人類文明還會存在嗎?
就目前來說,人類對於系外行星的探索滯後發現,擁有系外行星的數量達到4000多顆,其中大多數系外行星與我們所在的太陽繫結構相似,即圍繞著類似太陽一樣的恆星運行。要知道這意味著出現外星生命的可能性無形中增加了數倍。日前,來自德國的天體物理學家馬庫斯·穆格勞爾博士發現了一些奇特現象,即許多新的系外行星具有多恆星系統,這意味著一個伴星系統中具有多個太陽成為可能。這一勁爆發現也證實了多顆恆星的存在,會對行星的形成和發展造成影響。
多行星系統很普遍
穆格勞爾博士提到:「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多恆星系統非常普遍。」
因此,如果多恆星系統裡面包含了行星,那麼這些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將與我們太陽系絕然不同!因為隨著恆星數量的增加,行星受到的引力及輻射將會出現極大的差異,諸如《三體》裡描述的那般,人類將會出現不定期的滅絕和重生,衍生出一套與地球截然不同的運行規則。所以,找出這樣的多恆星系統,將會為人類更進一步的了解多恆星系統與單恆星系統間,類地行星形成的差異!因此,穆格勞爾搜索了一千三百多顆系外行星宿主恆星(這些恆星系統中均有系外行星圍繞它們運行),以期獲得其伴星數據。為此,他從歐洲航天局(歐空局)操作的蓋亞空間望遠鏡中,獲取了相對精確的大量觀測數據。
經過仔細分析比對獲得的數據後,他發現在距離太陽系1600光年外的一片星域之中,大約有200顆伴星存在,而這些伴星中,多數也具有行星圍繞其運行。在對伴星及其系統構成特徵的深入分析後,他發現有兩個緊密的伴星系統非常特別,因為它們相互之間的距離只有20個天文單位(AU)(相當於太陽與天王星之間的距離),此外,其它恆星系統間距均超過9000個天文單位。
系外行星的存活能力驚人
在穆格勞爾博士研究的這片星域中,出現的伴星質量、溫度和演化階段各不相同。且恆星的重量分布不均,比如:最重的恆星,其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4倍,而最輕的卻只有太陽質量的8%。這片星域中,多數伴星處於恆星的演替後期,為低質量的冷矮星,只能在太空中發出微弱的紅色光芒。然而,在微弱的恆星伴星中也發現了8顆白矮星。白矮星是類太陽恆星燃盡後的核心,雖然它的體積只有地球那麼大,但卻有太陽質量的一半重。這些觀測數據表明,即使附近擁有類似太陽的系外行星系統,確實可以在恆星的最後進化階段存活下來。
系外行星的多星系統
在對該片星域的項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具有系外行星的恆星系統都有兩顆恆星。最讓人驚訝的是,他們還仔細研究了了二十多個等級三星系統,甚至是一個四星系統。發現在該項研究的距離範圍內(即大約20到10000個天文單位之間),在研究的所有恆星系統之中,有15%的恆星系統至少有一顆伴星。這一佔比僅僅是類太陽恆星的一半。並且,研究顯示的伴星之間的距離,大約是普通伴星系統的五倍。因此,Mugrauer推斷說:「單個恆星系統中出現的幾顆恆星,會影響並擾亂行星的形成過程,使得行星的軌道出現明顯變化。」出現這樣的原因,可能是最初伴星系統形成時,圍繞其主星形成的星際塵埃和氣體引力發生了變化,在後來恆星的另一伴星的引力對行星運行軌道造成影響,這對行星的形成和演化造成顯著影響。
後記
對於單個恆星系統來說,擁有類地行星的系統將會吸引很多科學家的眼光,因為這代表著生命存在的可能。而對於擁有多恆星系統來說,擁有一顆或幾顆類地行星將會對現有的宇宙科學研究帶來深刻影響。太陽在裹挾著八大行星穿梭於銀河系當中,在未來的某一天,終會遇到更大質量的恆星,這就可能形成多恆星系統,這將對地球的進化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研究伴星間類地行星的形成及演化,對於人類揭示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會怎樣?那就交給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