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侵襲性B族鏈球菌感染病例增加

2021-01-09 食品夥伴網
   食品夥伴網訊

  2020年8月30日,新加坡食品局發布消息,新加坡

調查

最近侵襲性B族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感染病例的上升趨勢,因為早期GBS感染與食用未加工的

淡水魚

有關,並建議市民選擇生吃即食食物時應小心。

 

  據了解,2020年7月,衛生部收到了來自公立醫院的50例GBS病例報告。相比之下,從2020年1月到6月,平均每月有25個GBS病例。進一步的實驗室調查顯示,7月份報告的病例中有18例GBS III型ST283。從4月到6月,平均每月有4個GBS病例。GBS III型ST283感染病例的年齡大多數在65歲以上,而大部分患者已出院並從感染中康復,其中一個病例由於不相關的原因而死亡。

 

  衛生部和新加坡食品局目前正在收集受影響個人的食物史,並在不同地點進行實地調查,以確定在這些情況下GBS的可能來源,目前在魚類樣品中未檢出GBS。

 

  新加坡食品局向食品零售企業發出提醒,要求他們遵守禁止使用淡水魚出售RTE生魚菜餚,同時提醒確保良好的衛生習慣和正確處理RTE原料魚。衛生部還提醒醫生保持警惕,並報告疑似侵襲性疾病GBS案例。

 

  本文由食品夥伴網食品資訊中心編輯,供網友參考,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有任何疑問,請聯繫news@foodmate.net。

