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
頂伴梅花平出網,展環竹節臥生枝。
不愁凍玉棋難捻,且喜元霜筆易持。
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
——(清代)張劭 《手爐》
據說,手爐的出現啟發自火爐、火盆。但不同於火爐無炳,只能圍爐夜話,手爐大都有提梁,且小巧玲瓏,高、長和寬度不過幾釐米到十幾釐米,與精巧的紫砂壺略有類似,也算是盈盈可握了。
故宮博物院藏 清雍正—十二美人圖(裘裝對鏡)
電視劇《甄嬛傳》
手爐,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爐,多為銅製。它是舊時中國宮廷和民間普遍使用的一種取暖工具,與腳爐相對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籠進袖內,所以又名「手」、「捧爐」、「袖爐」。手爐在明清時期,使用較為廣泛,多為達官貴人及文人雅士們所用,冬天寒冷,文人寫作之時雙手冰冷,不能隨心所欲寫作,特在書房內安置手爐一把,寫作前將炭提前燒好,放入手爐之中,頓時融融暖意彌散開來,摸之撫之,怡然自得,暖手疏血,書寫繪畫時雙手就可隨心所欲揮灑自如了。
名稱:銅花鳥紋四方形提梁手爐
年代:清代
尺寸:高約17cm長約21cm寬約13.3cm
風格:清代風格
質地:銅
此爐為黃銅精鑄而成,方直腹,設提梁,方形松樹葡萄紋露孔蓋,爐身飾一路連科、花鳥紋,紋飾形象生動,寓意美好。
爐底落「大明宣德年制」,銅質優良,皮色溫潤,寶光內斂,手爐厚薄均勻,花紋精細,有晚明嘉興名匠張鳴岐制壺風範。
參閱:中國嘉德2015秋拍,明晚期 張鳴岐銘帶環銅手爐,明晚期張鳴岐銘帶環銅手爐,成交價RMB 1,0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