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贊——念佛法門

2021-01-08 智者學佛

《彌陀贊》

彌陀佛大願王,

慈悲喜舍難量,

眉間常放白毫光,

度眾生極樂邦。

八德池中蓮九品,

七寶妙樹成行。

如來聖號若宣揚,

接引往西方。

彌陀聖號若稱揚 ,

同願往西方。

《念佛法門》

一、佛教經典與念佛法門。

1、《大集經》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往生淨土」。

2、《佛說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

3、《佛說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4、《佛說觀無量壽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5、《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普賢菩薩發願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文殊菩薩亦發願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6、《十往生經》云:「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7、《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8、《涅槃經》:「佛告大王: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聲,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9、《大智度論》:「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一日行千裡,足一千年,滿中七寶,奉施於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名號」。

10、《觀念法門》:「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11、《往生禮讚》:「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12、《往生要集》:「一切善業,各有利益,各得往生,何故唯勸念佛一門?答曰:今勸念佛,非是遮餘種種妙行,只是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臥,不論時處諸緣,修之不難;乃至臨終,願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13、《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云:「如來所以興出於世間,說彼佛不可思議、真實功德、光明名號、利益大事因緣。」

14、《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云:「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15、《觀佛三昧經》云:「佛告父王:謂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又云:「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

16、《淨修捷要》云:「大勢至菩薩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人,攝取不舍,令離三途,得無上力。」

17、《地藏經》:地藏菩薩教導大長者子、婆羅門女、光目女等苦難眾生,都是用「念佛法門」。

18、《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所以者何?

『阿彌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

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

而說偈曰: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舍利弗!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於現在身,受無比樂;或轉貧賤獲得富貴,或得果免宿業所迫病患之苦,或轉短命得壽延長,或得子孫繁榮,身心安樂,如意滿足。如是功德,不可稱計。

故知:一句彌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總持總念諸佛、諸菩薩、諸經咒、諸行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既得臨終往生淨土,亦獲現世身心安樂」。

19、《佛說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01、國無惡道願;02、不墮惡趣願;

03、身悉金色願;04、三十二相願;

05、身無差別願;06、宿命通願;

07、天眼通願; 08、天耳通願;

09、他心通願; 10、神足通願;

11、遍供諸佛願;12、定成正覺願;

13、光明無量願;14、觸光安樂願;

15、壽命無量願;16、聲聞無數願;

17、諸佛稱嘆願;18、十念必生願;

19、聞名發心願;20、臨終接引願;

21、悔過得生願;22、國無女人願;

23、厭女轉男願;24、蓮華化生願;

25、天人禮敬願;26、聞名得福願;

27、修殊勝行願;28、國無不善願;

29、住正定聚願;30、樂如漏盡願;

31、不貪計身願;32、那羅延身願;

33、光明慧辯願;34、善談法要願;

35、一生補處願;36、教化隨意願;

37、衣食自至願;38、應念受供願;

39、莊嚴無盡願;40、無量色樹願;

41、樹現佛剎願;42、徹照十方願;

43、寶香普薰願;44、普等三昧願;

45、定中供佛願;46、獲陀羅尼願;

47、聞名得忍願;48、現證不退願。

二、歷代祖師與念佛法門。

淨土宗歷代祖師分別是初祖慧遠大師、二祖善導大師、三祖承遠大師、四祖法照大師、五祖少康大師、六祖延壽大師、七祖省常大師、八祖蓮池大師、九祖藕益大師、十祖截流大師、十一祖實賢大師、十二祖際醒大師、十三祖印光大師。

1、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東晉慧遠大師(334~416),在廬山鑿池種蓮,建東林寺,集一百二十三人眾,六時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中國蓮宗之始。在山三十餘年,雖帝詔亦不出山。東林寺遂為南方佛教中心。

慧遠大師著有《佛影贊》、《不敬王者論》、《法性論》、《妙法蓮華經序》、《大智論要略》等十幾部著作。

慧遠大師歷朝被封的諡號有:晉安帝義熙年,諡:廬山尊者、鴻臚大卿、白蓮社主;唐宣宗大中二年,諡:辯覺大師;南唐升元三年,諡:正覺大師;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諡:圓悟大師;宋孝宗乾道二年,諡:等遍正覺圓悟大法師。