相關焦點

  • 【新加坡7月發現50例B族鏈球菌感染病例】新加坡衛生部7月發現50例...
    【新加坡7月發現50例B族鏈球菌感染病例】新加坡衛生部7月發現50例B族鏈球菌(簡稱GBS)感染病例,比平常多出一倍。進一步化驗結果也顯示,其中18例屬ST283型GBS。對此,新加坡衛生部和食品局正在著手調查,診所也接到指示,如果接診疑似嚴重GBS感染病例,就應該轉介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 新加坡7月發現50例B族鏈球菌感染病例
    新加坡衛生部7月發現50例B族鏈球菌(簡稱GBS)感染病例,比平常多出一倍。進一步化驗結果也顯示,其中18例屬ST283型GBS。對此,新加坡衛生部和食品局正在著手調查,診所也接到指示,如果接診疑似嚴重GBS感染病例,就應該轉介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 B鏈球菌群感染,可以在分娩時導致,常見於孕婦,抵抗力低的人群
    溶血性菌株產生的溶血性鏈球菌溶血素與A組的O和s不同,無抗原性。按照生化分類,這組細菌為無乳鏈球菌。(1)B鏈球菌組患者感染,可能是由於母親在分娩時,新生兒在陰道內感染B鏈球菌組,因此應更加重視控制,及時檢查,有效避免B鏈球菌組感染等問題,影響新生兒身體。(2)B群鏈球菌感染也可能是由於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
  • 新生兒感染B族鏈球菌可致死,為何國內沒建議孕婦做常規篩查
    如果新生兒帶了GBS,大約有1%~3%會出現早期侵入性感染,其中有5%會導致死亡。 GBS學名無乳鏈球菌,也稱B族鏈球菌,正常寄居於陰道和直腸,它是一種條件致病菌,一般正常健康人群感染GBS並不致病。根據研究,大約10%~30%的孕婦有GBS陰道寄居,其中40%~70%在分娩過程中會傳遞給新生兒。
  • 侵襲性真菌感染治療須「三早」
    當前,導致侵襲性真菌感染髮病率不斷上升。由於該病早期診斷困難、患者病情複雜等原因,造成治療難度大、病死率高。而且,患者往往住院時間長,治療費用高,給其家庭甚至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因此,對於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治療需要早幹預、早診斷、早治療。
  • 被孕媽忽視的這項檢查,錯過可能導致胎兒的嚴重感染
    「主任,我的白帶檢查顯示B族鏈球菌呈陽性?這個嚴重嗎?」 在診室經常有孕媽們拿著檢查單詢問B鏈感染的問題。 但若在孕媽們身上發現B族鏈球菌確實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為B族鏈球菌是引起新生兒敗血症、肺炎和腦膜炎等疾病的重要因素。 2 寶寶是如何感染B族鏈球菌的?
  • 速遞|默沙東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獲FDA優先審評資格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日前,默沙東(MSD)公司宣布,美國FDA已經接受該公司為在研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V114遞交的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用於在18歲以上成人中預防侵襲性肺炎球菌疾病。
  • 侵襲性真菌感染治療應及早採用經驗性治療
    中國網1月15日訊 (記者 劉永曉)近日,記者從中國醫師協會主辦的「博論天涯——第二屆侵襲性真菌感染多學科專家媒體座談會」了解到侵襲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相關診療最新信息,在多位專家認為IFI高危人群應積極採用預防措施,對侵襲性真菌感染患者應及早採用經驗性治療,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預後。
  • 速遞| 默沙東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獲FDA優先審評資格
    V114遞交的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用於在18歲以上成人中預防侵襲性肺炎球菌疾病。  肺炎球菌疾病是一種由肺炎鏈球菌引起的感染。高度侵襲性菌株或血清型可能使更多人面臨罹患非侵襲性肺炎球菌疾病(例如肺炎球菌性肺炎、鼻竇炎和中耳炎)和侵襲性肺炎球菌性疾病(例如肺炎球菌菌血症、菌血症性肺炎和肺炎球菌性腦膜炎)。雖然健康成人和兒童可能患上肺炎球菌疾病,但易感人群包括2歲以下的兒童、65歲以上的老年人,以及患有免疫抑制或某些慢性疾病的人群。
  • 鏈球菌病的臨床症狀是什麼樣?如何防治鏈球菌病
    臨床症狀狀鴿感染鏈球菌後,臨床上表現為急性和亞急性-慢性二種病型。急性型病例臨床症狀與敗血症有關,有的急性病例不見明顯症狀,突然死亡,有的經幾分鐘的抽搐後死去。病程稍長者(12~24小時)則可見委頓、嗜睡、沉鬱、可視黏膜蒼白,羽毛粗亂,腹瀉下痢,頭部輕微震顫。種鴿停止產蛋等。
  • 湖南一學校多名學生入院被疑跑道中毒,官方:系鏈球菌感染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永興縣委宣傳部得知,12月12日,當地發布「大布江鄉中心學校鏈球菌感染處置情況」,稱「經省、市、縣三級專家共同診斷為鏈球菌感染,少部分病例出現鏈球菌感染後急性腎小球腎炎的併發症。」上述「處置情況」稱,部分學生個人衛生習慣有待養成。該縣宣傳部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目前,專門針對此事的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仍在工作中。
