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質細膩、有名家制壺風範〓清代 銅花鳥紋四方形提梁手爐

2021-01-08 騰訊網

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

頂伴梅花平出網,展環竹節臥生枝。

不愁凍玉棋難捻,且喜元霜筆易持。

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

——(清代)張劭 《手爐》

據說,手爐的出現啟發自火爐、火盆。但不同於火爐無炳,只能圍爐夜話,手爐大都有提梁,且小巧玲瓏,高、長和寬度不過幾釐米到十幾釐米,與精巧的紫砂壺略有類似,也算是盈盈可握了。

故宮博物院藏 清雍正—十二美人圖(裘裝對鏡)

電視劇《甄嬛傳》

手爐,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爐,多為銅製。它是舊時中國宮廷和民間普遍使用的一種取暖工具,與腳爐相對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籠進袖內,所以又名「手」、「捧爐」、「袖爐」。手爐在明清時期,使用較為廣泛,多為達官貴人及文人雅士們所用,冬天寒冷,文人寫作之時雙手冰冷,不能隨心所欲寫作,特在書房內安置手爐一把,寫作前將炭提前燒好,放入手爐之中,頓時融融暖意彌散開來,摸之撫之,怡然自得,暖手疏血,書寫繪畫時雙手就可隨心所欲揮灑自如了。