慧遠大師云:「功高易進,念佛為先。自心本來是佛,只要念佛,不間斷到一心不亂,自心與阿彌陀佛打成一片,此時自心即是淨土,自性即是彌陀,念到此境界便能了生脫死、出六道輪迴。念佛即便不能大徹大悟,也能往生淨土,因其願與阿彌陀佛本願感應道交。所以,念佛求生淨土,是修行的最上法門。」

2、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唐代善導大師(613~681),是中國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倡導專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三十餘年。大師念佛時,常有光明隨口而出,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唐高宗以大師在念佛時口出光明為因,賜額給大師所居寺院為「光明寺」,所以後世稱善導大師為「光明和尚」。

他念佛主張修「十六妙觀」:「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大師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往生禮讚偈》、《淨土法事贊》、《般舟贊》、《觀念法門》。

善導大師云:「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3、淨土宗第三代祖師:唐朝承遠大師(712~802),大師一生以專持名號為正行,以布施持戒為助行,時年九十一。大師勤苦修行淨土法門,於湖南衡山時,常行般舟三昧,九十日內不坐、不臥、不雜用心,專念阿彌陀佛聖號。

承遠大師一生投注念佛實踐,不圖著作,未見大師有何著作傳世,故大師淨土思想亦無從考究。然從承遠大師修道經歷來看,堅持戒行,專修般舟三昧,以此自利利他,成就一代祖師的特有風範。

唐朝代宗皇帝賜大師所居處為「般舟道場」。

4、淨土宗第四代祖師、唐朝法照大師(747~821),著有《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

法照法師的一生

大師模仿《無量壽經》中風吹寶樹,依五種高低緩急之音調而念佛,創立《五會念佛法門》:第一會平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二會平上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三會非緩非急念「南無阿彌陀佛」;第四會漸急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五會轉為急念「阿彌陀佛」。

唐朝代宗皇帝奉法照法師為「國師」。

5、淨土宗第五代祖師:唐代少康大師(?~805),專弘淨土法門,每念佛一聲,口隨出一佛,被譽為善導大師的化身。

少康大師著有《二十四贊》、《瑞應刪傳》。

少康大師云:「當於淨土,起欣樂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汝等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

6、淨土宗第六代祖師:唐末五代永明延壽大師(904~975),應吳越王錢叔之請,駐錫永明寺,開倡「禪淨雙修,指心為宗」。

延壽大師著有《宗鏡錄》、《萬善同歸集》。

延壽大師《四料簡》云:「一、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二、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三、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四、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7、淨土宗第七代祖師:宋朝省常大師(959~1020),大師精進修持,戒行嚴謹,仿「廬山慧遠大師蓮社」而創建「淨行社」。刺血書《華嚴經》「淨行品」,每書一字,三拜而圍繞,三稱佛號。當時加入「淨行社」,僅出家人便多達上千眾。並有首輔王旦(相當於國家總理)及其他的公卿一百二十餘人也都歸依念佛,接受大師薰陶,可見大師德行感招之力。宋朝皇帝封大師為「圓淨法師」。

省常大師云:「我與一千大眾,八十比丘,始從今日,發菩提心,窮未來際,行菩薩行。願盡此報身,以生安養。」

8、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明朝蓮池大師(1532~1612),因晚年居雲棲寺,世稱雲棲大師或祩宏大師。和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並稱為明朝四高僧。雲棲大師一生雖專弘淨土,日課念佛十萬,遺訓「老實念佛」。但也以文字作佛事,並極力戒殺生,推崇放生。

蓮池大師著有《雲棲法匯》、《水陸法會儀軌》、《七筆勾》、《戒殺放生文》、《彌陀經疏》、《竹窗隨筆》、《楞嚴摸象記》、《菩薩戒疏發隱》、《禪觀策進》等。

蓮池大師云:「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是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是修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我一生崇尚念佛,但也勤勤懇懇地勸人,也要看教典,因為念佛之說來自於何處?要不是佛金口玉言地所宣說,並明載於佛經中,現在的眾生何以能知道十萬億剎之外,還有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呢!其參禪的人,藉口教外別傳,不知道離開教而去參學是邪因,離開經教去悟是邪解。」

