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市坪田鎮老龍村是新時期省定貧困村,總戶數558戶,總人口273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5戶145人,目前,已全部達到脫貧出列標準。
近日,記者來到坪田鎮老龍村,村裡的空氣格外清新,農家房舍錯落有致,村子樹木成蔭、環境優美,全村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就是呈現在記者眼中的老龍村。
過去幾年,老龍村著力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造,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發展特色產業
開闢脫貧增收新路子
坪田鎮老龍村是典型的風化紅沙土壤,非常適合種植香薯。今年來,該村通過流轉土地,大力發展杏香薯特色產業,增加村民收入。
走進這300畝杏香薯種植基地,記者看到,隨著挖薯機的作業,一個個粉紅飽滿的杏香薯從土裡「跳」出來,一旁的村民們則忙著把它們分揀裝箱上車,一片繁忙景象。
在杏香薯種植基地,村民們則忙著分揀杏香薯。
「因為我們這個薯,是全程採用有機種植,綠色環保,剛剛煮熟的番薯它這個色澤是金黃金黃的,有那種板慄的色澤,然後它這個口感也是非常的好,粉糯香甜。所以,目前這種番薯的收購價是兩元每斤,比普通紅薯貴一元。」省貿促會駐老龍村第一書記全紅軍拿著番薯,得意地說。
杏香薯。
「老龍村上半年種植的杏香薯已經大面積收成,產量和品質較往年大幅提升,扶貧成果喜人。」坪田鎮武裝部部長賴旭來高興地說。
產業興旺了,村集體收入壯大了,村民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
今年3月,在省貿促會的幫扶下,老龍村盤活閒置的土地資源,採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杏香薯特色產業,提供就業機會,帶動村民錢袋子鼓起來。杏香薯,又名板慄番薯,是番薯界的「網紅」。
黨組織發揮作用
提升村民幸福感獲得感
自8月初進入收穫期,基地每天有近100名村民前來務工。
今年37歲的幫扶對象董大路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告訴記者,感謝村裡黨組織讓自己能『在家門口』就業,「現在一個月有三千元收入,也方便照顧家庭。」 董大路很滿足地說。
幫扶對象董大路。
同樣,村民劉光祿也感受頗深,他笑著告訴記者,自己把地租出去才有收入,還能把整個村的村民帶動起來,每人都有一年一千多元收入。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這些年村裡的變化。
據了解,該村通過採取水肥一體化解決乾旱缺水問題,建立適度規模扶貧產業示範基地,打造「一村一品」特色農業項目,按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思路,把閒置土地利用起來,既能有效盤活土地使用率,又可直接帶動貧困戶和周邊農戶發展生產及就業增收。
今年初,省貿促會已幫助老龍村提前修建儲水池、供水井等配套設施,採用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和有機肥種植,提高杏香薯產量和品質,預計上半年產值達到210多萬元。
據全紅軍介紹,目前,基地最高的畝產已經達到7000斤,平均下來的話有4000到5000斤的樣子,除掉成本的話,每畝兩季的純收入能達到1萬元收入。合作社每年大概有36萬元左右收入,貧困戶分紅人均500元,村集體收入至少10萬元。
在杏香番薯分揀現場,村民們正在按照番薯的大小形狀三個等級進行分揀打包,目前已經打包好20多噸番薯銷往中山。
「杏香薯一年能種植兩茬,下半年老龍村計劃種植500畝杏香薯,並不斷擴大規模,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品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賴旭來表示,下一步,將以杏香薯種植基地為中心,輻射老龍村周邊的龍口村委會、小塘村委會,計劃在明年播種種植2000畝的規模,爭取把這一產業打造成坪田鎮的特色產業。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老龍村聚焦制約發展的基礎設施短板問題,打通制約山村脫貧的「最後一公裡」。目前,該村正在加快流轉土地,逐步擴大杏香薯種植規模,同時輻射帶動坪田鎮長坑村打造面積200畝以上紅薯種植基地,積極發揮產業扶貧的功效,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點擊下方圖片可查看
「粵康碼」使用指南
↓↓↓
文/圖:韶關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卓敏 通訊員 董子龍 潘文玉
原標題:《南雄這個村種的「網紅」番薯,真香!》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