名稱:銅花鳥紋四方形提梁手爐

年代:清代

尺寸:高約17cm長約21cm寬約13.3cm

風格:清代風格

質地:銅

此爐為黃銅精鑄而成,方直腹,設提梁,方形松樹葡萄紋露孔蓋,爐身飾一路連科、花鳥紋,紋飾形象生動,寓意美好。

爐底落「大明宣德年制」,銅質優良,皮色溫潤,寶光內斂,手爐厚薄均勻,花紋精細,有晚明嘉興名匠張鳴岐制壺風範。

參閱:中國嘉德2015秋拍,明晚期 張鳴岐銘帶環銅手爐,明晚期張鳴岐銘帶環銅手爐,成交價RMB  1,035,000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懷捧手爐聞炭香
    我都記不起,這隻手爐是何時不知所蹤的,我猜想應是那十年動亂的事了。  我家鄉有一些玩收藏的朋友,知道我有銅手爐情結,一直想跟我了這個心願。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小學同學找到一隻銅手爐送給了我。這隻手爐也是紫銅質地,委角方形,爐面布滿了「萬」字紋,直柄提梁,胎體厚薄均勻,更可貴的是爐底有「張鳴岐制」豎幅四字篆書款,可惜不是我家遺失的那隻。但可以肯定的說,這只比我家那隻更好。
  • 新加坡精品推薦黃銅質鏨刻龍紋提梁暖手爐
    寫於清朝雍乾時期的《紅樓夢》也多次提到手爐。在第八回中,寶釵生病了,黛玉前去探望,正巧寶玉也在,正和寶釵相談甚歡,生性多疑小性的黛玉內心訕訕,渾身不自在。這時,剛好雪雁秉了紫鵑的囑咐,給黛玉送來了手爐,黛玉接過來抱在懷裡,才覺得身上是暖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銅手爐已退出生活的舞臺,逐漸被人遺忘。
  • 精美的手爐,古人的暖寶寶
    手爐,古時取暖工具,上至宮廷下至民間,不分貴賤,皆可見之。 銅爐起源說法有二,一說源於春秋時的楚國。楚地潮溼,楚人將香草放入帶孔的燻爐中焚燒散氣,繼而發明手爐;另一說是源於隋代,隋煬帝南巡到江蘇,天氣寒冷,當地縣官讓銅匠做了一隻小銅爐,內置火炭,獻給煬帝取暖,煬帝稱之為「手爐」。
  • 這件紅漆描金雙圓式手爐,是雍正賜予乾隆的暖手利器
    手爐是後宮嬪妃以及文人雅士常備的暖手神器,結構分外殼和內膽兩層。外殼可根據需要用不同的工藝製作和裝飾,內膽一般為銅製,架於外殼的口沿之上,以備燃炭。熱量通過內外兩層之間的空氣進行傳導,抱在手裡既溫暖又不燙手。 在成都博物館「走進重華宮」特展上,有一件一級文物——紅漆描金雙圓式手爐,它是雍正賜予乾隆的暖手利器。
  • 古代暖手爐
  • 古今暖手皆用「掌中寶」,但論奢華還是古人的銅手爐更勝一籌
    暖手爐、暖腳爐、燻爐、火炕……無論古今,在寒風刺骨的冬天,如果一直坐著,手是極容易受凍的地方,時常能冷得人執不住筆、敲不了鍵盤,現代人喜歡在身邊備上一個充電式暖手寶,而古代人則是時刻捧著一隻銅手爐。手爐,最早起源於漢代,在唐宋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到了明清兩代其製作工藝水平達到頂峰,在此時期還湧現了一大批制爐名家,如張鳴岐、王鳳江、周文甫等,諸多巧匠憑藉自己出神入化的技藝名噪一時。古代的暖手爐,多為銅製,又叫作「袖爐」、「手燻」和「火籠」,是古代宮廷嬪妃和民間貴族普遍使用的取暖工具。也正是由於在古代都是達官顯貴在用,所以手爐的樣式和外觀也是非常精緻。
  • 清代紫砂八大名家之申錫 ' 後有廣陵絕響之嘆
    紫砂通才廣陵絕響相信對玩壺的朋友們來說,子冶石瓢這個器形肯定不陌生,由清代瞿子冶在曼生石瓢的基礎上改動而來的子冶石瓢,一直都是石瓢中的經典款。而少有人知的是,子冶石瓢製作最為精巧者,不是楊彭年,而是申錫,他更是晚清制壺八大名家之一。
  • 寒冬天冷,看中國古代有哪些取暖神器
    古代手爐 到了唐代,人們用銅製成手爐。手爐呈橢圓形,裡邊放火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類似於現在的暖寶寶。不過大部分手爐有提梁(提柄),古人寬袍大袖,可將手爐放在袖裡暖手,隨身攜帶,溫暖方便。
  • 清代4大玉器種類:玉件花鳥為上乘
    玉器圖片  清代是中國玉器製作的鼎盛時期,它繼承發揚了數千年來傳統的琢玉技術和風尚,集歷代之大成,創造了難以數計的優秀作品。
  • 如懿傳,甄嬛傳,琅琊榜都出現過古時貴妃暖手爐,很高科技?
    暖手爐多為可傳熱的銅所制,其體積小巧,方便帶出街,又可以放在袖內,又稱為「袖爐」、「火籠」等。從今出土的文物可見,暖手爐形狀有長盒型或有偏圓的,並沒有定製,但共同點就是有通氣小孔,能使之疏通熱力。要說暖手爐的發展歷史,不得不提一樣叫「臥褥香壚」的東西。
  • 八位紫砂名家作品,一個個都比人出名
    陳覲侯(約1702-1765),荊溪人,為乾隆時期紫砂名家,所制古器極精雅,擅長製作瓶、碗、碟等日常生活用品。其傳世器物中壺少而古器多。深紫色砂泥,油潤細膩。紋飾分三部分,頸部為浮雕蕉葉紋,內刻饕餮紋,腹與下半部亦為饕餮紋,採用「二層花」裝飾法,並有扉稜。腹部弦線下有「覲侯」篆書款,極為考究。此種紫砂花觚極為少見,故宮博物院與大英博物館各有一隻,尤為難得。
  • 清代康熙高溫銅紅釉瓷器分幾種
    古代紅釉都是天然著色劑的,康熙時期的紅釉瓷器以銅為著色劑,康熙時期的高溫銅紅釉瓷器主要有霽紅釉、郎窯紅釉、豇豆紅釉,其中霽紅釉和郎窯紅釉是康熙仿宣德豇豆紅釉瓷器豇豆紅釉清康熙時期是創燒的高溫銅紅釉,豇豆紅釉是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顏色釉,其基本色調如成熟豇豆的紅色,但是有時候呈深淺變化的粉紅色,有時摻雜綠斑或色暈,有時候似大紅袍色澤,因為不穩定所以也叫「桃花片」
  • 明清兩代宜興紫砂壺名家名錄
    陳子畦(約1625——1690),陳子畦,明朝天啟--清康熙間(約 1625—1690)人,紫砂制壺名家。邵蓋(約1580——1638),制壺工巧,與大彬同時而自樹規模。其篆章字法與邵亨裕、亨祥風格相同,當時有「邵家壺」之稱。
  • 看見文物|清朝銅胎畫琺瑯蝠蓮紋花盆
    銅胎畫琺瑯又稱「畫琺瑯」,是我國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畫琺瑯」是在銅質胎體上塗敷釉料,經燒結、彩繪、拋光、鍍金而製成的金屬工藝品,帶有獨特的西式風格,富有繪畫趣味,造型典雅,紋飾細膩,色彩清秀。從工藝上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胎體鏨花配飾;一是不鏨花配飾。前者屬高級藝術品,後者為普及品。
  • 名家花鳥畫大全 花鳥畫帶你走進鳥語花香世界
    名家花鳥畫大全 花鳥畫帶你走進鳥語花香世界 2018年03月23日 15:18作者:鴻雁編輯:鴻雁   我國的傳統文化種類很多,詩詞字畫無所不包,
  • 古代暖手爐欣賞(組圖)(1/12)
    古代暖手爐欣賞(組圖) (1/12)
  • 夏日名畫大賞:清代畫家餘稚的花鳥圖冊,亮眼的天然美色
    餘樨,即餘稚,是清代的宮廷畫家,約在乾隆年間,他和兄長餘省一齊進入皇宮,從事繪畫。從餘稚的畫作來看,他也是個有著相當精妙繪畫技術的人,但史料對他的記載卻很少,生卒年也不詳,我們只能大概判斷他的活躍時期。
  • 運用掏藍技法,賦予工筆作品唯美韻味,清代鄒一桂繪花鳥四幀
    在花鳥畫中工筆技法描繪的作品受眾最廣,雅俗共賞的面貌,華美細膩的風格跨越了不同群體的審美追求。鄒一桂 工筆花鳥到了清代早期,沒骨花卉風靡一時,寫意淡彩花鳥畫後來居上,這一時期想要見到宋人風格的工筆花鳥畫變得十分困難。