9、淨土宗第九代祖師:明朝藕益大師(1599~1655),號「智旭大師」,別號「八不道人」,主張「持名念佛」法門。

藕益大師著作極多,著《阿彌陀經要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釋》、《淨土要典》、《淨土玄門》、《淨土十要》。《蕅益大師法語》、《蕅益大師淨土選集》。

藕益大師云:「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10、淨土宗第十代祖師:清朝「行策大師」(1628~1682),亦號「截流大師」,專修淨業,復興蓮社,被視為憨山大師轉世。

行策大師著有《勸發真信文》、《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金剛經疏記會編》、《寶鏡三昧本義》、《楞嚴經勢至圓通章》等。

行策大師云:「持名念佛,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斷,並非以快念多念為好。只要不緩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佛號綿綿不斷,猶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也不沉沒,這樣去持名念佛,就是在事上能一心精進。事上能一心精進念佛,必定能往生淨土,如果能進一步達到理上一心,精進念佛,那麼就可以提高往生的品位」。

11、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清朝「省庵大師」(1686~1734),亦號「實賢大師」。生來不沾葷食,七歲出家,博通佛儒,能詩善賦,精於書法。晚年,絕諸外緣,結集蓮社,嚴持戒律。專修淨業,日食一餐,過午不食,一生修「不倒單」。皆稱永明大師再來。

省庵大師著《勸發菩提心文》、《警世偈》、《念佛偈》、《續往生傳》、《西方發願文》、《淨土詩一百八首》、《省庵大師語錄》。

省庵大師云:「一句彌陀,是斬群邪之寶劍。一句彌陀,是破地獄之猛將。一句彌陀,是照黑暗之明燈。一句彌陀,是渡苦海之慈航。一句彌陀,是出輪迴之徑路。一句彌陀,是脫生死之良方。一句彌陀,是成佛仙之秘訣。一句彌陀,是換骨髓之神丹。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一千七百葛藤,一刀斬絕」。

12、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清朝「徹悟大師」(1741~1810),亦號「際醒大師」。大師主張以十六字為念佛大綱:「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大師為專修淨土,儘量杜絕外緣,學者慕名來訪,則每日限定一支香的時間會客,其他時間唯是念佛專修淨業而已,曾作詞云:「生死事大,來日無多,道業未成,實深慚懼。尊客相看,午後炷香,非取輕疏,幸垂監恕」。

徹悟大師著《徹悟大師語錄》、《示禪教律》、《念佛伽陀》。

徹悟大師云:「一句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無病不療;是如意珠王,無願不滿;是生死苦海之慈航,無苦不渡;是無明長夜之慧燈,無暗不破。念佛時即見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

13、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清末民初「印光大師」(1862~1940),自號「常慚愧僧」。大師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閉關閱藏數十載,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專修淨土,倡導老實念佛。創辦靈巖山淨土念佛道場,重振蓮風;創建弘化社,廣印善書,法澤遍於海內外。

著有《印光法師文鈔》。

印光法師云:「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三、如何實修念佛法門。

佛法浩瀚,有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甚至無量法門。由於法門太豐富了,一般人不易掌握了解。末世時期,諸多障難,稍有執著,便失正見,即入魔途也。

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佛法有無量法門,如世間的道路,有「難行道」,有「易行道」。陸路步行則艱苦,水路乘船則快樂」。

古印度龍樹菩薩把所有佛法的法門歸納成為兩個法門:一個是「易行道」;一個是「難行道」。

念佛法門是末世一切眾生了生脫死之根本大法,能遠離魔難,安穩修持,化險為夷,仗佛菩薩的他力妙法,故名「易行道」。

除了「易行道」以外,所有各宗各派,其他一切修行法門,全憑自力,都是「難行道」。

為了讓我們容易了解難、易的差別,龍樹菩薩舉了一個比喻:他說「難行道」就像「步行」,「易行道」就像「坐船」。又說步行是苦的,坐船是安樂的。

《南無阿彌陀佛聖號》來自覺者學佛00:0002:06

我們要以自己的力量修行,以期超脫三界六道生死的輪迴,最終達到成佛的境界,那是非常困難的。可是如果依靠阿彌陀佛信願行具足的救度,那就非常安樂。所以「易行道」是安樂的、安易的法門。

念佛法門主要有:

一、歷代祖師大德大部分提倡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誦《阿彌陀經》;