  • 鏈球菌和風溼的愛恨情仇
    原創 郭根凱 郭根凱公眾頻道在多年的臨床工作中,郭大夫遇到多例以發熱、咽痛、關節痛、皮疹就診的患者,這些患者臨床上比較符合成人still病,但是按照成人still病的治療不盡如人意,甚至有生命的危險,隱藏在這些患者背後的真正病因是感染,而且是鏈球菌的感染。
  • 「模範生」成「麻煩生」,新加坡疫情因外勞聚集性感染二度暴發
    根據新加坡衛生部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4月20日中午12時,在過去24小時內已初步確定當日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26例,單日增幅首次破千,累計確診病例為8014例。在新增確診病例中,絕大多數是居住在客工宿舍的工作準證持有者,即外籍勞工群體,只有16例是當地公民或永久居民。過去一周,由於住在擁擠的宿舍中的外籍工人的感染激增,新加坡的病例數增加了一倍以上。
  • 糖尿病增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風險
    根據3月10日發表於《歐洲內分泌學雜誌》上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糖尿病患者感染社區獲得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可能性約為對照組的3倍,而且風險隨疾病惡化程度逐步上升。每個病例匹配10個對照研究人員對丹麥2000年至2011年四個地區臨床微生物學部門資料庫中所有社區獲得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血液感染的住院患者數據進行了分析,而醫院獲得性感染不納入研究。
  • 發病筍殼魚分離出鏈球菌
    發病筍殼魚分離出鏈球菌出處:利洋水產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7-10-20 08:38:00 廣東江門市荷塘六坊市場一筍殼魚養殖池塘,面積4畝,水深1.5-2米,3臺增氧機(圖1)。2017年4月6日,放規格3cm/尾的筍殼魚苗種4.5萬尾,放苗時水溫約22℃,投餵鯪魚仔,早上餵一次,130斤/畝塘。
  • 氣胸與麴黴菌感染有關係嗎?│病例分享
    計算機斷層掃描(CT)顯示右肺上葉有一個3 cm的空洞病灶,與麴黴菌球相符(圖1b)。該患者在7年前因氣胸接受了管狀胸廓造口術(圖2a)。患者無結核病史,7年前的CT掃描已確定其右半胸上部區域有腔隙(圖2b)。纖維支氣管鏡未檢測到支氣管內病灶。痰和支氣管鏡肺泡灌洗培養顯示無增殖,細胞學檢查顯示無惡性腫瘤,未發現抗酸桿菌。包蟲凝集素檢測為陰性。肺功能檢查結果在正常範圍內。
  • 致西城區一單位33人集體發熱的鏈球菌是什麼?北京疾控回應
    33例患者臨床診斷以「細菌性呼吸道感染」為主,在呼吸道多病原檢測中,多人的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呈陽性。 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怎麼傳播?是新細菌嗎?什麼人容易感染?今天(21日),北京市疾控中心給出了權威解釋。 下面來看重點:1、什麼是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
  • 肺部感染 CT 太難學?看完這篇不信你還不會!
    胸部 CT 是我們診斷、評估肺部感染的重要手段。認識、鑑別不同類型肺部感染的 CT 徵象,也是呼吸科醫生需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病理學上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及鏈球菌感染所致的細支氣管、終末細支氣管及遠端肺泡的感染。 病變範圍為小葉性,呈散在分布,亦可融合呈片。致病菌由支氣管或細支氣管蔓延,使肺泡壁及細支氣管管壁發生炎性充血、水腫,白細胞、吞噬細胞、纖維素等炎性滲出物充填肺泡和細支氣管,形成肺小葉性實變。
  • 英國變種B.1.1.7毒株或已在新加坡社區中傳開
    1月6日,新加坡通報新增31起確診病例,其中2起為本土病例,29起為境外輸入,累計58780起。昨天通報2起新增本土病例,一起是「新海6號」感染群的本地社區病例,另一起是境外旅客轉本地社區病例。他的血清抗體為陰性,意味著新近感染。他的B117變異病毒檢測為初步陽性,正在核實。連續兩天出現境外輸入轉本地社區病例昨天通報一起境外輸入轉本土病例。31歲菲律賓籍男子(第59034例),WP客工,於12月4日從菲律賓入境。在啟程之前,12月1日在菲律賓所做的行前檢測結果為陰性。抵達新加坡之後,在指定地點執行14天SHN居家通知,直至12月18日。
  • 魚病知識--魚類海豚鏈球菌病的那些事
    海豚鏈球菌(Streptococcus&nbspiniae)最初由Pier自美國舊金山捕獲的亞馬遜淡水海豚—亞河豚皮下「高爾夫球」樣化膿灶中分離出來,因此被命名為海豚鏈球菌。之後在澳大利亞、美國、中國等世界各地均相繼出現有關海豚鏈球菌感染魚類的報導。海豚鏈球菌感染魚類引起疾病爆發,導致魚類大批量死亡,嚴重威脅到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