二、也有祖師大德提倡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或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求生東方淨琉璃世界,誦《藥師經》;

三、也有祖師大德提倡念「南無當來下世彌勒尊佛」或「南無彌勒菩薩」,求生兜率天彌勒淨土,誦《彌勒下生經》;

四、也有祖師大德提倡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誦《阿含經》。

佛法傳到中國之後,祖師們將之歸納為八大宗派。由古至今最能夠普遍化、長期不衰、歷久彌新的就是念佛法門,也叫淨土法門、彌陀法門,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法門。不過現在常說的念佛法門就是指念「南無阿彌陀佛」。

《十念法》.mp3來自覺者學佛00:0002:25

持名念佛的五種層次:

一是口中唱佛:嘴巴跟著念,心裡在打妄想,這不是在念佛,而是在唱佛,但唱佛也比說閒話好多了,因為口中唱佛,還是有功德的。

二是散心念佛:知道自己在念佛,一邊念佛,心裡還是有一些妄想和雜念,但心裡知道自己是在念佛。

三是專心念佛:心無妄念,每一句佛號都清清楚楚,自我執著心也慢慢減少,煩惱也慢慢平息。念佛念得非常舒暢、沒有阻礙。

四是一心念佛:不管有聲無聲,心都沒有離開佛號,白天念、晚上念、走路念、吃飯也念。念佛念到不念而自念,念念相續。

五是無心念佛:不管有無佛號,念念時時處處都跟佛的悲願與智慧完全相應。禪宗叫開悟,淨土宗叫親見自性彌陀。

《五會念佛》來自覺者學佛00:0030:02

念佛是無上的法門。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佛的名號,具足無上功德,超勝任何咒語。念佛之人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除了有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協助阿彌陀佛接引眾生;還有阿彌陀佛派遣二十五位大菩薩於一切時、一切處護持行者;「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就是體現了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大悲願力第一。故知:念阿彌陀佛,即是念十方諸佛菩薩;生極樂淨土,即是生十方淨土;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十方諸佛菩薩名號。

念佛法門也是發菩提心。簡單講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一切諸佛出世的本懷,也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上求佛道」,即徹見自己本有的清淨自性、清淨智慧、清淨功德,亦即一切諸佛的清淨佛性、清淨佛慧、清淨佛德;「下化眾生」,即發願度盡一切眾生皆成佛,而自己亦無執著度生之念,也就是《四弘誓願》云:「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我們要知道,上至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都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引導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菩薩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中至馬鳴菩薩、龍樹菩薩等很多祖師大德都念佛求往生;下至十惡五逆之人,以惡業故,本應墮惡道、歷多劫、受苦無窮,但若得逢善知識勸令念佛,即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亦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包含了一切的道理。不要動搖,不要懷疑,要信願具足,至心的念,至心的發願,每個人都可以去,乃至五逆十惡的眾生都可以去。念佛要歡歡喜喜的念,不要愁眉苦臉的念,但是心要悲悲切切的,要知道這個世界苦啊,所以懇切祈請阿彌陀佛接引。念佛時一切的妄想、掛礙都要放下。

人命在呼吸間,稍一錯過,便人身難得,六道輪迴,再想出頭,太難呀!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皆收。希望大家好好念佛,求生西方淨土。蓮花分九品,只有精進不懈,蓮花才會愈開愈大、品品高升。不僅共修時要念,平常也要念。共修時念佛,能集大家的力量成為每一個人的力量,所以很重要;平常念佛,則能繼續增長你的信心、願心、深心。

相關焦點

  • 白居易、蘇東坡、龍樹菩薩、文殊菩薩都是修念佛法門的
    白居易、蘇東坡、龍樹菩薩、文殊菩薩都是修念佛法門的省庵大師:都言念佛是愚夫,得作愚夫亦已夫。龍樹辯才還拙否,文殊智慧是虛無。主人底事憑居易,公據何人問大蘇。寄語聰明宜佛念,閻君應不愛之乎。(摘自省庵大師淨土詩)【略解】淨土念佛法門是難信易行法門。易行法門是說該法門非常容易修行,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不漏一的法門,修行者只要深信切願彌陀淨土,老實念佛就可以在臨終時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難信,是說由於太容易,所以很多人不信,不僅自己不信還會嘲笑念佛的人都是愚夫愚婦。
  • 淨土宗:念佛往生法門是大乘圓頓之法
    因為念佛往生法門是大乘圓頓之法。有人覺得念佛求往生是小乘自了漢的心態,不是大乘菩薩所為,一位大乘菩薩應該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這個苦難的地方度眾生,哪能離開這個世間去自己求安樂呢?對於這個觀點,我們要用智慧來辨識。要知道念佛法門求往生的目的是什麼?是成佛。成佛的目的是什麼?是普度眾生。
  • 慧淨法師:信佛念佛的人,應知蓮花5種德行,信受彌陀救度!
    蓮花也在於譬喻信心念佛人,如《觀經》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為什麼不用櫻花、菊花譬喻信心念佛人?這是譬喻信受彌陀救度,即能擁有廣大無邊的功德,如《往生論》所說:「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信佛念佛的功德利益,歸納為「現當二益」,現生不退,當生成佛。現生不退之外,其他的功德利益甚多;而當生成佛之後,便能廣度十方眾生。五、中虛外直之德:「中虛」,蓮花骨莖的中間是空虛的,似覺脆弱,但事實上不容易折斷,能支撐整枝蓮花。譬喻愚惡苦惱的信佛念佛人,似軟弱實堅強。
  • 佛教:有三種人,再念佛也難得往生,看看有你嗎?
    念佛,通俗來講指口念「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它是淨土宗的專修法門,並以此作為往生極樂淨土的方法。實際上,念佛法門包括持名、觀想、觀像、實相念佛四類,口念彌陀,即持名念佛。所謂「念佛一聲,增福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經雲念佛能夠除煩惱、消業障,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四類當中,不管修學哪種念佛法門,一聲佛號念到一心不亂,其餘三者不求自得。然而,儘管念佛法門如此殊勝,淨宗的蓮池祖師卻在《竹窗隨筆》中講,有三種人,即便念再多佛,也絕難往生。其一,口中念佛,心中不善。
  • 念佛就真能見到阿彌陀佛?看看高僧怎麼說
    請問,念佛法門如何取驗方為合法? 大安法師答:淨土宗的祖師大德,做這種開示我們要體會,這些開示的用意,是希望我們建立了信心,信願之後,一定要老實念佛,在老實念佛的過程當中,感通彌陀的願力,彌陀的願力會有種種的形態,對我們表達出來,所謂靈敏的驗證。
  • 印祖開示:念佛修持方法。《印光法師嘉言錄》68、69、70、71
    【書一】五二69.念佛時,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現在寺院念佛堂都是先念《彌陀經》,念完經後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然後舉《贊佛偈》。念完後接著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然後就繞念。必須從東至南至西至北繞。此為順從,為隨喜。順從有功德。西域最重圍繞。我們這個地方也和禮拜一同實行。
  • 淨土宗:為什麼要一門深入的念佛
    念佛當一門深入念佛要達到淨念相繼,就應一門深入,《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皆雲「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要「一向」,即一個方向,始終指向一個目標,堅持一個法門,盡形壽地念。念佛要專精,最忌諱的是夾雜、間斷、種種法門齊修。善導大師強調專修。
  • 念佛到什麼程度才能往生?
    ,依然能夠憶佛念佛,所有的夢境裡面都可以見到蓮花,見到阿彌陀佛。無論你是什麼工作,工人也好,家庭主婦也好,只要你一心念佛,二六時中都能憶佛念佛。 第二,要修福、修慧。修福,就是我們經濟上不錯的,要扶弱濟貧;修慧,就一定要多聽經聞法,看你跟哪個法師比較有緣。經典裡面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善根沒辦法往生,少福德沒辦法往生,少因緣也沒辦法往生。那麼,如何三個都能具足呢?
  • 印光大師:念佛人臨終蒙佛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是難思議的
    印光大師:念佛人臨終蒙佛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是難思議的【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人,臨終蒙佛接引,乃生佛感應道交,雖不離想心,亦不得謂獨是想心所現,絕無佛聖迎接之事。心造地獄,臨終則地獄相現。閣下若說,則墮斷滅知見,是破壞如來修證法門之邪說也。可不慎諸。(摘自《印光法師文鈔箐華錄》)【略解】「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淨土行人只要深信切願彌陀淨土,發菩提心,老實念佛,臨終必然蒙佛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是難思議的感應道交境界,所以是難信之法,非累劫善根的成熟者是很難相信的。
  • 念佛往生|決定念佛得生之益,不待「臨終」,而在「當下」
    那麼,淨土法門說我們「臨終遇善」,彌陀「臨終來迎」,這是什麼意思呢?所謂「臨終助念」、「念佛得生」,全體現阿完彌陀佛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含義:平等、無條件的救度,所謂「三不問」--不問罪福多少、不問時近久近,不問時處諸緣,只在乎當事人是否「當下」信受「善知識」的勸導,決定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淨土,所謂「順彼佛願故」。
  • 什麼叫念佛功夫深?為什麼念佛人有墮地獄的、變畜生的、變餓鬼的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一集)  1990/4    檔名:02-005-0001【淨空法師:我們雖然學佛、念佛,得不到佛菩薩的保佑,原因是自己錯了,錯在哪裡?】「念佛法門,行人發心念佛,仗彌陀本願攝受,威神加持,護持行者,魔不能擾。《十往生經》云: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 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為什麼那麼少
    可是這個法門它要求的條件的確是很簡單,這麼簡單容易的條件,如果我們不具足,還是沒有辦法,極圓極頓的利益我們依舊得不到。那就是真的要信、真的要願、真正老實念佛。這個話說起來容易,聽起來好像大家都沒有問題,實際上統統有問題。問題在哪裡?不相信!不要以為我們現在真信,禁不起考驗的,沒有真信。
  • 淨土法門:兩位平凡念佛人的往生
    一開始學習自力修行法門,並沒有獲得安心。後來轉入淨土法門,跟蓮友們一起共修念佛。她一個人在住所的時候,就會拿出播經機聽師父講法,彌陀的救度法水流進了她那乾涸的心田,她經常感嘆說:「好在有這麼好的一個法門,我可得救了!」2019年11月,女兒病死於家中,幾天後才被人發現。
  • 佛教:我們凡夫最容易修行成就的一個法門,就怕你不肯學
    況生於三寶流行之世,稱念彌陀名號,往生不可疑。淨土宗之意者,立聖道、淨土二門,攝一代教。聖道門者,於娑婆得道,自力斷惑出離生死之法門故,凡夫難修難行。淨土門者,於極樂得道,他力斷惑往生淨土之法門故,凡夫易修易行。何以故?彌陀本願之稱名,偏為凡夫之願行故。聖道門之修行者,極智慧離生死;淨土門之修行者,還愚痴生極樂。這篇法語很簡短,也很好懂,讀一遍基本上就明朗了,我也只是跟大家分享而已。
  • 淨土宗中不會正確念佛也解脫不了,解脫必須是真正會念佛的人
    很多的人在念佛想通過念佛號,來達到讓佛祖來接引的目的。可是好多人對淨土宗中的法捨去了很多,認為只要念佛就能解脫。我記得即便在淨土宗中也有觀想的修法,好像是彌陀十六觀,時間太久了記不清楚了,有知道的人可以在評論中表達出來。
  • 念佛數量定得太大,感覺有壓力,減少後會影響往生嗎?
    >,還不如小時候沒接觸佛法時快樂,現在一想到佛法就痛苦,一念佛就痛苦,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念佛是安心法門,一點也不痛苦,因為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只有樂、沒有苦。好比如你現在渴望一個花園、一棟別墅,某位富翁突然跟你說「我在某個城市給你準備好了一個花園、一棟別墅,還給你用不完的錢,你明年就可以過來住了」,那你還會為暫時沒有房子而痛苦不安嗎?顯然不會,暫時的再苦再累,你也會覺得不值一提。
  • 印祖:令病人耳中常聞佛聲,心中常念佛號,則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當勸病人,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以求往生。又當助念,令病人隨己念佛音聲,心中繫念。若有錢財,當請眾僧分班念佛,使佛聲晝夜不斷。令病人耳中常聞佛聲,心中常念佛號,則決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即無錢財,亦宜大家發心助念,以結末後之緣。至於安置後事,切勿在病人前談說。只宜擊引磬高聲念佛,必使句句入病人耳,使彼心中常不離佛。木魚聲濁,臨終助念,斷不宜用。任彼或坐或臥,切莫移動,大家專心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